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5春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 ( A ) A、黄帝与炎帝战争 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C、黄帝与荤粥的战争 D、颛顼与共工的战争2、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帝有关的各种礼仪制度也逐渐制定出来。皇帝的言行有法定的名称,皇帝自称( A )。 A、朕 B、陛下 C、帝 D、王3、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 ),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B ) A、议事堂 B
2、、政事堂 C、内阁 D、军机处4、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于1914年4月29日完成三读程序,5月1日以大总统( )名义公布。( A ) A、袁世凯 B、孙中山 C、冯国璋 D、黎元洪5、袁世凯于1916年3月23日下了取消帝制令,废止“洪宪”年号,恢复民国年号。袁世凯死后,由( )继任大总统。( C ) A、孙中山 B、冯国璋 C、黎元洪 D、段祺瑞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宪法效力的约法,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由( )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正式公布。( B ) A、袁世凯 B、孙中山 C
3、、冯国璋 D、黎元洪7、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最初主要是一个办理( )的机构。( B ) A、全国政务B、外交 C、工商行政 D、地方事务8、( )是延续专制皇统“家天下”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B ) A、财产继承 B、皇位继承 C、姓氏继承 D、后宫9、两汉时期,官吏的俸禄一般都发给粮食,按月领取,以( )为单位。( C ) A、石 B、斗 C、斛 D、升10、曹魏末年,尚书省变成了执行机构,中书省则变成了出令机构,( )成了真宰相。( A )A、中书令 B、尚书令 C、中书监 D、侍中11、曹魏时期,侍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已与尚书一同“综理万机”。晋代,侍中
4、寺进而发展成为( ),主管政事范围也不断扩大,侍中的地位大体与尚书、中书比肩。( A )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尚书台12、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 )的正式启动。( B ) A、新政 B、预备立宪 C、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13、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的正式启动。这份诏书在中国维新立宪人士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远在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修改其策略,将“保皇会”改为( ),准备回国参与清廷预备立宪的工作。( D ) A、宪政公会 B、自治会 C、宪政筹备会D、国民宪政会14、
5、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康有为及其同道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他们通过组织各种学会、办学、办报、演说、上奏章、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社会的支持。在天津,( )于1897年10月创办了国闻报。( 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黄遵宪15、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 ( B ) A、黄帝与炎帝的战争 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C、禹对三苗的战争 D、舜对“四凶”的战争16、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 ( C ) A、舜对三苗的战争
6、B、禹对三苗的战争 C、舜对“四凶”的战争 D、尧与三苗的战争17、( )是延续专制皇统“家天下”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B ) A、财产继承 B、皇位继承 C、姓氏继承 D、后宫18、殿试是明朝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因为考场设在奉天殿而得名。凡中式的贡士均可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因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 C )。 A、乡试 B、会试 C、廷试 D、北闱19、东汉,进一步加强中央监察系统。在公卿朝见皇帝时,时称“三独坐”,不包括( D )。 A、御史中丞 B、尚书令 C、司隶校尉 D、御史大夫20、东汉班固所著的( ),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
7、写作体例。 ( B ) A、史记 B、汉书 C、通典 D、通志21、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称“考课”。秦已初具规模,汉朝则更完备,并设立了专门机构。当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主要由( )负责。( D ) A、大学士 B、各部侍郎 C、吏部尚书 D、丞相22、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皇帝的名号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 ),史官记事曰上,等等。( A ) A、制诰 B、策书 C、制书 D、诏书23、汉代,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是( )在史记中专辟礼书、乐书。 ( A ) A、司马迁 B、班固 C、杜佑 D、司
8、马光24、汉高祖二年,立刘盈为太子,以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负责其教育。从此,( )制度称为定制。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A ) A、太子预立 B、秘密备储C、禅让 D、推举25、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及大批亲胡官员,进而废除( ),并宣布“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 A ) A、宰相制度 B、翰林院制度 C、内阁制度D、军机处26、宦官在古籍中称寺人、宦者、中官、内侍、内官、阉人、内监等,唐代以后称太监。宦官是( )制度的派生物。( B ) A、职官 B、后宫 C、皇帝 D、宰
9、相27、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 A )。 A、世袭制 B、竞争机制 C、禅让制D、推举制28、谏官在秦汉为加官,无定员。曹魏设侍中寺作为专门的言谏机构,设侍中四人。因侍中寺官员常随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机要机会较多,故在西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 C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29、九品中正制始于( )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B ) A、秦汉 B、曹魏 C、隋唐 D、明清30、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
10、位。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 C )。 A、公侯子B、卿大夫、士、庶民C、公侯伯子男D、公卿大夫士31、科举制度在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以后,是在( )年废止的。( C ) A、1904 B、1805 C、1905 D、191132、历史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指的是( )时期,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士族把持政局,庶族很少有机会跻身上层职官。( A ) A、西晋 B、秦汉 C、隋唐D、宋元33、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真正拉开了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表明( )战争的惨败,刺激了改良主义思潮迅速转变成社会运动。( B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
11、争34、致仕官员给俸之制,始于西汉末年。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定制:“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根据这一规定,只有( )以上官员退休,才能领取原俸的三分之一以养老,一千石以下各级官员尚无法享受领取退休金的待遇。( C ) A、千石 B、二千石 C、比二千石 D、中二千石35、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其侍中等长官要参与政事堂议政,即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献纳、( )、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C ) A、出命 B、执行C、封驳 D、审核36、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但最终没有阻止宦官干政在明代重演。明朝重用宦官始
12、于( )时期。( 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宪宗D、武宗37、明朝建立之初,沿用元制,以( )为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相权有所增大。( A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南北面官38、明朝军队的基层单位为( D )。A、府兵 B、八旗兵制 C、绿营 D、卫所39、明朝内宫,建立了完善严密的宦官组织系统,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有( )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人数在十万以上。( C ) A、20 B、18 C、24 D、3040、明朝英宗正统初年,司礼监太监( )利用了英宗的信任,排挤三杨,掌握了军政大权,开启
13、了明代宦官干政的先河。( D ) A、魏忠贤B、刘瑾C、汪直D、王振41、明朝在省级地方负责司法的行政机构是( A )。 A、按察使司 B、承宣布政使司C、都指挥使司 D、三法司42、明朝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设立( )。同时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刑狱、军事,合称“三司”。 ( D ) A、巡抚 B、都督 C、宣政院 D、承宣布政使司43、明代地方最高监察机构为( ),与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并称地方“三司”。 ( B ) A、御史中丞 B、按察司 C、巡抚 D、总督44、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为清朝所继承。雍正年间,设立( )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
14、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C ) A、敬事房 B、内务府 C、军机处 D、内书房45、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也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二月举行,故又称( )。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式的举人。( D ) A、南闱 B、北闱 C、秋闱 D、春闱46、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取中者称“举人”,榜首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 D )。 A、状元 B、榜眼 C、探花 D、会元47、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在南北两京及各直省布政司所在地举行的地方性考试,又称“乡
15、闱”,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 C )。 A、南闱 B、北闱 C、秋闱 D、春闱48、明代四大权宦之一的( ),是熹宗时期的司礼监太监,他大权独揽,将明代宦官干政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D ) A、王振 B、汪直 C、刘瑾 D、魏忠贤49、明太祖时,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职掌是“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也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皇帝以后,内阁地位渐重,阁臣可以兼领六部。嘉靖中叶以后,有些大学士被授予保 、傅、太师等三公名号,班次已在六部长官以上。( A ) A、仁宗 B、武宗C、宪宗 D、神宗50、南京临时政府的体制,基本上是按照三权分立原则,仿照( )模式建立。( A
16、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51、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及“五帝”之“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此后,( )代替三代时的“王”,成为最高政治权力拥有者的称号。( A )A、皇帝 B、国君 C、公 D、主52、秦以后,官员退休制度大致形成于汉代。据班固白虎通义记载,汉代退休制度规定,官吏年( )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必须致仕。( D ) A、50 B、60 C、65 D、7053、秦以后职官选拔和录用分正途和异途两种。正途选任制度以( )为界,前后变化很大。( C )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明清54、清朝入关后,设置管理宦官
17、的机构( ),设总管、副总管等职。( A ) A、敬事房B、内务府C、议政王大臣会议D、军机处55、清朝为防止皇子争储带来的政治动荡,( )皇帝决定建立秘密建储制度。( B )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顺治56、清朝预立太子的制度开始于( )时期。( A )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顺治57、清朝在省级机构的设置上,除了京师所在称顺天府,临近京师的河北地区称直隶,其它地区皆设( D )。 A、路 B、府 C、州 D、省58、清朝致仕制度基本沿袭明制,官员退休年龄为( )岁。( B ) A、50 B、60 C、65 D、7059、清朝中央军事机构为军机处和( )。其中军事大权
18、掌握在军机处手中。( A ) A、兵部 B、五军都督府 C、节度使 D、枢密院60、清承明制,亦设内阁。从职掌设定看,清代内阁的职权范围较明代为广,且法定地位也高于其他个部门,明代内阁大学士法定品级仅为五品,中叶以后大学士的品级之所以较高,都是因兼领某部尚书或侍郎而得。但清代内阁大学士皆为( )品,位在六部尚书之上,其班次在百官之首。( D ) A、四 B、三 C、二 D、一61、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包括将总理衙门改为( ),“班列六部之前”,标志着从隋唐时期延续下来的六部体制开始瓦解。( B ) A、外交部 B、外务部 C、礼部 D、通政司62、清末新政期间,1902年,开始
19、改革科举命题,废除八股文,改为策论,以中国政治史事、西方政治及学术等问题命题。1905年9月2日,清上谕宣布:“自丙午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于是,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 )制度正式被废除。( D ) A、察举 B、赀选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63、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成立的“责任内阁”是一个具有( )色彩的内阁。( B ) A、平民B、皇族 C、公民 D、资产阶级64、三省制发展至宋朝,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 ),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B ) A、同三品 B、同平章事 C、参议得失 D、参知政事65、商代最引人注
20、目的,是制作和使用大量的()。包括各种酒具、武器和礼器,制作精美。( D ) A、旧石器 B、新石器 C、铁器 D、青铜器66、宋朝的致仕制度规定,文武官员年满( )可以致仕,待遇特别优厚,往往加衔晋级。( D ) A、55 B、60 C、65 D、7067、宋初,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协助宰相管理政务。不久,又命与正宰相轮班掌印,并准许押班奏事。从此,参知政事由副宰相升为( B )。 A、正宰相 B、次相 C、第一副相 D、首辅68、宋代,台谏呈现出合一的趋势。每以谏官兼领御史之职,导致( )的产生。( C ) A、御史中丞 B、侍御史 C、言谏御史 D、给事中69、宋代科举的科目有进士、九经
21、、三史、三传、学究、明经、明法、制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 )。宋太祖时,该科录取名额一次仅十人左右,太宗以后逐渐增加,一次就达三百余人。( A ) A、进士科 B、明经 C、明法 D、制举70、隋唐时期宦官机构称( A )。 A、内侍省 B、内务府 C、宗人府 D、中常侍官71、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以( )时期最为严重。汉高祖死后,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开外戚干政先河。( B ) A、秦 B、两汉 C、隋唐 D、明清72、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是( A )。A、血统 B、土地 C、财产 D、宗教73、唐朝,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玄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 政治制度 期末考试 复习题 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