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业(全)1.doc
《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业(全)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业(全)1.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目:作为新教师,你认为你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有哪些?你将如何面对和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在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的过程中,你希望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作为一名新教师,入职已有半年多了。通过半年的教学体会,我感到的挑战主要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锤炼。下面就针对此两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是能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这种角色的转换体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法,包括课堂上与学生的沟通,课下与学生的沟通,在专业知识上的沟通和生活等方面的沟通。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实际上有许多值得琢磨和研究的地方。这些也是我感觉到与之前的企业
2、工作区别最大的一个地方,也是需要逐步适应的地方,因为在企业的沟通是同事与同事之间平等的沟通。而作为一名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是要有一定技巧和方法的,这些也是有别与我们朋友之间平等沟通的。虽然现在提倡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反对以前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课堂氛围,但是我认为如果真的将教师和学生绝对平等对待的话,那么可能我们的课堂的教学组织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学生会不听你的话,课堂纪律也难以保证。因为他们把你完全的当成了他的哥们儿、兄弟,而忽略了你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因为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还是要起主导作用,即引导学生,那么在某种程序上来讲还是存在一个不平等的关系。而我们之所以不提倡那种教师高高
3、在上的传统课堂氛围,我理解并不是要把教师和学生拉回到一个高度,而是强调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建立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这样就需要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找一个恰当的中间点,既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威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也让学生能够在一种相对平等交流的氛围中得到提升和发展。而要找到这个平衡点,我认为要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与课下的师生关系有区别的对待,课堂教学教师应作为主导,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应体现为一种不平等关系;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要更多的体现为平等关系,即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当然,这两种也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有机的结合。我认为只有真正实现这两种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4、,目前对于我来这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其次是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锤炼。教学,顾名思义,我来教,你来学,我来说,你来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在如何说上下功夫。这也教学工作的一个独有特点。我在入职之前对于说的理解很简单,感觉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强的话,给别人讲课一定没有问题,认为就像给别人说一件事一样,说清楚就可以了。但是,在我实际的教学体验中却感觉自己明明很清楚,但是在表达上面往往不尽如人意。后来通过自己的总结,发现教学中的“说”是很有学问的,它不同于日常的表达交流,而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语言,而这种系统化、结构化的形成有赖于自身对于所讲授内容的熟悉、自己备课的深度、自己在讲授语言上的锤
5、炼以及不断在讲课中对于讲课规律和方法的经验总结。这些既是基础教学技能的体现,也是我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另外,在教学中,如何高效的去“说”,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因为我们“说”的目的是让学生去理解并掌握“说”出来的内容,而事实上,有些理论或知识是很难通过说来说清楚、说明白的,这样就涉及到了教学方法的问题。俗话说,“百闻不 ,有些内容是需要借助图片、影音等视听素材来弥补“说”的不足;而对于一些逻如一见”辑性比较强的内容则需要通过板书的方式来展现。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的锤炼,很大程度上需要对于视听素材、板书和口头表达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而目前我在这方面还感觉比较吃力,也是自己今后发展的一个挑战
6、。 以上就是我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希望学校或是相关教师培训机构能够定期举办一些关于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培训形式建议以案例教学和讨论为主,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主题或是内容,由不同的人分别进行讲解,这样不同的人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根据主题再给出一个比较好的讲课片断,再由大家进行讨论,相信这样会很快的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字数:1500 字 以上 论点明确 论据可靠 论证合理 有一定新意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当代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7、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 1912 年提出的。按照熊比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 而根据一些跨国企业对中国学生的分析,中国学生的优点有工作认真、好学、吃苦耐劳、可塑性好、素质好等,缺点主要有自信心不足、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弱。那么我们只有分析清楚中国学生的这些共性的特点的原因,才能够真正的对症下药,提出切合中国学生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思路与培养模式。之所以中国学生会形成如上所述的鲜明的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以
8、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中国的整体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性。目前中国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仍然以应试为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可以说对于大多数学生只有考出好的成绩,能够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只有拼命学习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中国学生的思维也就被试题中的“标准答案”所禁固了,所谓的兴趣爱好也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强迫自己做一件事,如此一但带有了功利色彩,也就失去了兴趣和爱好的本身含义。因此学生在这个阶段虽然练就了认真好学、吃苦耐劳的品质,但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对自己兴趣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其次,是在中国的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家长对学生本人
9、的过于溺爱和呵护。许多家长认为,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自己尽量帮助自己的孩子完成除学习以外的其它事情,使孩子能把所有的精力用在读书上。这种思想本无可厚非,但孰不知,一个人要在社会上能力足,除了像学历这样的敲门砖以外,更需要的是人格的建全完善和意志品质的磨练。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于宠爱,致使很多学生对于生活中挫折的承受能力低下,从而影响了自己在社会生存的自信心。 结合上述原因,本人认为,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中国学生,要从学生选择、兴趣培养、意志品质磨练和社会环境创造方面进行加强。 首先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创新能力虽然可以培养,但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天赋,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
10、才的培养不能盲目扩大化,更不能要求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进行创新性培养。爱因斯坦是一位具有创新能力的伟大的科学家,但是我们知道他的创新能力还是更多的源自他的天赋,而不是由家长或是大学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从学生的选择上下功夫。由于本人所学的是电子信息专业,在本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上,首先要选择数学或是逻辑学比较好的人和喜欢思考和钻研的人,当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制定相应的人才筛选机制。 其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兴趣的培养。只有对一件事有兴趣的人,才能够自觉的把精力和时间投入进去,才能够去主动的去进行探索和钻研,才可能将来实现真正的创新。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被培养对象的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高校 教师 岗前 培训 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7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