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1].doc
《最新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1].doc(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具有时代性特征,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定位和改变自己的角色。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更是从根本上改变着教育活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从而要求教师主动适应新的角色要求,并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更为重要的是,适应终身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观中解放出来。因此,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的内涵与特征以及时代转换,是我们探讨新时期教师发展的基本出发点。第一节 教师角色的内涵与特点一、教师角色的内涵什么是教师角色呢?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Biddle)综合前人的研究,归纳出三种典型的教师角色概念:(1)教师角色即教师
2、行为;(2)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3)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周青山对教师角色的新解读教育探索,2003(6):104.在本书中,我们将教师角色定义为: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二、教师角色的特点(一)教师角色是规范性和自主性的统一教师职业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为满足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而产生和存在的,因此,教师必须按照特定社会的要求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师的角色目标是统一的、规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没有自主性。教师在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在遵循社会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教师自身的个性以及
3、学生的特征,创造性的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无论是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还是学生管理、学生评价,教师都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亦即教师角色并非纯粹由外部规定,教师拥有一定的“创造”自身角色的机会和权利。(二)教师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教师所从事的工作上是培养人的活动。实现这个目的,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这一角色特征,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崇高人格的教育作用。(三)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生活在多个空间里,承担着多种职责,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也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同时扮演多种角色。教师不仅要
4、充当“教员”的角色,而且还是“领导者”、“心理保健者”、“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等等。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123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要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多,各类社会主体对教师的要求与期待也越来越多元化,这样一来,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也处于不断更新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有清晰的认识,而且还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角色,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时俱进地调整和转换自身的角色。(四)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着促使儿童社会化,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传递一定的价值规范,唤醒他们对社会及个人
5、的责任感,并且能对事实和知识进行批判性分析等职责。教师根据自己的职责积极展开自己的工作。但是,学生的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的改变很难断定是哪项教师劳动的直接结果,从而使教师角色的责任表现出一定的弥散性和模糊性,并由此引发教师角色的内在冲突,即教师个人希望看到自己角色扮演的成果的需要,与他的角色扮演中许多成果的“无形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很难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第二节 西方教师角色观的演变一、西方传统教师角色观西方传统的教师角色观是建立在教师中心和控制儿童的基本理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内涵为:教师是“神父”和“专家”,是“学生行为的塑造者”,是“知识的传授者”。 黄甫全美国多元课程观的认识
6、论基础探析比较教育研究,1999,(2):18-22.(一) 教师是“神父”在西欧中世纪,超个人主义思潮泛滥并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活动。超个人主义思潮深深地打着基督教的印记,主张“社会实际上是他人的错觉,这种错觉是个体自身创造的,是生命中出现歪曲和受难的根源,导致个人与他人的分割。因此,教育应该是超越个人自身和他人的分界线的过程,学生是教徒,教师则应该成为神父”。 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在这一时期,教师扮演着“神父”的角色,按照教会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向学生宣讲教义,并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其权威,接受各种严酷的纪律与惩罚。(二)教师是“专家”教师
7、的“专家”角色定位与科学理性主义的兴起息息相关。科学理性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并发展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相应的,教师就应该成为“专家”,掌握任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某项专长。(三)教师是“学生行为的塑造者”这种教师角色定位与行为主义在西方的兴起直接相关。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和反馈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使学习者产生预期的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中外部行为的变化,教育过程也就是教师通过强化训练以及奖惩来塑造学生行为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行为的塑造者”,扮演着一种“训练者”的角色,其职责是通过强化、奖惩来塑造学生符合期
8、待的行为。(四)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是传授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各种课程便是这些知识的载体。在教育活动中,各种课程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所以在“社会文化教师学生”之间关系的定位上,人们一直坚持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组织、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的专家。因此,教师就是知识的活的载体,是知识的拥有者。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之一便是“知识的传授者”。总体来看,西方传统的教师角色观强调教师对儿童的支配和控制。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由于具有年龄、学识、经验以及接受了专门的训练等方面的优势而被赋予主动权,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的教育和领导。除
9、此之外,教师还是社会的代言人,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引导儿童适应社会生活,以使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二、西方现代教师角色观(一)西方主要教育理论流派中的教师角色观1 建构主义的教师角色观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开始影响到教师角色研究。认知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其专业工作中应扮演“学习资源提供者”以及“认知促进者”的角色,其职责主要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的学习资源,并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地信息加工将新的知识或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实现新的认知平衡。社会建构
10、主义认为,教师在其专业工作中应扮演“对话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其职责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他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建立起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的信任合作关系,通过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使参与其中的每一主体都能够超越自身既有的经验和视界,达成对社会文化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2人本主义的教师角色观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们认为,学习只能促进,教师只能是一个促进者;教师的作用应表现为:帮助学生明确他们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价值,建立并维护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教师要成功地承担起促进者的角色,就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诚实,做一个真诚的人,如实地表现自己的
11、感情与想法,但并不把这些强加给学生。其二是接受,即无条件地接受学生,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自我指导。其三是移情性理解,即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其目的在于实现师生之间的“忧乐与共”。 孙绵涛,周明星等成功教师全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151实际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教师角色的要求,除了“促进者”之外,还可以引申出“关怀者”、“理解者”等多个方面。3实用主义的教师角色观实用主义重要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师应当被视为反思性实践者。在杜威之后,乔斯夫斯克瓦布(Joseph Schwable,1969,1971)和唐纳德萧恩(Donald Schon,1983,1987)都也从
12、实用主义思想出发,强调教师个人的实践对个人理解性知识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完善教学、发展自我,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自己和对工作进行反思,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解“反思型实践者”。4批判教育理论的教师角色观批判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国家资助的制度化过程,旨在将年轻人培养为成年人和公民,而教师的角色是“权力的仆人”和“国家的直接行动者”。批判理论属于宏观的理论,将之细分,又可分出三派,它们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看待教师的角色:(1)与非学校化运动(de-schooling)联系的理论认为,教师是国家官僚机构的成员,是教育的技术人员。(2)与社会结构功能主义联系的新马克思理论认为,教师是在课
13、堂结构和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占有客观位置。教师属于中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教师的作用就是监控、管理和调教未来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工人。(3)与阶级文化理论联系的理论认为,教师是积极参与并且逐步改变其工作环境的角色。在批判教育学家们看来,教师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素质对于学生素质至关重要。教师如要成功地扮演积极的变革者角色,就必须主动地反思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具有理论建构能力,并且以实现社会公正这一理想而工作。(二)当代西方的教师角色定位尽管当代西方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呈现出多姿多彩、众说纷纭的局面,但对他们进行梳理、归并之后不难发现,当代西方对教师角色的各种描述可以归入以下四个向度:(
14、1)社会角色教师是现存教育制度的维护者和现有文化的传递者;教育改革者;改革的行动者;(2)学校角色教师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3)课堂教学角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学生的“领导者”以及“心理保健师”;(4)自我职业角色反思型实践者。1社会角色(1)民族国家中的教师角色在民族国家的视野中,教师被视为政治家,可以通过提供教育政策咨询而改变国家政策。而更多的研究者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知识分子,另外有研究者把教师比喻为社会公共文化和个人文化之间的传递者。詹尼怀特(White J.J.)认为,教师是社会上最重要的行动者,在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下,民族国家的年轻一代逐步掌握了外在
15、于学习者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2)教育改革中的教师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西方有不少研究者(尤其是批判教育学者)都认为,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教师除了继续扮演现存教育制度的维护者和现有文化的传递者的角色,还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改革,承担起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的责任。作为教育改革者 ,教师要积极为改革献计献策,参与决策的制定并将教育改革的目标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去,是联结教育理论、政治决策和学校实践的关键。有的学者更进一步提出教师是政治行动者,也是促使学校根本改革的重要力量。而且教师还是“改革派知识分子”、改革
16、的行动者。2学校情境中的教师角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不少教师教育研究文献中都提出了“教师作为管理者”和“教师作为决策者”的观点。作为管理者的教师有责任在这样几个方面做出决策:人员决策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采取改革措施;教学环境决策对于观念、空间、事件和交流做出的决策;对于自己的行业地位做出决策与学校管理人员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如何;自己的职业发展决策如何更新知识、提高自我,建立良好的工作网络关系。 蒋衡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72-75.3课堂教学角色西方一些研究者他们认为,在中小学校课堂里,教师的角色是
17、多种多样的,即教师是“教学专家”;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是学生的“领导者”;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问题发现者和“心理保健师”。 4自我职业角色教师自我职业角色,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性的认同,对职业专业化程度的认识和在谋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我身份不断重塑的认识。教师的自我职业角色包括 “反思型实践者”、“自我专业发展的设计者和规划者”等。第三节 中国教师角色观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教师角色观 教师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社会上给教师这个角色以多种隐喻,如蜡烛、园丁、工程师、一桶水等。这些教师隐喻是基于教师工作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的特点从不同视角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透过这些隐喻,我们
18、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教师角色观。(一)“蜡烛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古诗中,蜡烛即被赋予了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精神。以蜡烛比喻教师,其含义非常明显: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说,蜡烛是我国传统教师形象的写照。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蜡烛论”,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其积极意义在于这种比喻有利于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促进“尊师重道”的传统社会风气形成,但同时其不合理之处也很明显:“蜡烛论”有将教师拔高为“圣人”的倾向,忽视了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地位。其实,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也应追求自己的生活发展,在为人师表的同时也应该创造条件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生命意义的提升
19、。过分地强调教师顺从社会期望和无私奉献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期望,也是一种束缚其发展的巨大包袱。因而,“蜡烛论”只不过是对传统教师形象的生动刻画,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丁炜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角色形象变迁教育评论,2001,(3):4-6.今天的教师应该是“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地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二)“工程师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种常见的教师角色隐喻。“工程师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心灵,促进其人格的发展。但是把教师比作工程师也有欠妥的地方
20、,它曲解了师生关系,夸大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不恰当地把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同时,教师仅作为既定方案的执行者又难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师论”又有自相矛盾之处。(三)“园丁论”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师角色隐喻。“园丁论”把学校看作是一个花园、果园或菜园,是儿童生活的场所,儿童的活动不受教师或教材的限制,而由儿童自主地决定,儿童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人,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获取他认为是有用的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儿童进行各种活动,包括创设环境、准备工具,在儿童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并努力
21、引导和发展其兴趣,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更为深入的探索活动之中。从这个方面来看,“园丁论”体现了进步主义教育的主张。但总体来看,“园丁论”在注重儿童在学习中的地位的同时,弱化了教师的作用。相对于工程师论来说,园丁论呈现出某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倒不如把教师比喻为太阳。太阳的特点是:太阳的情怀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太阳有永恒的光和热,永不匮乏;在太阳的照耀下,万物可以成为独立的生命体。(四)“一桶水论”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就形象地反映应试教育对教师职业能力在“量”方面的要求。“一桶水论”的缺陷是很明显的:其一,它所隐含的学习观念非常狭窄
22、,认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学校内、课堂上、书本上和教师拥有的知识,没有看到学习的内涵其实十分丰富,学习完全可以超越书本、课堂和教师,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其二,从师生关系方面来看,“一桶水论”将教师和学生分别看成了“倒水者”和“接水者”,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施舍,并且认为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从教师那里获取的一点固定知识就终生够用了,这完全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学习者和终生学习者的能动性和实际需求。因而,这种隐喻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了。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教师应该从“倒水者”转变为“挖泉人”。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让自己和学生都成为永不干涸的泉水。
23、二、中国现代教师角色观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等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运动在我国的勃兴,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成为教育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来阐发教师角色观,取得了比较丰富的认识。对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社会和师生关系视野等视角进行梳理和概括。(一)社会视野中的教师角色在我国,人们对现代教师角色有一个一般的看法和认同。从这个角度看,教师角色可以概括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以及教学的领导者等,每一种教师角色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特征(见表1-1)。表1-1 教师角色的类型与特征田
24、慧生,李如密教学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97-99教师角色类型典型特征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具有乐教精神,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谙熟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能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善于观察和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善于估计情势,预料学生的发展方向,以便使教育走在他们发展的前面;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善于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心理的保健者具备生理、心理卫生知识,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鉴定、治疗和矫正;进行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义务教育 教师 专业 发展 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