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幼儿教师考编资料(考试必备).doc
《浙江幼儿教师考编资料(考试必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幼儿教师考编资料(考试必备).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_浙江幼儿教师考编资料_编考心理学.A2简述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3简述什么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四、论述题1试说明心理的实质。2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3试述幼儿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机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2)心理过程(3)个性每个人由于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2心理的
2、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
3、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1遗传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前提。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幼儿出生时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具有各自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2、生理成熟B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
4、与哪些因素有关?334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44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5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6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五、论述题1论述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2为什么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六、案例分析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 “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 “不,我偏不。”张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人浴池。可是,趁张某拿浴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张某气不过,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分析以上案例,回答以
5、下问题:(1)这个案例说明了这个孩子什么年龄特点?(2)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3)这位“爸爸”的做法对吗?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影响?三、名词解释1年龄特征,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2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这种儿童心理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3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4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5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指儿童学习某种知
6、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6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不断变化,因人而异。445岁是幼儿中期,也是幼儿园的中班年龄,45岁幼儿的心理较34岁的幼儿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的表现尤为突出。(2)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典型。这时期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很形象、很具体
7、的。(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初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在游戏中,能够理解一些游戏规则;与他人合作游戏时,初步能遵守游戏规则,在一定的要求下能做到不破坏游戏规则。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他们能够初步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由于幼儿中期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这个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5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1)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抽象思维能
8、力开始萌芽。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并能运用集中注意和有意记忆。(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6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司变性。(1)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
9、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五、论述题1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即有不同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在幼儿园,有不同的年龄班,小班(34岁)的孩子明显不同于中班(45岁)的孩
10、子,与大班(56岁)孩子的心理水平就更不相同。这表明,幼儿时期心理的发展也显示出阶段性特征。但要注意,我们只是说年龄与幼儿的心理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不是说年龄决定幼儿的心理发展。(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接触,他们不能够离开实物来理解事物。表象活跃。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
11、的、形象的,但是,56岁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在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像等心理活动之中。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幼儿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
12、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4)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比较容易变化,而且不能自觉地加以控制。就幼儿来说,年龄小的孩子情感变化比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56岁的孩子情绪情感逐渐稳定。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幼儿是纯真的,他们的情绪情感大部分是表露在外的,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得比较冲动。(5)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出现了初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兴趣爱好。
13、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气质特点。幼儿出生时就已表现出一定的气质差别,到了幼儿期,这种气质特点表现更为突出,稳定性也逐渐增强。表现出最初的性格特点。幼儿在活动与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对人、对事和对物的态度和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往往和年龄相联系。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
14、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六、案例分析分析这一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2)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出现对成人反抗的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
15、的表观,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不对,容易使孩子要么养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性格。C四、简答题1简述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2幼儿观察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3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六、案例分析1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2最近,空前的恐惧击碎了小李夫妇俩对孩子的甜蜜梦幻。孩子已将近3岁了,自从5个月时左眼眶磕伤被包扎后,就发现孩子
16、表现不正常,但并没引起夫妇俩太多注意,可最近,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事态的严重:他的左眼视力非常差,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并在拿东西时,触摸目标特别困难,甚至不能判断自身位置夫妇俩深感事态严重,询问街坊邻居,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小孩可能患了什么眼疾?(2)导致小孩疾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种病产生还有哪些原因?(3)如何矫治,最佳年龄是什么?三、名词解释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联,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
17、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3视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4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5色盲一般是先天遗传的,男性多,女性少,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4种。6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7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在幼儿认识世界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
18、作用。8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四、简答题1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2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与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
19、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3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特点;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4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条件影响: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5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把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
20、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儿童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儿童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4)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色”、“天蓝色”、“古铜色”等之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
21、接触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6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反映时间的。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如: “生物钟”即以生物节律周期来反映“时间”,到点感到饿,想要吃。幼儿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2)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3)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 “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
22、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4)幼儿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大前天”、“大后天”,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困难。7保护和培养听力的方法:晶状体的变化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控制眼动的能力;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8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方法有:(1)避免噪音污染。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采用吸音设备;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幼
23、儿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五、论述题1幼儿园教师应根据幼儿感知觉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1)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2)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幼儿教师 资料 考试 必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