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讲课适用)课件.ppt
《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讲课适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讲课适用)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优选课堂,2,优选课堂,3,优选课堂,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4,优选课堂,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城镇体系具有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从城镇体系的个性特征来看,兼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的复杂社会系统,不稳定性,属于随机系统,5,优选课堂,(三)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因侧重点不同有多种划分方式。,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等,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划分为:,
2、6,优选课堂,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四)城镇体系的类型,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矿区型农业区类型体系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全国省域市域县域,沿海沿江边境地区,按区域的经济类型:,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7,优选课堂,8,优选课堂,(五)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城镇体系原始的或早期的思想是由英国霍华德(E.Howard)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所提出的。1933 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他对城镇体
3、系作了严谨的论述与数理,模拟,提出了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模式,被后人公认为城镇体系研究的 基础理论。,9,优选课堂,到了 70 年代,城镇体系的研究进入了高潮,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数学方法、动态模拟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70 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基本进入稳定期,城镇体系研究的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和活跃阶段是二次大战以后。在各国普遍开始城市重建,区域开发,引发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结合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大规模地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和研究工作。,10,优选课堂,从六十年代以来,我国突出强调了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的问题。,1978年城市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控
4、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方针。,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方针,11,优选课堂,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本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在我国不约而同地受到重视,普遍开展,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也应运而生。,1983年以来,大面积推广了“市带县”和“整县改市”的行政体系,1984年第一次公布了我国城市规划条理;“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部署城镇体系。”,1989年底,全国人大常
5、委通过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我国已经形成一套由国土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12,优选课堂,13,优选课堂,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14,优选课堂,(二)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
6、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依据,战略,规划主体,支撑体系,保障体系,15,优选课堂,16,优选课堂,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一)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区域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相似,总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7,优选课堂,具体步骤: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流程与城市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大同小异,一般来说,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8,优选课堂,2、工作方法上注意四个结合:,19,优选课堂,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五、生态环境条件,六、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
7、价,20,优选课堂,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一)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二)区位与地理位置,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位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和各城镇的区位。既有与周围山川,水域等的空间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周边区域位置对城市发展都有重要影响。,21,优选课堂,如江苏省的
8、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大体属于小区域强中心的状况,中心城市直接吸引范围互有交错,除了根据需要开展各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外,还应当把三个市域合起来进行苏锡常地区多中心的城镇体系规划,这在许多方面更能符合这个地区合理建设的需要。南京是江苏的最大城市,其直接吸引范围显然超出所辖的五县四郊,如与周围的地级市分割吸引范围,一般应包括句容、天长、盱眙、金湖等县(市),所以南京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也是不完整的。,22,优选课堂,淮阴市、扬州市在 1996 年调整行政区域前都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弱中心城市显然不足以吸引整个市域。淮阴市分离出宿迁地级市(带3 县)和灌南县划入连云港市后,情况有所改变,但其中心城市
9、对盱眙、金湖两县的经济吸引力仍很有限。扬州市分离出泰州地级市(带 4 县)后,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比较符合实际。当然,弱中心区域的城镇体系因其缺少职能分工和相互联系,本身就属于不完善的体系。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23,优选课堂,24,优选课堂,1.自然要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城镇影响大的主要是用地、用水条件以及港口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等;,2.运输要素。包括公路、铁路、航运等水陆交通条件,区位条件有时也称为区位交通条件;,3.吸引辐射影响因素。主要指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开发区、大型工矿基地、重要市场等的影响,以及区域外的影响作用;,4.边缘区位效应。位
10、于城市边缘的城镇容易得到城市的人才、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辐射,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得天独厚,有条件得到更快的发展。,(三)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的评价,25,优选课堂,(四)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1以区域地形图和行政区图为工具,同时掌握区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城镇、交通线路和港站、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状况等基础资料;2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等的调查,摸清区域内城镇之间以及与相邻区域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现状经济联系,分析这些联系对城镇体系发展带来的影响;3调查掌握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规划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主要城市发展规划情况,分析其对区域
11、城镇体系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26,优选课堂,4一般地级市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表示这个市域在全省及周边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市域在全国的位置示意图;县(县级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表示这个县域在所在地区及相邻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县域在全省及至更大范围的位置示意图(图12-2)。,27,优选课堂,28,优选课堂,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一)土地资源,(二)水资源,(三)矿产和森林资源,(四)旅游资源,安徽省桐城市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29,优选课堂,30,优选课堂,(五)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的编绘,按照上述资料整理、分析研究后,一般需要编绘以下三张城镇发展建设的自然资源条件
12、分析评价图:,31,优选课堂,1.利用土地部门编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底图,编制城镇发展用地评价图,对各城镇发展用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开发条件等定出评价标准后打分定级;,32,优选课堂,2.利用水利部门编制的水系与水利工程图作为底图,编制城镇水资源利用评价图,反映各城镇发展在用水条件方面是否有限制因素以及限制的程度,也采用一定的评价标准打分定级。各城镇的现状水厂及取水源要在图上标出;3.矿产、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评价图,在图上标出对城镇发展有影响的大中小型矿区、水电站坝址、旅游景区景点等,并评价会影响哪些城镇的发展以及影响到什么程度。,33,优选课堂,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一
13、)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1划分城镇体系的发展阶段。2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其原因分析。3在历史演变的分析中,要重视历史遗件,保留和挖掘城镇特色。,34,优选课堂,(二)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1城镇体系的现状:包括:概述城镇的数量(一般包括乡镇政府驻地集和分布;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城镇建成区范围的在册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外来常往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外的地位作用,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等;2城镇体系结构的特色:主要分析城镇现状的职能、等级规模、空间三大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情况;3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
14、:主要从城镇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城镇的生态环境。城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找出问题及其原因。,35,优选课堂,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一)人口和劳动力,分析区域和主要城镇人口数量近10年来的变动,人口年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情况,人口密度、人口的城乡分布,人口的素质(学历年限);劳动力数量及占总人口的比重,近10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二)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近 10 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情况(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工业产值、工业结构,农业产值、农业结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5、,城乡人口年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总量及人均量等),以及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及人均量在上一层次区域中的地位。,36,优选课堂,(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主要是区域的铁路、公路干线及水运航线和快速交通的基本情况;区域供电和电信设施情况;区域与各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气化等。,(四)教育和科技情况,主要是在区域内分布的大专以上高等学校的数量、学生数,还要调查了解中小学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等;了解专业科研单位的数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数,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人员数,高级职称比重等。,农业方面要分析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商品率,主要农产品的基地数量、分布、类型等;工业方面要分析主
16、要工业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主要了解商贸。,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究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为例,37,优选课堂,(一)区域生态环境,五、生态环境条件,需要调查分析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分布,气象灾害的类型、频度及危害程度,水资源丰度及水旱灾害情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肥力退化等情况。对一些乡镇企业数量多、分布散的地区也要分析评价区域的三废污染情况。,(二)城镇环境的污染情况,主要调查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失情况,污染源、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污染的程度、污染的历史、污染造成的危害、经济损失和后果等是主要调查指标,还可调查城镇的绿化率、公共绿地情况、噪
17、声污染、酸雨、垃圾处理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38,优选课堂,六、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具体方法、步骤如下:,39,优选课堂,40,优选课堂,一、城镇发展战略,(一)指导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规划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其指标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依据。,(二)区域城镇发展战略,1城镇发展战略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基于我国各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应在这一总方针指导下,因地制宜地提出规划区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一 区域 城镇 体系 规划 讲课 适用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92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