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中南大学网络教育6月课程考试习题解析.doc
《中国法制史中南大学网络教育6月课程考试习题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中南大学网络教育6月课程考试习题解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考试说明: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如:11031020512002.doc。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5年5月15日8:006月26日00:00。试题: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1)材料所反映的是中国法制史上什么事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如何?(3)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有何意义?(共100分)材料一: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晋国大夫叔向致信子产说:“昔者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徵于书,而徼幸
2、以成之,弗可为矣!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材料来源:左转昭公六年材料二:公元前513年,晋国大夫赵鞅、荀寅“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孔子就此评论道:“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贵贱不衍,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中国法制史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_学号_专业_学习中心_试题: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1)材料所反映的是中国法制史上什么事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如何?(3)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有何意义?(共100分)材料一:公元前536年,
3、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晋国大夫叔向致信子产说:“昔者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徵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材料来源:左转昭公六年(1)材料所反映的是中国法制史上什么事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春秋以前,统治阶级奉行秘密刑主义,虽有成文法,但藏之于官府不向人们公布。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反对,他们要求把法律条文公布出来,如:郑国子产铸“刑书”。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保护自己的权益,由此掀起一场公布成文法运动。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关系的变迁,传统的法律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其不合理性。首先,以前那种不
4、公开、不成文的法律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相冲突。其次,这种法律 体制在形式上保守,内容上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形势,无法满足新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春秋中期后,打破旧的传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便 在一些诸侯国种出现。(2)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如何?答:子产治郑国,多有作为,公元前536年子产颁布了一套法令并将之铸在一只大鼎上,史称“刑鼎”。但子产铸刑鼎却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连晋国贤人叔向子产的好朋友,也修书一封予以谴责。叔向先是表示了极大的失望:本来对子产寄予厚望,现在是透心的凉!接着叔向总结前代贤王治道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审度事理,加以决断,决不会预设刑法,目的是防止老百姓有争胜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法制史 中南 大学 网络 教育 课程 考试 习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