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辅导及期末考试题型辅导.doc
《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辅导及期末考试题型辅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辅导及期末考试题型辅导.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汉 语 专 题形成性考核册姓 名: 学 科: 汉语专题 工作单位: 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文科组汉语专题(2)作业1(文字部分)一、填空(30分) 1、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 2、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秦书八体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新莽时代的六书是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 4、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采用的字体是小篆。 5、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6、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从隶书变为楷书。 7、甲骨文是在1899年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偶
2、然发现的。 8、甲骨主要出现在河南安阳,那里是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的遗址,称作殷墟。 9、完整的甲骨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10、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字体不规范。 11、占卜时,对占卜的事,经常要从正反两方面设问,称为对贞。 12、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主的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考释方面集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作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工具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 13、在铜器上铸铭文,开始于商
3、代后期,两周则大为流行 14、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不同主要有:(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2)从笔势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3)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的位置的,但比起甲骨文来显著地减少了。 15、春秋晚期以后金文美术字字体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6、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又称古文。六国文字的特点是:草体和俗体游行;文字异形。 17、秦国文字直接承袭
4、西周的文字。 18、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有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这些刻石大约在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所刻。 19、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隶书产生于战国末期,它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书的基础上形成的。隶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大约西汉武帝、昭帝之后,隶书已经成熟了。这种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成。 20、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这种字体是在汉隶草体基础上形成的。楷书的形成,大约在东汉后期。魏晋时代是它与今隶并行的时期。 21、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这时的六书大概是识字的科目。首次说出六书内容的,是班固
5、,对六书解释最详细的是许慎。 22、许慎对“六书”的说解是: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3、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他提出的“四体二用”说的意思是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24、唐兰提出的三书产的意思是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25、假借可以
6、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26、陈梦家、刘又辛将文字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是象(表)形、假借、形声。二、解释下列名词:(10分) 1、图画文字:文字画进一步发展,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形成图画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它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2、籀文: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它是西周晚期的欲以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 3、甲骨卜辞: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就是当前刻在甲骨文上的卜辞,所以又称甲骨文为甲骨卜辞。 4、钟鼎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5、隶定: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
7、字形称作“隶定”。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如何判定汉字所属的类型?一种文字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这种文字属于何种类型,而文字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一是从字符的表意、表音作用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二是从字符与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字母文字)。 2、为什么教材也认为“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这和西洋学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什么不同教材所说的表意文字不同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必须与他们划清
8、界限。他们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我们则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是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如古代埃及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都是以表意为主的意音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后来都消亡了。腓尼基人曾借用古埃及圣书字,取其表音字符,扬弃其表意字符,向表音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文字后来广泛地影响了印欧语各国的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拼音文字。汉字不但没有消亡,而且一直沿着固有的方向发展,突出其表意功能。这是文字发展的不同方向,不是不同阶段,不是西洋学者所说表音优于表意,表音、
9、表意没有优劣之分。当然,表意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正如表音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一样。有时这个缺点可能又正是它的长处。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的秦书八体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后五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4、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1)甲骨文和金文变为小篆,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而后者笔画圆珠笔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
10、远。 (2)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小篆的字形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3)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5、隶书是怎么产生的?隶书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是广大民众适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并不是某个人的独力创造;是民众创造以后被官府采用,而不是官府制成施之
11、于民众。篆书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中外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隶变。隶变的结果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的阶段。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了。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情况是什么?共有三种情况: (1)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如“我”本是工具或武器,借用为第一人称,一直沿用至今。 (2)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如“戚”的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假借为“忧愁”
12、,后来在“戚”上加形旁“心”。 (3)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然”的本义是燃烧,借来表示连词,后来没有为连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燃”字。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说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的假借?(20分)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2、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3、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无本字的假借第三
13、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4、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5、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6、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大宗师)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7、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
14、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8、八月剥枣。(诗经豳风七月)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9、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10、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有本字的假借第二种: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五、写出下列加的本义,如果属于分化字,则说明属于哪种情况的分化字?(10分) 1、使民战栗。(论证明八佾)栗:本义是树名。是分化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2、终鲜兄弟。(诗经郑风扬之水)鲜:本义是一种鱼名。是分化字:属于假借
15、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梁惠王上)采:本义是“采摘”。是分化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4、越竟乃免。(左传宣公二年)竟:本义是乐曲终了。是分化字: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5、夙夜匪解。(诗经大雅蒸民)解;本义是“分解动物肢体”。是分化字: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一种。汉语专题(2)作业2(词汇部分)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中华大字典给“奋”列出的一项意义是:“振也,振去尘也。”举的例子是礼记曲礼上:“奋衣,由右(车的右边)上。”这句话是讲驾车人为国君驾车时的情况。“振去尘”能不能看作一个义位? “奋”的意思是有力地动,至于这个动作具体是什么样子,那是它的言语
16、义。把“振也,振去尘也”单列为“奋”的一个义项,看作一个义位,依照的是言语义,这是不妥当的。要将言语义和语言义区别开来,义位是语言义,不是言语义。“振去尘”不能看作“奋”的一个义位。2.“臭”可以指香气,也可以指臭气,能不能分作两个义位,为什么?“臭”不能分作两个义位。因为义位的划分与实际事物的区分要区别开来。“臭”,玉篇说:“香臭之总称也。”它的意思是气味。气味有各种各样的,可以分为香气、臭气等不同的气味,但这是事物本身的区分(这种区分有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显示出来),不能因此就分为两个或几个义位。二、将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文中的很多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后成了双音词,举例说明:1.张仪,魏氏
17、余子也,将西游于秦,过东周。客有语之于昭文君者曰:“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愿君之礼貌之也。”昭文君见而谓之曰:“闻客之秦。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国虽小,请与客共之。”张仪还走,北面再拜。张仪行,昭文君送而资之,至于秦,留有间,惠王说而相之。张仪所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周,千乘也,重过万乘也,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吕氏春秋报更)译文:张仪是魏国大夫的庶子,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路过东周。有一个门客告诉周昭文君说:“魏国人张仪,是个有才干的士人,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希望君王对他能以礼相
18、待。”昭文君接见了张仪,对他说:“听说您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小,不足以留住客人。但您西去游说,难道就一定能为秦王所知道吗?您要是得不到知遇,请看在我的面上回到这里来。我的国家虽然小,我愿与您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张仪一再退让,面北连拜了两拜。张仪走时,昭文君又去送行,并资助旅费。张仪到了秦国,在那儿呆了一段时间,秦惠王很喜欢他,任命他为相国。张仪在天下所受的恩德,没有比在昭王文君那里所受的更大了。周是个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但是张仪尊重它超过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他让秦惠王以昭文君为师。秦国在逢泽盟会诸侯的时候,秦王让魏王作周昭文君的御手,让韩王当周昭文君车右,昭文君的名号至今没有被忘掉,这都是
19、靠的张仪的力量啊!单音词:游 秦 客 愿 然 必 归 御双音词:游说 秦国 门客 希望 难道就 一定 返回 车夫2.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斡,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斡,斡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斡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斡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斡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译文:仲长统的字叫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喜欢读书,广泛涉猎论著和历史,著作丰富。20岁以后,在青、徐、并、冀四州之内访
20、问求学,跟他交往、友好的人大都觉得他很优异。并州刺史高斡是袁绍的外甥。高斡历来看重名人,招揽来了各地说客,很多人才前去依靠他。仲长统拜访高斡,高斡给予很高的礼仪和待遇,聆听仲长统对时局的看法。仲长统对高斡说:“您有大志向却没有大本事,喜欢人才却不能选拔人才,这两点是您要特别警惕的。” 高斡非常爱面子,不接受仲长统的提醒,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斡。不久,高斡在并州叛乱,最后走向失败。并、冀二州的人士都从这件事上惊异于仲长统的远见。单音词:少 学 赡 青 素 贵 纳 去 叛 异双音词:年少 读书 丰富 青州 历来 看重 采纳 离开 叛乱 惊异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1)“(人者)无毛羽以御寒暑
21、。”(列子杨朱) “寒暑”是偏义复词,其词义是“寒”。“寒”与“暑”语素义相对。(2)“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汉书金日磾传) “动静”是偏义复词,其词义是“动”。“动”与“静”语素义相反。(3)“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公姥”是偏义复词,其词义是“姥”。“公”与“姥”语素义相对。(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同上) “作息”是偏义复词,其词义是“作”。“作”与“息”语素义相反。(5)“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晋书王献之传) “寒温”是偏义复词,其词义是“温”。“寒”与“温”语素义相反。四、解释下面成语中加横线字的意义: 义愤填膺:
22、膺,胸膛。 断发文身:文,纹身,在身上刺花纹。 防患未然:然,发生。 一语破的:的,目的,意图,答案。 一鼓作气:鼓,擂鼓。 久假不归:假,借用。 家给人足:给,富余。 度长絜大:度,测量,比试。 放荡不羁:羁,约束。 日薄西山:薄,临近。 皓首穷经:穷,探究。安之若素:素,往常。五、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1.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慎行)相信:信任对方。相,表示信任的行为方式。副词。2.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大于伤心。( 司马迁报任安书)伤心:灭绝希望。伤,动词,伤害,心,名词,信心,希望。3.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为律,后主所是著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大 汉语 专题 形成 考核 辅导 期末考试 题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