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doc
《其他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他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讲义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教育有三种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二、教育起源学说教育的神话起源学说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生物冲动是教育的动力)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教育的劳动起源学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第二节 教育的
2、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特别注意: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所以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
3、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三、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
4、容有所不同;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
5、目的。第四节教育的历史形态一、原始的教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并且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二、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1.奴隶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有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出现了学校教育。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铁饼、投标枪)2.封建社会的教育我国学校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并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欧洲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
6、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主持教会学校,培养宗教人才,教学内容是三科(即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通过宫廷学校把子弟培养成勇猛善战的骑士,其主要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
7、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增加并趋于实用,教育对象扩大(面向劳动人民子女)。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
8、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
9、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骨路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
10、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人类具有自觉得能定性,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
11、身的积极活动。补充的参考资料: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受国家的委托,对新生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家庭和社会虽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责任,但不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二)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从普通教育来说,小学、初中、高中均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它所培养的人,要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严格的规格要求。为实现这种规格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措施。例如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有集中的教育
12、时间,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它们的影响力远不如学校教育。(三)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学校按编制配备的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人员。他们经过严格的师范训练,有符合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教育科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学校对他们还有岗位职责要求,不称职的教师要被淘汰。所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相比的。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
13、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五、“遗传与环境”中曾出现的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轮)从下面两个维度考察:人性
14、本善、教育内发/善导论人性本恶、教育外铄/规制论1、人性本善、教育内发/善导论“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的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性;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了信心,而且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例如: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救变坏了。”2、人性本恶、教育外铄/规制论人性之恶,一是表现在人的自然欲望是贪婪的、非理性的、卑劣的;二是表现在人的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人的本性中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源;这类教育家主张用严格的管束、制度、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这些不好的天性,
15、以对人性恶进行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的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例如: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
16、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7、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
18、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
19、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82年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的“突出战略位置”;1992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年的“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的“优先发展战略”;2002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1. 明
20、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批的合格人才。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3.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1)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2)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4)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下面是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1)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2)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
21、和参照外国的经验(3)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4)考虑到物价的浮动5.调整教育结构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多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2、教育研
22、究教育目的,是要研究社会上的教育目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3、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也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样的阶级利益)。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教学目标(课程或者教学的)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3、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社会系统的各种因素都对教育目的发生影响,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
24、件。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看法: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其他 资格考试 中学教师 资格证 教育学 考试 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