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学习辅导资料.doc
《《美学》学习辅导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学习辅导资料.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美学学习辅导资料 陆以宏 编 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2015年6月第一章 绪论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分析和阐释的理论。是一门关于人的价值的人文社会科学。 2、审美关系。人与现实世界有物质关系又有精神关系。精神关系包括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和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人类在现实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狭义的审美关系反映个体与对象、人与环境之间因审美态度而形成的感知愉悦关系;广义的审美关系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习惯和情感表达模式。 3、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指
2、人在现实和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受。狭义的审美经验指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的作用下,达到主客体相互交流的高级活动。广义的审美经验是指与日常生活经验、功利性社会活动经验相区别的全部审美感受。二、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从总体上说,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审美意识的形成。审美意识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原始壁画,工具制造中也表现出原始的审美意识。随着原始人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步产生了原始歌舞、绘画、彩陶艺术等。人类审美意识是劳动生产的产物。 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论和概念范畴。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散见于经史典籍当中,西方美学思想有更为严整的
3、理论形态,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比较系统的美学思想。 3、美学学科的建立。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一般认为是1750年,以鲍姆嘉通美学一书中的问世为标志。此后康德、黑格尔对美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美学则与以往的西方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三、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关系的价值体现审美意识形态。围绕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美、美感和美创造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四、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1、美学与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它的基本范畴是善及其对立面。美与善的关系十
4、分密切。2、美与哲学。在历史上,美一直被看作哲学的分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同时是杰出的哲学家,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哲学与美学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3、美学与文艺学。艺术即是文艺学的对象,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历史上,许多美学著作同时也是文艺理论著作,美学与文艺学所研究的有关艺术的一些理论问题也往往一致,如艺术典型等。4、美学与心理学。美与美感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心理学,美学史上一些美学家用心理学方法来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如“心理距离说”。五、美学在现代人文科学中的地位 1、在人文科学领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古典文化和古典人文科学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识价值
5、、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逐渐分离,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在人文学科领域,美学以对感性与理性整体把握的视角,以对个体经验的重视和尊重,以对现实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和超越的姿态,以及对创造能力和理想生活的呼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建设性。第二章 美的本质一、美和美的东西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首次明确区分了“美”和“美的东西”。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美的东西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美的东西又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可欲不可能成为美。 2、美不是一种“东西”,
6、不是事物的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美是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追问“美是什么”也就是追问美的本质,而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它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美。二、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探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求解路径: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求解路径的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毕达哥拉斯学派把美看成是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亚里斯多德把事物的客观属性也作为思考美的重点,另还有西塞罗、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达芬奇以及后来的英国荷加兹、柏克、实验美学家费希纳。其最大合理性
7、就是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它的片面性在于:脱离人类社会实践谈美的本质;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不都是美的;美在形式特性的说法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特别是不适合社会生活中诸多事物的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这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它的典型是理念论。理念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现实世界都是从理念世界产生的。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普罗提诺的理型实际上就是理念,而且比柏拉图更具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并且对柏拉图等的理念论加以改变和发展。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
8、心的理论取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休谟等英国经验派美学家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康德真正严格地区别美感和快感。近代美学中甚至有人专门从心理学或生理学出发来阐述美和愉快的关系,形成一个快乐派,如美国马歇尔、桑塔那等。美在无意识的欲望是弗洛伊德所提出,他认为性本能及其想象性的满足,才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本质和源泉。他的追随者阿德勒和荣格对他的理论进行了修正。这种求解路径深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这是合理的,但是它会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二是往往会否定美的标准。4、
9、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苏格拉底注意到美和人的目的关系,古罗马贺拉斯在诗艺中也注意到关系,等等。但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理论基础并加以系统论述的是狄德罗。他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他所认为的关系有三种:一是每一种事物本身的内在结构关系,由这种关系产生的美叫做“真实的美”。二是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他称之为“相对的美”。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前两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这第三种关系,则要唤起人对这一关系的感觉,是人感觉到了美,他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他认为关系是客观的,美也是客观的。狄德罗“美在
10、关系”说最大贡献就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但是他所说的关系还比较抽象、笼统,也没能说清这些关系是怎样建立和产生的,再者关系有的美,有的不美。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席勒提出美是“活的形象”的讲法。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他反对黑格尔的“理念论”,认为“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美是生活的属性,生活不同美也不同,自然美优越于艺术美。他把美学研究从虚幻的想象的理念世界引向了现实世界,使美不再那么神秘,同
11、时强调艺术的源泉是生活,对于反对艺术脱离现实,反对唯美主义。但这个讲法虽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首先,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美的。其次,“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再次,主观的喜欢和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很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的生理学观点。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探求解美。西方美学的传统倾向是从客观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康德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观世界,19世纪以后,西方美学中主观论的影响一直超过客观论的影响。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的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不过这个客
12、观是由人的实践和感情活动所创造和形成起来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样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基于此,马克思展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等观点。三、探讨美的本质的前置理念 1、美的观念: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美的观念上,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对美加以解读。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而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与创造的过程中。 2、美的问题:在人生的维度与创造的维度之间。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艺术、美与人
13、生之间有着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立足于人生的相位来揭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联,无疑是一个有效的理论视角。与美相关联的人生观主要有三个方面:人生的意识、人生的反思、人生的价值。人生应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一相。同时我们还应寻求美在人生的各种条件和情境下所形成的作用力,这就是“创造”。除了驻守至为根本的“人生相”外,还应深入到它的第二相即“创造相”。 3、关于人的本质的系统化预设。对美的逻辑性建构,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界定上,因此需对人的本质作出预设性的理解。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的属性;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具有精神性和社会性;历史性和历史感。人的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就表现为自然
14、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四、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如果能够超越传统美学中那种简单下定义的方式,扬弃现代西方美学中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思潮,继而在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作出新的探讨,就可对美做出较完形的解释: 1、美是人生的价值。有了人才有美,美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美是特殊的社会文化存在形式;从狭义上,可以着眼于审美意识形态和价值论美学的理论视野,把美看成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或价值。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就感到满足,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于是就产生了美。
15、 3、美是自由的形象。凡是美都是形象,美的形象应是自由的形象。美的理想就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规律就是自由的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就是自由的内容和形式。 4、美在创造中,美处在不断地创造中,随着历史条件和时空结构的变化,时时呈现出恒出恒新恒异的形态。美的创造是多层累的突创。 这几个子命题各有侧重,相互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三章 形式美一、什么是形式美 1、从形式方面分析和说明审美活动与审美现象的特殊性,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传统。形式这个概念在美学中十分重要,也十分模糊,波兰美学史家塔达基维奇在其著作西方美学概念史中作了专门研究,认为形式主要有五种含义。 2、广义的形式美指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
16、具备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狭义的形式美指构成事物外在形式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 形式美在现实美中主要指审美对象的排列组合、感性显现、形状、轮廓等的美;而艺术美中除了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类似于现实美的形式美以外,也指艺术作品内容的赋形与构形所显现的美。二、形式美的生成 1、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正是在劳动中生产中,自然界的对象逐步由满足人们的物质要求的东西,即与人发生实用关系的对象,转化为能使人产生审美快感的,与人发生审美关系的对象。就在这种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中,对象的性质、状态、形状等形式因素就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从而产生出对象的形式美。 2、具体说,对生产工
17、具、生活用品和劳动收获物的加工成为形式美产生的具体途径。三、形式美与情感、自由的关系 1、美学史上最早明确而系统论证形式美与情感关系的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他认为,美(纯粹美)是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形式引人产生快感即是美。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把艺术定义为“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也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人类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并不直接产生形式美,而是以情感为中介,在同时产生和发展美感和美的创造性的过程中,使得自然的形式生成形式美。 2、形式美与实践自由密切相关,美的形式是自由的形式,形式的美也就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自由。在美学的意义上,自由有三层
18、含义: 其一,运用规律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就是自由,自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其二,自由是超越实用的、功利的目的来对待对象,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 其三,自由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四、形式美的基本特点 1、形式美的可感性。形式美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美,直接附丽于对象的形式之上,可由人的感官所把握。形式美的可感性包含着人对自己的肯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形式美的象征性。形式外观的美不是单纯的自然属性,而是一种社会性价值。事物的自然性状通过一定的理性思考、文化积淀往往与人以及社会生活形成比较固定的象征性关系。 3、形式美的内涵多义性。同一感性形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美感反应和
19、象征意义,而不同的感性形式也会产生相同相似相近的情感反应和象征意义。这是因为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与对象发生了不同的特定的审美关系,从而产生出不同内涵的形式美。五、形式美的基本因素 1、形式美的物性因素。形式美首要的构成要素是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即对象的物性因素。物性因素包括:色彩、造型、大小、软硬、姿态、声音等,而最主要的是色与形。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而形的美恰好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形式所具有的属性和价值。 2、形式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形式美是在社会实践中长期与人发生审美关系的色、形等形式物性因素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凝聚着人的感爱、联想、情
20、感、意志等意识因素,积淀着时代、民族、地域、宗教、政治等意识形态的内涵意蕴。 声音是最具表情性的,音乐也是最长于表现感情的艺术。 3、形式美的基本规律。美的形式都是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形式。形式美的总体规律是多样统一律,其下还有对称、比例、均衡、整齐、节奏等。第四章 自然美一、关于自然美的代表性观点1、客观派。认为自然美就在于自然事物本身,与人无关,更不在于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的作用。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宇宙的本质,美来自数的秩序;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事物的“秩序、匀称和明确”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自然美也是如此。2、主观派。认为自然美的实质在于人的心灵或主观态度,把自然美的产
21、生归结为人的思想、情感和意识作用的结果。德国哲学家谢林、黑格尔等西方美学家就以心灵排斥自然,以艺术美排斥自然美,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3、主客观统一派。认为自然事物的美既离不开人的主观作用,又离不开事物本身的某些属性,是人的主观作用与事物本身的某些自然属性相结合的结果。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便带有这种倾向,但由于他把生活狭隘地理解为生命力,没有看到生活的实质,也没把握准自然美的本质。4、肯定美学。认为自然中所有的东西都具有全面的肯定价值,而自然物所具有的全面的肯定价值是不可比较和分级的。这是20世纪英美美学界形成的一种趋势,它所提出的问题包含着保护自然的要求,但不具备可操作性,争议较大。5、“自
22、然人化”。认为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自然美既不在自然本身,也不是人类主观意识的结果,而是与社会现象的美一样,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性存在。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经由社会实践,自然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变为与人相关的、有益的、为人的对象。二、自然美的特性1、自然性。自然性指自然美依赖于自然物天造地设、自然而然生成的自然属性和感性形式特点。它一方面指自然美对自然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指自然美是真正意义上第一自然的美。由于自然美是生动的物质形态,所以具有真实的三维空间,形色声味俱全。2、多面性。多面性指自然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所显示出的美的形态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
23、的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和感性形式特点是多方面的。这是自然美多面性的客观基础。其二、自然事物多方面的属性和特征与人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方面的。自然物美丑二重性是其重要的体现。其三、自然事物具有变易性或多变性。3、形式性。形式性指形式或形式美在自然美中占有主要地位、自然美主要以形式取胜的特性。一般地说,艺术美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社会美偏重于内容,形式美偏重于形式。大自然在色彩、形体、光亮、音响、气味、运动、节奏等方面的无限丰富性及其千变万化,是形式美侧重于形式的客观基础。恩格斯说:“自然界中普遍性形式便是规律”。4、象征性。象征性指自然物往往与人及社会生活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 学习 辅导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0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