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业(全)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业(全)1.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目:作为新教师,你认为你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有哪些?你将如何面对和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在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的过程中,你希望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作为一名新教师,入职已有半年多了。通过半年的教学体会,我感到的挑战主要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锤炼。下面就针对此两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是能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这种角色的转换体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法,包括课堂上与学生的沟通,课下与学生的沟通,在专业知识上的沟通和生活等方面的沟通。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实际上有许多值得琢磨和研究的地方。这些也是我感觉到与之前的企业
2、工作区别最大的一个地方,也是需要逐步适应的地方,因为在企业的沟通是同事与同事之间平等的沟通。而作为一名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是要有一定技巧和方法的,这些也是有别与我们朋友之间平等沟通的。虽然现在提倡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反对以前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课堂氛围,但是我认为如果真的将教师和学生绝对平等对待的话,那么可能我们的课堂的教学组织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学生会不听你的话,课堂纪律也难以保证。因为他们把你完全的当成了他的哥们儿、兄弟,而忽略了你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因为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还是要起主导作用,即引导学生,那么在某种程序上来讲还是存在一个不平等的关系。而我们之所以不提倡那种教师高高
3、在上的传统课堂氛围,我理解并不是要把教师和学生拉回到一个高度,而是强调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建立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这样就需要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找一个恰当的中间点,既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威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也让学生能够在一种相对平等交流的氛围中得到提升和发展。而要找到这个平衡点,我认为要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与课下的师生关系有区别的对待,课堂教学教师应作为主导,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应体现为一种不平等关系;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要更多的体现为平等关系,即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当然,这两种也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有机的结合。我认为只有真正实现这两种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4、,目前对于我来这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其次是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锤炼。教学,顾名思义,我来教,你来学,我来说,你来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在如何说上下功夫。这也教学工作的一个独有特点。我在入职之前对于说的理解很简单,感觉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强的话,给别人讲课一定没有问题,认为就像给别人说一件事一样,说清楚就可以了。但是,在我实际的教学体验中却感觉自己明明很清楚,但是在表达上面往往不尽如人意。后来通过自己的总结,发现教学中的“说”是很有学问的,它不同于日常的表达交流,而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语言,而这种系统化、结构化的形成有赖于自身对于所讲授内容的熟悉、自己备课的深度、自己在讲授语言上的锤
5、炼以及不断在讲课中对于讲课规律和方法的经验总结。这些既是基础教学技能的体现,也是我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另外,在教学中,如何高效的去“说”,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因为我们“说”的目的是让学生去理解并掌握“说”出来的内容,而事实上,有些理论或知识是很难通过说来说清楚、说明白的,这样就涉及到了教学方法的问题。俗话说,“百闻不 ,有些内容是需要借助图片、影音等视听素材来弥补“说”的不足;而对于一些逻如一见”辑性比较强的内容则需要通过板书的方式来展现。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的锤炼,很大程度上需要对于视听素材、板书和口头表达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而目前我在这方面还感觉比较吃力,也是自己今后发展的一个挑战
6、。 以上就是我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希望学校或是相关教师培训机构能够定期举办一些关于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培训形式建议以案例教学和讨论为主,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主题或是内容,由不同的人分别进行讲解,这样不同的人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根据主题再给出一个比较好的讲课片断,再由大家进行讨论,相信这样会很快的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字数:1500 字 以上 论点明确 论据可靠 论证合理 有一定新意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当代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7、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 1912 年提出的。按照熊比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 而根据一些跨国企业对中国学生的分析,中国学生的优点有工作认真、好学、吃苦耐劳、可塑性好、素质好等,缺点主要有自信心不足、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弱。那么我们只有分析清楚中国学生的这些共性的特点的原因,才能够真正的对症下药,提出切合中国学生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思路与培养模式。之所以中国学生会形成如上所述的鲜明的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以
8、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中国的整体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性。目前中国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仍然以应试为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可以说对于大多数学生只有考出好的成绩,能够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只有拼命学习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中国学生的思维也就被试题中的“标准答案”所禁固了,所谓的兴趣爱好也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强迫自己做一件事,如此一但带有了功利色彩,也就失去了兴趣和爱好的本身含义。因此学生在这个阶段虽然练就了认真好学、吃苦耐劳的品质,但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对自己兴趣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其次,是在中国的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家长对学生本人
9、的过于溺爱和呵护。许多家长认为,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自己尽量帮助自己的孩子完成除学习以外的其它事情,使孩子能把所有的精力用在读书上。这种思想本无可厚非,但孰不知,一个人要在社会上能力足,除了像学历这样的敲门砖以外,更需要的是人格的建全完善和意志品质的磨练。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于宠爱,致使很多学生对于生活中挫折的承受能力低下,从而影响了自己在社会生存的自信心。 结合上述原因,本人认为,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中国学生,要从学生选择、兴趣培养、意志品质磨练和社会环境创造方面进行加强。 首先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创新能力虽然可以培养,但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天赋,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
10、才的培养不能盲目扩大化,更不能要求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进行创新性培养。爱因斯坦是一位具有创新能力的伟大的科学家,但是我们知道他的创新能力还是更多的源自他的天赋,而不是由家长或是大学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从学生的选择上下功夫。由于本人所学的是电子信息专业,在本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上,首先要选择数学或是逻辑学比较好的人和喜欢思考和钻研的人,当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制定相应的人才筛选机制。 其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兴趣的培养。只有对一件事有兴趣的人,才能够自觉的把精力和时间投入进去,才能够去主动的去进行探索和钻研,才可能将来实现真正的创新。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被培养对象的兴
11、趣,并加以引导和培养,使之有能力去自己进行的探索和钻研。作为电子信息专业,兴趣主要来源于对电子产品的兴趣,所以应该努力从小型电子产品的制作、电子信息产品的组装维修方面入手来逐步进行培养。 再次, 是意志品质的磨练。有了合适的培养对象,并正确的加以引导,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练。因为创新本身来说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从无到有,是其它人所没有涉足或是研究不够深入的领域,这样就难免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因此,一个人要真正的成为创新型人才,自信心的树立、面对挫折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至关重要。 最后,是关于社会环境的创造。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创新型人才
12、培养机制。即使有这样的机制存在,也难免会有像学历、论文、专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与工资或收益相关的枷锁来制约人才的发展,而失去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真正含义。因此,建议社会应该为这类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在制度上加以保障,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研究过程中而不必诸多顾忌,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会诞生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谈谈你对高校教师职业的定位,并简要说明为什么。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古至今的漫长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学者为师、以吏为师、以僧为师”技艺传授,发展到后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步入学术殿堂,使教育学作为幻哦懒难频玫搅俗萆罘梗较衷诟咝淌魑恢种耙担谏缁峋梦幕怪械木薮笸贫饔谩谡
13、夥构讨校叩妊淌闹耙刀灰卜撕艽蟾谋洹救司椭坝谝凰蹈叩戎耙翟盒旅婢徒岷细叩戎耙翟盒奶氐闾敢幌露愿咝淌耙刀坏娜鲜丁?首先,教书育人是一名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职业定位。而如何理解“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如何在高等职业院校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就需要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对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够用”为目标,重在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而由于目前我国高考的扩招,本科的普及,专科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一再降低,致使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加之“90 后”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普遍特点是个性张扬,活泼好动,组织性纪律性差,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说不会学习,
14、对于形象性事物的理解能力要好于抽象性事物的理解能力,甚至说对于抽象性事物不具备理解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育人”提到“教书”的前面。育人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学生的自由心理加以约束,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由于高职学生个性鲜明,在育人的方式方法上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其次,教师在“教书”两个字上,也要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本科阶段的教学是为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关理论的区别的联系为主,或者说是目的是对某一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则应该以技能或者说动手能力
15、的培养为主,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践环节,课程的设计上也应该脱离先讲理论后讲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应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穿插理论知识的介绍,并通过案例教学等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其次,高校教师应该进行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是对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又区别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活动。因为本科教育的目标还是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因此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活动可以说是教师工作的一个主体,而科研的侧重点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从理论和方法的高度来指导生产实践。而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主体应以教学为主,科研应作为对教学的一种辅助性工作。那么作为高职院校,科研重点应放
16、在实用技术的研究上,即在现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一方面是从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需求上,对技术进行改进或是革新,以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则应该努力研制能够提高实际生产效率的设施,更好地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是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不管是普通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社会。以农业来说,普通本科院校对于社会的服务更关注于对农业生产方式方法的宏观性指导,并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反馈来对方法进行改进,而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则更注重微观层面,主要通过在农村挂职、定期服务、不定期技术咨询等手段,针对农民个体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技术上给予
17、支持和帮助。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积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社会服务中发现问题,在科研活动中解决问题,并把校内外的知识以及经验带入课堂,以生动的案例吸引人,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人,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塑造人,在真正体现高职学院教师职业内涵的同时,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教师权利的实现状况如何? 关于教师的权利,根据我国教育法规定,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和进修培训权等。本文仅针对教师的批评权来对教师权利的实现进行分析。 教师的批评权属于学生管理权的一部分。传统意义上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权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如口头批评、罚站、
18、罚不让上课、打戒尺等。在教育民主化和市场化发展的今天,社会大环境的转变,体罚的方式被禁止,学生的权利得到了尊重,而与此同时,教师的批评权不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削弱,而且教师的尊严也受到了严重威胁,致使近年来学生打伤老师、 、 “辱师门”“杨不管”等现象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育已不再是学校的事,而是全家庭,全社会的事。表面来看,教育的社会化是对于教育本身的一种促进,但是由此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困难。对于教育领域的事情,任何“非专业者”都可以发表相关评论, 而这些非专业的评论却对教师的影响巨大。在教育市场化的今天,生源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作为非重点学校、中职院校或高职院校,生
19、源就更是成为了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因此,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是消费者,也是“上帝”。而作为教师,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触犯市场中“消费者是上帝”的运行规则,另一方面要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来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承担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责任。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和行政化管理方式的矛盾使学校教师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批评本来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但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批评学生就变成了批评上帝,因此教师们既不敢管,也不愿意去管。 其次,学校评价体系不健全。现在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都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考核依据。从本质上来说,引入学生评价机制是对教学工作的有力促进,也是激励教师提高
20、教学水平的好方法。但有些学校在这方面推行了模式化教学管理, 即将教师的课酬收入与学生给教师打分比例化,甚至如果哪个教师在学生评价这一块分数很低就直接解聘。这样的学生评价机制就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因为学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还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而且学生所做出的评价主观性、片面性太强,不足以作为对教师的全面评价。但结果却使得学生成了老师的“衣食父母”,致使部分老师通过考试漏题等多种手段奉迎学生,就更别说批评二字了。如此对调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违背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最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法律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的权利描述比较少,而且很笼统。教师的批评权在教师法中能够找
21、到的依据是“指导评价权”,即“教师有权对学生采取包括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的教育措施, 并依照客观公正的原则 。但是,接下来到底如何实施这种批评或惩罚的措施,对学生的品行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法律中没有明确的表述。这样,就给老师的操作带来了难度,虽然我们强调老师应该“言传身教”,但如果遇到“言不听、计不从”的学生,老师便无所适从,因为老师无权对学生进行体罚,那么老师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或是惩戒呢?不但法律上的规定比较模糊,而且现在大部分学校老师的行为都有严格规章制度的约束,如果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冲突,不管是什么理由老师都应负全责。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再高尚也只不过一个职业,也只不过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没有多少人愿意费力不讨好。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的批评权,首先要从法律法规上给予基本的保障,同时努力建设完善一套比较科学的师生冲突仲裁机制,在保证教师批评权的同时,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后,还需要展开全民教育,重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全社会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7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