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
《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参考资料之二: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a href=龙游民居苑简介龙游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不但遗存数量繁多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而且在1985年的文物大普查中,意外地发现,全县保存下来的明、清、民国初期的府第、民居、宗祠、戏台、店铺等民用建筑,竟达300多座。而这些古建筑大多年久失修,周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江南一带汛期长,雨水多,自然倒塌现象严重。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拆古建新房愿望非常强烈,每年有大量古建筑遭到人为破坏。
2、为有效保护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决定选择部分有代表性古建筑,拆至龙游鸡鸣山,开辟“龙游民居苑”,实行古建筑迁建异地保护。龙游民居苑始建于1991年,根据建设需要,先后两次共征用土地120亩,迁坟300多座,拆迁民房12户,到目前为止,已拆迁复建古建筑26座,并建有门厅、石桥、池塘、水榭、水阁楼、文物库房等配套设施,共投资2248万元人民币。搬迁复建古建中的明代建筑有:“劳氏民居”、“项氏民居”“马氏宗祠”、“邵氏卸厅”、“槐庭”、“巫氏厅”、“翊秀亭”、“邵氏民居”、“仨余堂”、“戴氏民居”、“照壁墙”和“过街楼”等。清代建筑有
3、:“高冈起凤”、“龚氏民居”、“滋树堂”、“灵山花厅”、“汪氏民居”、“聚星堂”、“雍睦堂”、“枕溪书屋”、“陈氏宗祠”、“龚氏民居”、“傅家大院”、“杨家店铺”、“慎思堂”。还有民国初期建筑“余氏民居”等。“龙游民居苑”1997年8月29日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实行边建设边开放。一个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旅游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已初具规模。龙游古建筑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砖雕、木雕、石雕“三雕”齐全,建筑的装饰工艺广泛运用了龙游传统的雕刻艺术、装饰取材有戏曲人物、山水、花卉动物等,取材广泛,寓意丰富,这些雕刻艺术不仅是成功的雕刻艺术品,同时
4、让人感悟着儒家文化,欣赏着耕读文明。龙游民居苑的古建迁建保护,不仅保护了一批濒临倒塌的古建筑,为研究龙游民间建筑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研究龙游商帮的辉煌历史和地方戏曲文化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照壁墙:原位于横山镇后徐村,为“鲤鱼厅”的照壁墙,建于明嘉靖(1522)年间。“鲤鱼厅”的徐氏家族中两兄弟双双考上贡士,厅是两兄弟共同出资建造的,门厅上方书有“兄弟贡元”。建筑的主体部分已经倒塌,照壁墙保存完好,象这样的明代照壁墙在我县已属罕见。2003年迁建民居苑保护。照壁墙主要为建筑起到衔接、过渡、遮挡视线和营造空间的作用。同时也是家族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照壁墙的砖雕为仙鹤、孔雀及双狮戏球等吉祥图
5、案,仙鹤延年,“飞”,寓意希望子孙飞黄腾达,正中为“鲤鱼跳龙门”砖雕图案,雕刻精美,代表了明代砖雕艺术的最高水平。龚氏民居:清朝咸丰年间建筑,原位于横山镇脉元村。建筑面积288.9平方米。龚氏原籍福建浦田,大宋宝佑年间迁至脉元。从明代开始,龚氏家族就财丁两旺,明万历年间龚承荐就曾任礼部侍郎。龚氏“祥里厅”房员外还曾收淳安人士向乐为义子,因向乐家境贫寒,便在龚家攻读经书,后中状元,做了丞相。龚氏家族中曾经有过好几个进士。在清咸丰元年时龚氏家庭的龚海民中了秀才,该建筑是龚海民出资建造的。据说,龚氏家族为了纪念龚承荐,曾将龚承荐任礼部侍郎时的官帽放在厅堂供奉,直至民国初年。该建筑二进三开间,是龙游住
6、宅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正门门楼饰以砖雕,内容有戏曲人物图案,渔樵耕读,八仙过海等。正中砖匾刻有“日辉云彩”四楷书。砖雕雕刻精细,造型生动,图案逼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砖雕宏伟的气势和质朴细腻多变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建筑第一进为天井,天井两侧楼上作厢房,楼下明间廊上饰有假藻井。柱为垂莲柱,柱上置牛腿,垂柱与全柱间上部的似答刂牵构件上有双狮戏球的镂雕,并在狮身上刻有二枚古币图案,中有“咸丰通宝”、“癸丑仲秋”字样。该建筑是龙游民居的优秀代表,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个建筑中能体现出一些封建道德伦理思想,这里向大家作一个简单介绍,首先,这座民居为前厅后楼配置,厅堂是会客议事的地方,具有公
7、开性。后厅堂则是长辈住的地方,具有私密性,这就是古代建筑体现的“前公后私”原则;第二,该建筑后进比前进高,寓意步步高升,这也象征着厅堂活动都掌握在高辈老人之中,这就是“前下后上”的原则;第三,古代时候等级观念强,建筑讲究正偏,如主人的厢房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的,丫环佣人端茶送水要打招呼才能进,天井两边的搭厢房一般是佣人和轿夫住的,这就是古代时候的“尊卑有等”原则;第四,楼上一般是小姐住的地方,男人不能进,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该建筑两进各设一个天井,在古代天井是很有讲究的,首先天井起到采光、通风、汇集排除雨水、保持室内清凉干爽的作用。天井可见天触地,自然界阴晴雨雪风云的变化溶入堂屋之中,
8、说明家庭人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是天地通泰的象征,也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该建筑整幢宅基呈“八字形”,后进宽、前进窄,后进加宽部分设楼梯位,增设了小天井,加强了采光和通风,“八字形”取“发”之意。从建筑结构看,设计科学、考究,这种设计也属罕见。余氏民居:原位于横山镇龙门桥村,原三进,拆迁复建的为一、二进,是该建筑的主体部分,该建筑看上去没有那么雄伟壮观,但这是民国初期建筑的优秀代表,建于1912年。据余氏家谱记载,余氏原籍江西广丰,太平天国战乱时,余成有来到龙门桥,后在这里落户成家。建筑为余成有之子余祥兴主持建造,历时三年竣工。当地人称余祥兴为“祥兴太子”,这是因为余祥兴本人很少参加劳动,主要
9、靠雇工耕种田地谋生。余祥兴社交能力强,与一些富商和社会名流结为好友,与时任龙游中学校长吴南章是亲戚,通过吴的关系,还与著名学者、书画家余绍宋先生结为好友。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余氏家族的兴旺和发展。该建筑木雕精细,凡牛腿、雀替及楼栅外侧均雕有戏曲人物图案,这些图案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这不仅是我县民国初期木雕工艺的最高水平,而且对研究地方戏,特别是研究婺剧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从戏曲木雕中可以看出婺剧在龙游的盛行和深受欢迎,也可以进一步说明龙游无愧于浙江三大戏曲之乡之一。楼层四周通达,为走马楼。滋树堂:原位于模环乡上张村,建于清道光晚期。当地人称之为“新大厅”,为张氏第18代孙张士堂出资建造
10、。张士堂时为一豪绅,买官鬻爵。爵位的取得,表示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政治权力,该建筑的主要特点有:一、门楼砖雕仿木结构,四柱三楼重檐牌楼式,门面气势壮观,砖雕精细,制作技巧炉火纯青,砖雕内容丰富。狮属百兽之王,凶猛异常,吼声如雷,九狮的砖雕占据主要位置,显示威严,有镇宅避邪之意。麒麟是传说中的太平、祥瑞之兽。马是古人的坐骑,自然不可缺少,古代人称“龙、凤、龟、麟”为四灵,因此尽量在建设的各种雕刻艺术中运用。门面砖雕还饰有山水花鸟、鲤鱼等,表示吉祥、喜庆。砖雕还有“世泽绵长、鸿图燕禧”之字样,寓意是世代长久、延绵万亿子孙,子孙后代安闲、幸福、事业有成。二、建筑三进三开间,体量大,建筑面积463.6
11、8平方米,前二进为厅堂,用于会客,举行婚葬礼仪,敬神祭祖等活动。第三进为宅楼,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建筑用材粗大,包括木材和石料。雕刻艺术皆属上乘,亭台楼阁,高浮雕人物图案,牛腿高达一米,为县内至今发现的最大牛腿。三、建筑设计科学、考究。一、二进至天井处设卷棚,为解决卷棚屋面漏水的难题。设计时卷棚上加柱加高,形成二层屋面,这样从外观看,建筑雄伟壮观,有气势。从屋内看,卷棚设计美观,又不致于漏水,这种建筑设计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审美价值,在我县也属独一无二。二进至三进中间设过道,两边设天井,设计合理,天井用石栏板围栏制作,前廊也用石栏装饰,设计别具一格,该建筑每进渐进式升高,尤后进高出前进一米,室内气
12、派、有气势。该建筑厅堂宽敞,这是会客议事,家族的核心地带,原有彩灯32盏,逢祭奠之日,厅堂正中挂上祖先的遗容,祭祀祖先是一种家族历史象征,喜庆之日,迎来送往,楼厅上供奉祖先牌位,是家族香火兴旺的体现。“滋树堂”是龙游商帮富豪宅第的典型之作,从这里可以看到龙游民间卓越的建筑艺术,看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也是龙游民居的一个缩影,凝聚了多少无名劳动工匠的心血和汗水。建筑原址门口也有一口池塘,大门至池塘只3米,平时要仰起头才能看到门面的砖雕,使人感觉门楼高大有气势,这也许是主人的用意吧。据说,滋树堂造成后,即搬迁新居,专门由五个长工从早到晚,又从晚到第二天天亮,往滋树堂挑谷子,为不被外人发现,每担谷
13、子里放二百元白洋,足见张氏家庭富足。滋树堂建成之后,百园相张士棠处于事业的顶峰时期,他着手备料在村西北山坡再建一座宗词,并在村口建水口殿,可是太平天国开始,战乱使之成为泡影,建国初期还有不少的石柱、石板遗存。聚星堂:寓意“贤才聚集之地”,建筑原位于灵山乡冷水村,为清代早期建筑,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据考证,该建筑是余瑞礼后裔所建,为“巡回堂”三幢建筑中的一幢,其余两幢已毁,该建筑在民国25年时卖给徐家。该建筑门楼砖雕仿木牌楼式结构,制作简洁淡雅,图案以万字纹,编织纹为主,砖雕有“寿”字图案及“福、禄、祯、祥”字样。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为二进,前进系楼厅结构,后进为宅室,这种楼屋式前厅后宅结构为龙
14、游清初民居典型配置,建筑用材中等,结构紧凑,雕饰构件、牛腿设计恰到好处。天井设楼檐格扇装饰,垂檐滴水。该建筑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柱子侧角做法,这是一种传统建筑力学原则,北京的“太和殿”就是这种做法。高冈起凤:因其位居高岗,后临凤凰山而得名。后因其家族和睦,九代不分家,又称为“敦睦堂”,该建筑原位于龙游县横山镇高山顶村,为张氏宗祠。据张氏家谱记载,该建筑始建于元末,大修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来一共三进,第三进因倒塌无法恢复。一、二进面积为342平方米。1991年搬迁保护。宗祠是一个家族的公共用房,平时主要用于敬神祭祖,举行婚葬礼仪和接待官府等大型活动,是宗族祭祀聚会的地方,是听取宗规的地方,“子子
15、孙孙歌于斯,哭于斯,聚族于斯”。中间的大门平时不开,族人一般都从边门进出,有大型活动时大门才开启。该建筑门楼为垂檐歇山顶结构,高大有气势,木雕精细,龙飞凤舞,气宇轩昂。在古代等级观念是非常强的,不仅人与人之间,连房屋建筑的格式也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区别,象这种门楼一般只是皇宫、寺庙、宗祠等大式建筑才能采用,普通民居是不准使用的。宗祠的规模大小代表着一个家族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建筑一般为富商和社会名流所建。在门的上端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圆圆的木头,这叫“门当”,下面门两边的两个圆石叫抱鼓石,这就是“户对”,它起到支撑门板的作用,成语“门当户对”,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建筑用材粗大,一、二两进明间前后檐柱上
16、各置一牛腿,分别雕刻福、禄、寿、喜四星,亭台楼榭、人物花卉、极为华丽,图案造型生动,形象逼真,雕刻精细。第二进明间中缝为五架抬梁接前后双步廊,次间山缝穿斗式,该进梁架无斗拱部件,梁端呈鼓状,横置于金柱或瓜柱头上,这种梁架为抬梁式结构,在我县明清建筑中独一无二。有关张氏家族的情况,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明朝万历年间,张氏第十一代孙张善言任当时的京西兵马副指挥使,他做官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有一次,皇帝之子要出城游玩,张善言根据皇宫的有关规定,不让其出城,皇子就躺在地上耍赖,还说张善言打他,并告诉了皇帝,要将张治罪,皇帝派人调查,证明张善言忠于职守,是其子的错。为了表扬张善言的举动,皇帝嘉奖他,官职
17、连升三级,并赐金匾“吴台嘉奖”,同时为了嘉奖他的父母教子有方,也将张善言父亲封为“兵马指挥使”,赐金匾一块“金吾世家厅”,意思是皇帝亲威的厅堂。从此,在离“高冈起风”厅两里以外的第一幢辕门,除皇帝外,所有文武官员到此都要下轿下马,步行进村。类似于宋朝杨家将天波府无佞楼,这两块匾在文革时期被毁。巫氏厅:原位于龙游县沐尘乡沐尘村,为明崇祯贡生祝登元所建,登元世代为名医,顺治任漳州知府。建筑称祝氏“官厅”,后卖给巫家称之为“巫氏厅”,拆迁保护的为该建筑的第二进,也是建筑的主体部分,建筑选材规整、考究。木雕除承袭明初的古朴端庄粗放的风格外,更具有现代雕刻的细腻和华丽,是龙游明清过渡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18、巫氏厅的最大特点是梁与全柱顶上的坐斗同为一体,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极为少见的梁斗连体建筑,设计符合建筑学和力学的原理,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关于巫氏厅的搬迁复建还有一段小插曲,1985年时,巫氏厅被外县人拆卖,时任县长钱铭听闻这个消息,亲赴现场做工作,将其截留,并复建在鸡鸣山上。从此以后,龙游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搬迁复建明、清古建筑的构想。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民居苑。1937年,我国著名书画家,方志学家余绍宗先生曾避战乱于此,并在此挥毫泼墨,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因原址有许多翠为碧玉的毛竹,他将该建筑取名为“邻竹斋”。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曾在
19、此拍摄一部反映明、清时期的电视连续剧珍珠衫。劳氏民居:堂名“务本堂”,原位于龙游县溪口镇所在地,建于明朝晚期,建筑面积351平方米。也许有朋友会问,该建筑大门为什么设在边上,而不设在正面,这首先与堪舆学有关。因为该建筑原址座东朝西,为达到朝南的目的,因此将门设在边上。同时这也是明代晚期我县民居建筑的一个特点。建筑前后两进,第一进为客厅、客厅宽敞,高大、气派、装饰华丽,梁枋间用木材组成精美图案,雕梁画栋,明间置牛腿,雕刻精细。后进为楼宅,两边设厢房,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天井两边为搭厢房。天井四偶的檐柱上置牛腿,雕刻“忠、信、孝、弟”四篆书。该建筑墙体后进比前进宽,加宽部分两边设楼梯,设计考究、合理
20、。建筑用材中等,无论木、石等材料的选材合理、规正,做工精细。所有柱子以麻丝绸包裹后涂抹石膏,然后外加油漆。墙壁精心设计,皆为防火防盗墙,外面一层为砖砌,中间一层为竹墙,最里面为杉木装饰的内木板墙,里外共三层,竹墙已无存,该建筑工期三年多,曾有“慢工出细活”的说法,因当时正逢荒年,帮工们只求吃饭、不要工钱,只要开工一天,即开伙食一天,帮工有意拖延时间。相传“务本堂”后弄堂时常闹鬼,阴森恐怖,远处正对后龙山坟地,于是在修建房屋时雕刻了“老虎面”石牌嵌进后墙体,上书“泰山石敢当”,用以镇宅御阴。劳氏始祖于青岛崂山,南宋以后迁至江南,一支迁至余姚冶山,其后生息繁衍,就近散居宁波、绍兴一带,其中一脉迁到
21、龙游溪口、卜宅建祠定居。其族人克遵祖训唯隐居耕读,不求闻达。明朝兴,至洪武年间有劳德任常山州知县,隆庆年间劳景贤为进士及第,擅长诗文书画,与当时名人徐渭(徐文长)交情深厚。至清代劳氏则文人辈出,有劳承炬、劳湘、劳涵、劳乃宣、劳史、劳谦光等等,均以诗文书画名重当时。世代书香延袭而下,劳讳星博学多才,开设京馆,聚才施教,其弟子数十人,全部考中秀才,劳伟劲自办“耶稣教自立会”,集会员百余人。自封会长,劳泰来曾应余绍宋邀任职浙江通志馆,工诗书、画及篆刻,1946年曾在西冷印社举办个人画展,以山水、墨竹为人称道。劳氏家族的劳兆来曾经是国民党某部著名通讯兵大队长,通讯独立营第八营中校营长。后在长沙参加程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附:参考资料之二: 参考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9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