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同步练习.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同步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同步练习.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际关系心理学同步练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同步练习 第一章 绪 论一、 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 )关系。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 美国人事管理协会 )最先提出来的。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 ),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 梅奥)创立。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 勒温 ),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 期望理论 ),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2、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 边缘性)学科。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 社会心理学 )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 物质 )和( 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11、人际关系是( 社会关系 )的产物。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 注意 )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 )阶段。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 疏远 )阶段和终止阶段。二、 选择题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
3、是( A )。A、冯特 B、梅奥 C、莱维特 D、勒温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 D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B )A、 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 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 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 B )A、19世纪末 B、20世纪20年代 C、1933 D、20世纪60年代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D )A、骊斯洛 B、弗罗德 C、亚当斯 D、费斯汀格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 D )A、象征性交往理论 B
4、、群体动力学 C、社会互动理论 D、公平理论7、在诸多学科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哪门学科的联系最密切?( C )A、社会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心理学 D、人类学8、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 D )。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9、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是( B )。A、注意阶段 B、接触阶段 C、融入阶段 D、终止阶段10、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 B )A、冷漠阶段 B、疏远阶段 C、终止阶段 D、分离阶段三、 判断题1、在人际关系三个
5、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1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 名词解释1、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
6、理关系。2、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导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3、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五、 简答题1、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人际关系学的理论任务包括两个方面:(1) 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
7、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2)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2、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2) 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3) 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4) 发展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所在
8、。(5) 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3、 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即人际关系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2) 第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3) 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4) 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4、 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3)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
9、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4)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六、 论述题1、 试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
10、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 22、 试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既包括正向的发展,又包括负向的发展。具体地说:包括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从人际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
11、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根据人际冲突和20 )年代。2、( 莱维特 )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 轮式传递 )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12、)。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 单线型 )、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 )、休息型、( 学习型 )和活动型。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 梅奥 )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 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
13、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 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 需要层次理论 )、E理论和( 成就激励理论)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 )。14、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 成员发展需要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 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 成就动机归因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 稳定性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
14、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 矩阵表示法 )、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 )三种。二、选择题1、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最好就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是( B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2、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的人际沟通模式是( B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3、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的藤式沟通模式是( B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4、在非正式群体中,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的人际交往模式是( D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35、
15、谣言的产生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通常是( D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6、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 C )的人际关系。A、生活型 B、劳动型 C、活动型 D、学习型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A、马斯洛 B、弗罗德 C、亚当斯 D、费斯汀格8、无论遇到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会想到“他喜欢我吗?“在得到肯定的或否定的答案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的人是属于人际关系类型中的哪一类型?( A )A、驯顺型 B、进取型 C、分离型 D、包容型9、小蒋在单位里经常颐指气使,指挥别人做这做那,争权夺利,使得他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按照修茨对人际需要的观点,
16、小蒋可能是哪方面的人际需要比较强烈?( B )A、包容的需要 B、控制的需要 C、情感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10、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的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是( C )。A、实验法 B、调查法 C、社会测量法 D、参照测量法三、判断题1、 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2、 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往模式。( )3、 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4、 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 )5、 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17、)6、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7、 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8、 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 )9、 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来的。( )四、名词解释1、 人际特质 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2、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
18、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3、 通俗心理学 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4、 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五、简答题1、 简述莱维特的人际关系沟通网络模式。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
19、。(1)圆形传递。这个模式没有核心,信息传递过程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2)轮式传递。这种沟通模式是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3)链式传递。在这个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4)Y式传递。这个沟通模式的特点是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采取轮式传递的并往模式。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应采用圆式交往模式。 42、 简述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交往模式。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四仲交往模式。(1)单线型。单线型的传递方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2)集
20、中型。集中型的传播方式是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这是一种藤式的沟通传递。(3)偶然型。偶然型的传播方式是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个体的交际面有关。(4)流言型。流言型的传播方式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3、 简述人际关系的结构。一般来说,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1)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2)劳动型。以共同工作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3)休息型。以共同休息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4)学习型。以共同学习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5)活动型。以共同活动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4、 简述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21、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德创立的。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具体地说,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它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2)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3)提出了一个人际交往的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并由此提出其象征性交往的模式图。5、 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
22、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类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如下:(1)包容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需要强烈,则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往。(2)控制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如果只有控制需求,没有感情需求和包容需求,就必然争权夺利、使人厌恶,从而造成成人际关系紧张。(3)感情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和感情需求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得心应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 心理学 同步 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