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红外光谱一教材课件.ppt
《第二章红外光谱一教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红外光谱一教材课件.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的总能量由平动能量,振动能量,电子能量和转动能量四部分组成,其中振动能级的能量差约为8.01 10-21 1.60 10-19 J,与红外光的能量相对应以连续波长的红外线为光源照射样品,所测得的吸收光谱叫做红外吸收光谱,简称红外光谱,简写成“IR”光谱(图31)。由于实验技术和应用的不同,通常把红外区(0.8 1000 m)划分成三个区(下页):,2,近红外区(泛频区):波长0.82.5m(125004000CM-1),主要用来研究O-H、N-H 及C-H 键的倍频吸收。中红外区(基本转动-振动区):波长2.525m(4000400CM-1),它是研究、应用最多
2、的区域,该区的吸收主要是由分子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跃迁引起的。因此,红外吸收光谱又称振转光谱。远红外区(转动区):波长25 1000m(40010CM-1),分子的纯转动能级跃迁以及晶体的晶格振动多出现在远红外区。在红外吸收光谱中,常用波长()和频率()实际上是波数()表示谱带的位置,而更常用的是波数()表示。若波长以m为单位,波数以cm-1为单位,则它们之间关系是:,如上页图3-1(a),横坐标采用波长,波长是按微米等间隔分度的,称为线性波长表示法。如图3-1(b),横坐标采用波数,按波数等间隔分度的称为线性波数表示法。必须注意的是,同一样品用线性波长表示和用线性波数表示的光谱外貌是有差异的
3、,见上页图3-1。红外光谱图的纵坐标常用透过率(T%)表示。T-或T-曲线上的吸收峰是图谱上的谷。,3,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一分子的振动能级(一)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分子的振动运动可近似地看成一些用弹簧连接着的小球的运动。以双原子分子为例,若把两原子间的化学键看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弹簧,长度为r(键长),两个原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把两个原子看成两个小球则它们之间的伸缩振动可以近似地看成沿轴线方向的简谐振动,如图3-2。,4,因此,可以把双原子分子称为谐振子。这个体系的振动频率(以波数表示),由经典力学(虎克定律)可导出:式中 c光速(3108 ms-1);K化学键的力常数(单位
4、:Nm-1);折合质量(单位:kg),若力常数K以Nm-1为单位,折合质量以原子质量为单位,则3-2式可简化为:,5,由(3-4)式可知,双原子分子的振动频率取决于化学键的力常数和原子的质量。化学键越强(K值越大),相对原子质量越小,振动频率越高。例如:HCl分子K=4.8102 Nm-1,根据(3-4)式可算出HCl的振动频率为:实测值为2885.9 cm-1(3-4)式同样适合于复杂分子中一些化学键(如CH、CC、CC、CO等)的振动频率的计算。举例如下:对于C-H,K=5102 Nm-1,=(121)/(12+1)1,则=2911.4 cm-1对于CC,K=5102 Nm-1,=6,=1
5、683 cm-1,6,对于CC,K=5102 Nm-1,=6,=1190 cm-1上述计算值与试验值很接近。由计算可说明,同类原子组成的化学键(折合质量相同),力常数大的,基本振动频率就大。由于氢的原子质量最小,故含氢原子单键的基本振动频率都出现在中红外的高频区(即高波数区)。(3-4)式只适用于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中影响因素小的谐振子。常见的键伸缩力常数列于表3-1。,7,如果把双原子分子看成谐振子,那么该体系的势能为:U=1/2K(r-re)2(3-5)当r=re时,U=0;当rre或rre,U0。振动过程分子处于某一级能时,re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分子的势能按势能曲线(抛物线)变化,如图
6、3-3曲线a所示。实际上双原子分子并非理想的谐振子,化学键的势能曲线不像谐振子曲线那样对称,而是扭曲的,如图3-3曲线b所示。,8,在常温下,分子处于较低的振动能级位置,简谐振动的模型非常近似化学键的振动。振动能级的能量为:E振动=(1/2+V)h(3-6)式中V是振动量子数(0、1、2、3),h是普朗克常数(6.6310-34Js),是振动频率。因此分子的振动能级能量的变化是量子化的,两个振动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是:E=E激-E基=Vh(3-7)当分子吸收光能EL恰好等于两个振动能级之间的能量差E时,将引起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红外吸收光谱。,9,(二)多原子分子的振动1.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多
7、原子分子振动比双原子分子振动要复杂得多。双原子分子只有一种振动方式(伸缩振动),所以只产生一个基本振动吸收峰。而多原子分子随着原子数目的增加,可以出现一个以上基本振动吸收峰,并且这些峰的数目与分子的振动自由度有关。在研究多原子分子时,常把多原子的复杂振动分解为许多简单的基本振动(又称简正振动),这些基本振动数目称为分子的振动自由度,简称分子自由度经典振动理论表明,含N 个原子的线型分子其振动自由度为3N-5,非线型分子其振动自由度为3N-6。分子振动自由度数目越大,则在红外吸收光谱中出现的峰数也就越多。,10,2.基本振动的类型 多原子分子基本振动类型可分为两类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前者用表示(
8、注意:这里是伸缩振动,PPT-8的3-6式、3-7式的是振动频率),后者用表示(注意:表示面内弯曲,面外弯曲用表示)。伸缩振动是指原子沿着键轴方向伸缩,使键长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伸缩振动的力常数比弯曲振动的力常数要大,因而同一基团的伸缩振动常在高频端出现吸收。周围环境的改变对频率的变化影响较小。由于振动偶合作用,原子数n3 的基团还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和不对称伸缩振动,符号分别为s和as。一般as比s的频率高。弯曲振动又叫变形或变角振动,一般是指基团键角发生周期变化的振动或分子中原子团对其余部分作相对运动。弯曲振动的力常数比伸缩振动的小,因此同一基团的弯曲振动在其伸缩振动的低频端出现。另外弯曲
9、振动对环境结构的改变可以在较广的波段范围内出现,所以一般不把它作为基团频率处理。图3-4(见下页)是亚甲基CH2的各种振动形式。,11,12,综上所述,分子的基本振动形式可分为:(l)伸缩振动(stretching vibration)对称伸缩振动(symmetrical stretching vibration)不对称伸缩振动(asymmetrical streching Vibration)(2)弯曲振动(bonding vihration)面内弯曲振动(in-plane bending vihration,)剪式振动(scissoring vibration)面内摇摆振动(rocking
10、 vibration)面外弯曲振动(out-of-plane bending vibration)面外摇摆振动(wagging vibration)扭曲变形振动(twisting vibration)一般面内弯曲振动与面外弯曲振动不细分,可分别用及 表示。,13,3 影响峰数减少的因素CO2分子是一个线性分子,其振动自由度为4 故有四种基本振动形式:(l)对称伸缩振动:(2)不对称伸缩振动:.(3)面内弯曲振动:(4)面外弯曲振动:,在红外光谱中应有四个吸收峰,但实际上CO2 分子的红外光谱中只有两个吸收峰,它们分别位于2349cm-1和667cm-1处。其原因是在CO2分子的四种振动形式中,
11、对称伸缩振动不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因此不产生吸收峰。而面内弯曲振动与面外弯曲振动又因频率完全相同,峰带发生简并。,14,在观测红外吸收谱带时,经常遇到峰数少于分子振动自由度数目的现象,其原因如下:(1)当振动过程中分子不发生瞬间偶极矩变化时,不引起红外吸收。这种振动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如CO2分子的s就属于非活性振动。(2)由于分子结构对称的缘故,某些振动频率相同,它们彼此发生简并。(3)强宽峰往往要复盖与它频率相近的弱而窄的峰。(4)吸收峰有时落在红外区域(4 000 650 cm-1)以外。(5)有些吸收峰特别弱,或彼此十分接近,仪器检测不出或分辨不开。,15,二、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12、,分子在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需要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由辐射体系的红外光来供给。由于振动能级是量子化的,因此分子振动将只能吸收一定的能量,即吸收与分子振动能级间隔E振的能量相应波长的光线。如果光量子的能量为EL=hL(L是红外辐射频率),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必须满足:E振=EL(3-8)将(3-7)式(见PPT-8)代入(3-8)式得 L=V振(3-9)。式中V 是振动光谱的跃迁选律,V=1、2、3。除了由V=0 V=1,或V=0V=2 以外,V=1 V=2,V=2 V=3 等跃迁也是可能的。(3-9)式说明了只有当红外辐射频率等于振动量子数的差值与振动频率的乘积时,才能吸收红外线,产生红外光
13、谱。这是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第一个条件。在常温下绝大多数分子处于V=0 的振动基态。因此主要观察的是由V=0 V=l 的吸收峰,其振动频率刚好等于红外辐射的频率。,16,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分子在振动过程中必须有瞬间偶极矩的改变。这种振动方式称为红外活性的。如CO2分子的as,虽然它的永久偶极矩为零,但在振动过程中,在一个氧原子移向碳原子的同时,另一个氧原子却背离碳原子运动。因此,电荷分布将发生周期性的净变化使正负电荷不重合,产生了瞬间偶极矩结果在 2349 cm-1处发生了吸收,而CO2分子的s,两个氧原子同时离开或移向中心碳原子,两个键产生的瞬问偶极矩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分子的正负
14、电荷重合,对于整体而言,偶极矩没有变化,始终为零所以该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17,三、红外吸收峰的强度,红外吸收峰的强度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变化的平方成正比。而偶极矩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下列四种因素:(1)化学键两端连接的原子,若它们的电负性相差越大(极性越大),瞬间偶极矩的变化也越大,在伸缩振动时,引起的红外吸收峰也越强(有费米共振等因素时除外)。例如C=O基和C=C 基是两个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但是它们的吸收峰强度有着很大的差别。C=O基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非常强,常常是红外光谱图中最强的吸收峰;而C=C 基伸缩振动所产生的吸收则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即使出现,相对地说强度也很弱。(2)振动形
15、式不同对分子的电荷分布影响不同,故吸收峰强度也不同。通常不对称伸缩振动比对称伸缩振动的影响大,而伸缩振动又比弯曲振动影响大。(3)结构对称的分子在振动过程中,如果整个分子的偶极矩始终为零,则没有吸收峰出现。(4)其他诸如费米共振、形成氢键及与偶极矩大的基团共轭等因素,也会使吸收峰强度改变。,18,红外光谱中吸收峰的强度可以用吸光度(A)或透过率(T%)表示。峰的强度遵守朗伯-比耳定律。吸光度与透过率关系为:所以在红外光谱中“谷”越深(T%小),吸光度越大,吸收强度越强。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常定性地用VS(很强)、S(强)、m(中等)、W(弱)、VW(极弱)等表示。红外光谱中峰的形状有宽峰、尖峰、
16、肩峰和双峰等类型,如图3-5。,19,四、红外吸收光谱中常用的几个术语,(一)基频峰与泛频峰振动能级从基态(V0)跃迁到第一激发态(V1)时所生的吸收峰,称之为基频峰(V0 V1)。如果振动能级从基态(V0)跃迁到第二激发态(V2)、第三级激发态(V3)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通常,基频峰强度都比倍频峰强。此外,尚有组频峰,它包含合频峰及差频峰,强度更弱,一般不易辨认。倍频峰、差频峰及合频峰总称为泛频峰。(二)特征峰与相关峰 红外光谱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特征性。红外光谱的特征性与化学键振动的特征性是分不开的。因此凡是能用于鉴定原子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峰,称为特征吸收峰,其对应的频率称为特征
17、频率。一个基团除了有特征峰以外,还有很多,20,其他振动形式的吸收峰,习惯上把这些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可以佐证的吸收峰称为相关峰。例如CH3-相关峰有:C-H(as)2960 cm-1,C-H(s)2870 cm-1,C-H(as)1470 cm-1,C-H(s)1380 cm-1及C-H720 cm-1。用一组相关峰鉴别基团的存在是个比较重要的原则。在一些情况下,因与其他峰重叠或峰强太弱,并非所有的峰都能观测到,但必须找出主要的相关峰才能认定基团的存在。例如苯的相关峰包括-H、C=C、-H 及-H,还有H泛频峰。因泛频峰强度太弱,-H峰常与其他峰重叠,因此苯的主要相关峰有-H、C=C、-H。应该
18、指出的是“同一基团在不同的结构中有同样的相关峰,不同基团不会有同样的相关峰”。,21,(三)特征区与指纹区,习惯上把波数在40001330 cm-1(波长为2.57.5m)区间称为特征频率区,简称特征区。特征区吸收峰较疏,容易辨认。各种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位于该区域,在此区域内振动频率较高,受分子其余部分影响小,因而有明显的特征性,它可作为官能团定性的主要依据。在特征区中主要有O-H、N-H、C=C-H、C-H、C=O、CC、C N、C=C等一些基团的伸缩振动,还包括含部分单键基团的面内弯曲振动的基频峰。波数在1330667 cm-1(波长为7.515 m)区间称为指纹区。在此区域中各种
19、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出现的峰主要是CX(X代表C、N、O)单键的伸缩振动及各种弯曲振动。由于这些单键的键强差别不大,原子质量又相近,所以峰带特别密集,犹如人的指纹,故称指纹区。分子结构上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指纹区光谱的明显变化,因此在确定有机化合物时用途也很大。,22,第二节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一、烷烃 1.C-H:在29752845 cm-1范围,包括甲基(CH3)、亚甲基(CH2)和次甲基(CH)的对称与不对称伸缩振动。2.C-H:在1460 cm-1和1380 cm-1 处有特征吸收,前者归因于甲基及亚甲基C-H的as,后者归因于甲基C-H的s。1380 cm
20、-1峰对结构敏感,对于识别甲基很有用。共存基团的电负性对1380 cm-1峰位置有影响,相邻基团电负性愈强,愈移向高频区,例如,在CH3F 中此峰移至1475 cm-1。3.C-C:在1250 800 cm-1 范围,因特征性不强,用处不大。4.C-H:分子中具有-(CH2-)n-链节,n 大于或等于4时,在722 cm-1有一个弱吸收峰,随着CH2个数的减少,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位移,由此可推断分子链的长短。,23,二、烯烃,1.C=C-H:烯烃双键上的CH 键伸缩振动波数在 3 000 cm-1 以上,末端双键氢 在30753090 cm-1有强峰最易识别。2.C=C:吸收峰的位置在1 67
21、01 620 cm-1。随着取代基的不同,C=C吸收峰的位置有所不同,强度也发生变化。3.C=C-H:烯烃双键上的C-H 键面内弯曲振动在 1 5001 000 cm-1,,对结构不敏感,用途较少;而面外摇摆振动吸收最有用,在1 000 700 cm-1范围内,该振动对结构敏感,其吸收峰特征性明显,强度也较大,易于识别,可借以判断双键取代情况和构型,见表3-9(PPT-70;课本P59),24,三、炔烃,1.CC-H:该振动吸收非常特征,吸收峰位置在 33003310cm-1,中等强度。N-H值与CC-H值相同,但前者为宽峰,后者为尖峰,易于识别。2.CC:一般CC 键的伸缩振动吸收都较弱。一
22、元取代炔烃(RCCH),CC出现在2140 2100 cm-1(弱),二元取代炔烃(RCCR)的CC在2260 2190 cm-1。当两个取代基的性质相差较大时,炔化物极性增强,吸收峰的强度增大。当CC 处于分子的对称中心时CC为红外非活性 3.CC-H:炔烃变形振动发生在680610cm-1。,25,四、芳烃,1.Ar-H:芳环上芳氢的Ar-H频率在3 0803 010 cm-1,与烯烃的C=C-H频率相近,特征性不强。2.C=C:苯环的骨架伸缩振动正常情况下有四条谱带,约为 1600,1 585,1 500,1 450 cm-1,这是鉴定有无苯环的重要标志之一。3.Ar-H:芳烃的C-H
23、变形振动吸收出现在两处。1275960 cm-1为Ar-H,由于吸收较弱易受干扰,用处较小。另一处是900650cm-1的Ar-H吸收较强,是识别苯环上取代基位置和数目的极重要特征峰。取代基越多,Ar-H频率越高,见表3-10(课本P60)。若在16002000 cm-1 之间有锯齿状倍频吸收,是进一步确定取代苯的重要旁证。五、卤化物随着卤素原子量增加,C-X降低。如CF(11001000 cm-1);CCI(750700 cm-1),CBr(600500 cm-1);CI(500200 cm-1)。,26,六、醇和酚,1.O-H:一般在36703200 cm-1区域。游离羟基吸收出现在364
24、03610 cm-1,峰形尖锐,无干扰,极易识别。羟基形成氢键的缔合峰出现在35503200 cm-1。2.C-O和O-H:CO伸缩振动和OH 面内弯曲振动在 14101100 cm-1处有强吸收,当无其他基团干扰时,可利用C-O的频率来了解羟基的碳链取代情况如伯醇在1050 cm-1附近;仲醇在1125 cm-1附近;叔醇在1200 cm-1附近;酚在1230 cm-1附近。七、醚和其他化合物醚的特征吸收带是COC 不对称伸缩振动,出现在 11501060cm-1处,强度大。CC骨架振动吸收也出现在此区域,但强度弱,易于识别。,27,八、醛和酮,羰基(C=O)在17501680 cm-1区域
25、有一个很强的C=O吸收峰这是鉴别羰基最明显的证据。羧酸、羧基离子、酸酐、酰卤及酰基过氧化物分子中都含有羰基,都出C=O吸收峰,位置各有差异,全落在 19001600 cm-1区域内。醛和酮的区别是醛在2700 cm-1、2800 cm-1附近各有一个中强的吸收峰,而酮没有。九、羧酸1.O-H:游离的O-H在3 550 cm-1(峰形尖);缔合在3 3002 500 cm-1,峰形宽而散。2.C=O:游离的C=O一般在1760 cm-1附近有吸收峰。但羧酸通常是以双分子缔合存在,使C=O吸收峰移向1 7251 700 cm-1,如发生共轭则出现在1 6901 680 cm-1。3.C-O和O-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红外 光谱 教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9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