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history地史复习资料.doc
《geohistory地史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eohistory地史复习资料.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其组合的自然地理单元。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和条件)的原生岩石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原生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相分析:根据地层的原生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地层的成因。瓦尔特定律/相对比原理: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整合、渐变 时间上的相随反映空间上的并列 指导和检验相分析工作(剖面上+平面上))遗迹化石:地史时期生命活动留下的遗迹和遗物。遗迹化石分类原则:遗迹属、遗迹种。(遗迹化石价值:重塑古环境、生物环境间的相
2、互作用、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地层划分对比、仿生学意义、从学生到侦探)相标志: 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物化生组合)物理标志:岩性【颜色 成分 构造】、层面构造、层理构造、软变形构造。 颜色:包括风化次生色和原生色(还原色、氧化色) 层面构造:波痕、侵蚀构造、暴露构造、槽模。 层理构造:平行层理、板状楔状槽状羽状波成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粒序层理、爬升层理、潮汐层理(下到上:压扁/波状/透镜状层理)。 软变形构造:重荷模、包卷层理、火焰构造、砂火山。 化学标志:石盐假晶、鸟眼构造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主要包括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3、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BUG) 相同时代的地层就一定含有相同的化石吗?不一定: 1. 相同的时代可有不同的沉积环境2. 相同的时代也可有不同的埋藏和保存环境.化石层序律的意义:1 对比不同剖面的地层;2 确定地层的相对顺
4、序及相对时间。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年轻沉积盖层的底部常含下覆岩石的成分或砾石。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 年轻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于地层的捕虏体, 地层与岩体的交界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接触关系在空间上是可以变化的交切关系原;包含物原理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和化石等)将地层组织成相应的单位。(找异)地层对比:比较地层特征或属性是否一致。是延伸地层单位的基本方法。(求同)地层的划分对比方法:岩性、化石、物理(同位素、磁性)、化学、其他。化石方法: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5、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划分地层的时代,还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化石组合法是根据地层的化石组合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磁性地层划分对比:火山岩热剩磁记录地磁场(多次倒转)地震地层划分对比、测井地层划分对比、化学/遗迹化石地层划分对比其他方法:事件地层、不整合、层序地层、分子地层、气候地层。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结果:形成相应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存在多重地层单位:岩石、年代、生物地层单位;磁性、化学、生态、地震、矿物、构造地层单位等。强调三套常用地层单位(岩石LU、生物BU和年代CU地层单位)和两套独立的地层单位系统(岩石地层单位系统和年代地层单位系统)
6、。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层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 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分为:群、组、断、层。 组: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且具有一定结构的地层体。(important!) 建组条件:岩性相对一致;内部结构一致;顶底界限明显(或明显整合);厚度和范围。 群:通常是组的联合。联合原则:岩性的相近;成因的相关;结构类型的相似等。群的顶底界线一般为不整合面或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常用于前寒武系和中生代陆相地层段:组的再分。分段的原则:组内岩性的差别;组内结构的差别;地层成因的不同等。段的顶底界线一般是标志明显的整合界线。层:层有两种类型
7、:一是岩性或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岩层组合,可以用于剖面研究时的分层。二是岩性特殊、标志明显的岩层或矿层。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带: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内容及其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以含有相同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相邻地层中化石有别的三维空间岩层体。 特点:不可重复;多样性(不同化石);间隔或重置(纵横向);对化石的依耐性。生物带(或化石带)是生物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据不同的定义方式可有多种类型(延限带、种系带等),但无大小级别关系。并非所有地层都能用生物地层学方法进行划分对比;因而,生物地层单位本身并不构成独立的地层系统。生物地层单位仍是目前进行远距离、高精度(古生代以来)地层对比所采用的、较可靠的
8、方法。延限带:选定化石的延限范围所代表的地层。种系带:含有代表进化种系中某一特定片断化石的地层。 年代地层单位: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间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间隔内形成的所有地层体。年代地层单位是在特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所有岩石的综合体;单位级别与岩层所包含的时间长短相对应,而与岩层的厚度无关;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宇界系统阶/时带)阶:是年代地层学的基本工作单位,它也是可在全球范围内识别的标准年代地层等级系列中最小的地层单位。(1.统内部按属种进一步,相对时间较短;2.底栖动物大区域,浮游生物建立全球等时意义;3.界线层型在基本连续的海相沉积序列内最佳;4.
9、顶底界线易识别、具有时间意义的明显标志面;5.上下界线代表瞬间,阶2-10Ma) 宇:指在“宙” 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根据生物演化最大的阶段性,即生命的存在与否及存在方式划分。由于地球早期的生命记录为原核细胞生物,之后的生命记录为真核细胞生物,最后才发展为高级的具硬壳的后生生物。所以可将整个地史时期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所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则为太古宇、元古宇和显生宇。宇是全球性统一的、年代地层单位中最大的地层单位。界:生物界发展大阶段的总体趋势;PZ1-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PZ2-鱼类、两栖类、蕨类植物和海生无脊椎并存;MZ-爬行类、裸子植物、菊石类繁荣;KZ-则以哺乳类、被子植物、软体
10、动物大发展为特征。系:生物界演化的总貌; -三叶虫类;O-直角石类、笔石类;S-裸蕨类;D-鱼类。统:往往是某类生物进化显示出阶段性;e1-多节多刺、头大尾小的原始类型。 CU主要是根据化石特征及其反映的生物进化阶段而划分的。虽然放射性测年技术近代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其广泛应用仍受到限制。 时带:是指在某个指定的地层单位或地质特征的时间跨度内在世界任何地区所形成的岩石体,与之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时。(非年代地层单位等级系列一部分;时带的时间跨度也就是原指定的地层单位,如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的时间跨度,不管其有没有化石记录;)层型:是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地层界线的指定的参考标
11、准(即典型剖面)。层型是能够恰当表达地层单位概念的具体模式。层型:是指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特定线、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被确定的地层界线的定义和特征说明的标准。层型主要包括:单位层型;界线层型(点线面体);复合层型。地质年代表的建立与发展:化石地质年代表、数字地质年代表、磁极性地质年代表、天文地质年代表。地层界线的穿时与等时:1.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的界限是可穿时的,年代地层单位的界限绝对等时。2.地层界线的穿时与等时具有方向性。地层单位综述:1.CU是依据时间建立的,包括地球某个时间跨度内所形成的所有岩石,而不考虑这些岩石的成分或特性。因此,它在各处都只包括某一时代的岩石,其
12、界线在各个地方都是等时的。2.识别CU的主要依据是它们的时间-这是一个抽象的特征或属性,而其它单位则主要是依据能观察到的物理特征建立和识别的. CU与LU大不相同;后者在任何有岩石的地方都可以被客观地识别。与生物地层单位、磁性地层单位和不整合界定的地层单位相比较,后者只有在岩石中实际出现某些特征或属性时,这些地层单位才是相对客观的物质单位。3.BU通常接近于年代地层单位(CU)。虽然生物对比接近于时间对比,但生物地层单位(BU)在根本上不同于年代地层单位。4.所有地层单位对于开展年代地层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化石在地层中广泛分布以及生物进化所具有的不可逆性,化石对于显生宙沉积地层的时代确定和
13、对比提供了极好的标志。LUCU:1.LU具穿时性, 而CU不穿时2.CU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严格对应;而LU的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是不一致的3.LU所依据的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古地理环境控制,而后者不可能全球一致的,因此, LU的地理分布只能是区域性的;4.CU没有固定的具体岩石内容,而LU当岩性特征发生改变后,单位名称也变化;5.CU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而LU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某一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6.两类地层单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对了解和认识全球与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地层的形成作用:
14、垂向加积、侧向加积、生物作用、海进海退(渐进、阶跃) 垂向加积: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地层特征:岩性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时间界面与岩性界面是平行或基本平行的.环境分布: 较深水海洋盆地、湖盆, 泛滥平原。侧向加积:是指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如曲流河河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向加积作用、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与海滩、障壁沙坝的进积作用以及滨岸沉积的退积作用等。地层特征:地层时间界面和岩性界面不一致或斜交。穿时普遍性原理:在所有侧向堆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地层必然是穿时的。生
15、物作用:指造架生物原地筑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地层特征:地层一般呈丘状隆起, 岩层多具块状构造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侧向加积或垂向加积。海侵(海进):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使海岸线不断向大陆方向退却的现象.超覆:由于海侵使得沉积盆地范围不断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层超越其下伏的较老的沉积层而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海进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海退由于大陆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使海水从大陆撤退的现象。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阶跃海进垂向加积(地层层序连续、相序不连续;不遵循相变定律;
16、等时;地层叠覆律)渐进海进侧向加积(地层层序连续、相序连续;瓦尔特定律;穿时;不遵循地层叠覆律)历史大地构造学: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和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演化。大地构造环境分区:活动型、稳定型、过渡型。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地层成分、结构和体态分析(席状、楔状);地层成分、结构和体态分析;沉积组合/建造和沉积盆地分析。地层厚度可以反映地壳升降;运动的幅度地貌反差强度。 补偿:沉积基盘的下降速度等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时,水深不变,岩相不变。非补偿: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超补偿:沉积基盘
17、下降慢,物质供应多,水体变浅,表现为海退序列。沉积建造: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概念核心:1 沉积时的构造条件;2 较长时期;3 一定的区域范围;4 综合特征(组分-结构-构造-接触关系等)。稳定、过渡型沉积组合与构造环境略。活动型:山麓山间粗碎屑(磨拉石)组合,大陆火山喷发碎屑组合;岛弧海岩屑杂砂岩火山岩组合,半深海至深海砂泥质复理石组合,蛇绿岩组合。槽台学说地槽: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陆缘地槽、陆间地槽|冒、优地槽)地台: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板块构造:
18、 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这些板状体(板块)相对于赤道或地极可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水平位移;板块之间通常以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为边界;板块间的离合碰撞及其相关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缘。 地幔柱产生于核幔边界炽热上升的圆筒状物质流。由地幔其它部分缓慢向下运动,称冷幔柱。板块的边界类型:离散型(裂谷、洋中脊)、平错型、会聚型(A、B式)。板块构造的空间类型:被动型大陆边缘、主动型大陆边缘(沟弧盆型、安第斯型)。威尔逊循环:1.胚胎期;2.初始洋盆期;3.成熟大洋期;4.衰退大洋期;5.残余洋盆期;6.消亡期。板块构造学说和槽台学说是互补关系:
19、板块解释槽台;地台板块的陆壳部分;冒地槽被动大陆边缘;优地槽活动大陆边缘;地槽旋回Wison旋回。板块构造始于岩石圈形成以来(3800Ma4200Ma),应当在山脉中寻找(因为洋壳J2)。古板块识别标志:1.地缝合线(最直接证据):蛇绿岩套;混杂堆积(海沟俯冲带典型);双变质带。 2.沉积组合和沉积盆地的有序分布; 3.特殊沉积类型; 4.古地磁学方法(但无法确定经度); 5.生物古地理分区(中龙、水龙兽); 6.岩石大地构造。 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不同于生物相(环境不同产生的生物群生态组合方面的差异)。大地构造
20、分区:依据地壳/岩石圈的构造活动性及其演化发展历史,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主要强调空间分异性。 一级分区:板块(15块)、板块边缘活动带(地台区与地槽区); 二级分区:地块、微板块、坳拉槽(优地槽与冒地槽、地盾与地台)构造旋回:构造作用在时间上的重现,这种重现通常会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影响造山作用、海水进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生物演化等方面。发生构造旋回所经历的地质时间称为构造时间。国内的构造运动:迁西阜平吕梁阶段(Ar); 中条吕梁晋宁阶段(Pt1-2);加里东构造阶段(ZPz1);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印支构造阶段(T);燕山构造阶段(J-K);喜马拉雅构造
21、阶段(Cz)。Nh:依据湘西南华大冰期命名,相当于原Z2;主要生物化石是微体/宏体藻类;现分上下统:下统自下而上包括莲沱组、古城组和大塘坡组,上统即为南沱组;南华系的底界即为与青白口系的分界,其年龄值推定为800Ma。 前寒武特征:1.时限长(42Ga542Ma);2.地层普遍变质(越老变质越深)且岩浆活动发育;3.构造变形复杂;4.生物化石稀少;5.酸性和还原性大气圈、水圈;6.矿产丰富。地球的起源与演化: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分化形成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 尚无圈层分异;原始地球形成后,吸集更多星子使体积和重量迅速增加, 同时因重力分异、放射性元素蜕变和星体撞击而增加;原始地
22、球内部达到熔融状态,亲铁元素比重大而下沉形成铁镍地核,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原始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大气圈、水圈;地球初始圈层分异的时间约在42亿年前。概括:最老的矿物4500Ma最老的岩石4100Ma 最老的沉积岩3900Ma 最老的生命3800Ma 最老的细胞生物(原核)3500Ma真核生物1800Ma生物的起源:地外起源、地内起源。蓝田宏体多细胞生物群/600Ma瓮安微体多细胞生物群 /580Ma埃迪卡拉生物群/570Ma(梅树村生物群/543Ma澄江动物群/525Ma)前寒武纪生物界面貌:1.Ar1:分子化石为主,含少量叠层石; 2.Ar2-Pt: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eohistory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