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心理学学习与创新思维-Read课件.ppt
《第一专题心理学学习与创新思维-Read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专题心理学学习与创新思维-Read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4/3,1,第一专题 心理学学习与创新思维,主讲人:张庆林教授,心理学导论:创新思维训练第一章 绪论,2023/4/3,2,“创造性的教学”与“创造性教学”,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称之为创造性教学。本辅助教材力图紧密配合主导教材心理学导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2023/4/3,3,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1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思维 在2006年国家科技大会上,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建设创新型
2、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2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从创造性的系统观来看,创造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除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意识、领域性知识之外,还涉及到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2023/4/3,4,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然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而不是仅仅以创造性产品为主要目的。虽然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创造性的时候,都是以产品为取向,强调能够产生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然而张庆林,Sternberg(2002)从人的培养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创造性定义为“人类所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
3、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2023/4/3,5,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之所以将创造性视为一种心理素质,原因有两点:第一,由于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的限制,多数人的创造性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所以用产品来衡量创造性就会低估人的创造性的潜在素质。把创造性看成是一种潜在素质,即可以防止低估人的创造性,也有利于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创造性人力资源的开发。第二,把创造性看成是一种素质,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在学科学习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2023/4/3,6,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1张力观 张力观可以说是传统的关于知识和创造性关系看法的典型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和创造性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倒
4、U型的关系。太多的知识会限制个体的思维,从而阻碍其创造性的发挥。其中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先前的知识经验纯害无益,个体只有打破原有知识的束缚,才会有所创新。,2023/4/3,7,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典型证据:西蒙顿(Simonton,1990)曾分析了个体的创造成就和其所受的正规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他考查了出生于1450至1850年间的300多位著名人士,这些人曾是早期“天才之源”研究中的被试,其中包括伽利略、莫扎特、贝多芬等人。西蒙顿考查了这些人所受的正规教育的水平。结果发现图形呈倒“U”型曲线,并且杰出程度的最高点处在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中等受教育程度段上,高于(包括研究生)或低于此水平则杰
5、出程度较低。,2023/4/3,8,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2地基观 地基观和张力观截然不同,它认为知识和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知识越丰富,创造性就越强。知识就如同地基一样,地基越扎实,建起的高楼大厦就越牢固。,2023/4/3,9,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典型证据:威斯伯格(Weisberg,1999)和希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1996)对几个需要创造性的领域进行了研究,结果提出了达到专家级水平所应遵循的“十年定律”的观点:从接触某领域到第一件有意义的作品问世,个体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十年”。并由此间接说明要有所创造就要掌握该领域的大量知识和各种技能,为创新打下基础
6、。而且,有迹象表明,个体在有所成就前所进行的专门练习几乎需要达到最大量,而不是象张力观所认为的那样只需达到中等水平就行了。研究者对多种领域的研究都说明了这一点。,2023/4/3,10,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我国学者提出了知识和创造性关系的质量并重观,认为掌握大量知识是进行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但一个人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了创造性,创造性的高低还受制于知识掌握的质的状况。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只有在一个领域中掌握了全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和最前沿的新知识与动态,才有可能在相关领域创新知识;其次,要对已有的知识不迷信,持批判和开放的态度。两者结合才是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提
7、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心理学领域知识创新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3质量并重观,2023/4/3,11,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从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来看,学力目标的定位也不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已经终结,正在实现从“囊括式”选择课程内容向“精选式”选择课程内容的转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发展“21世纪社会所需求的能力”,即“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21世纪的学力目标主要定位于对方法论知识、工具性知识的把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2023/4/3,12,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寻
8、找科研题目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的能力(提出实验假设的能力);在实践检验中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或实践来检验假设的能力);理论创新的能力(依据实验结果来校正或发展自己的假设并上升为新理论的能力)。,虽然我们还很难界定创新思维能力究竟包括哪些思维方法或技巧,但是从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是科学研究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2023/4/3,13,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当然,这4种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往往是在螺旋式重复中不断上升的。针对发现问题能力、提出假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发展理论能力等4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辅导
9、教材提出了相应的4种创新思维技巧:批判性思维、模糊性思维、实验逻辑思维、整合性思维。,2023/4/3,14,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1问题发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023/4/3,15,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真正的智者不再是那些知道更多知识的“博学者”,而是那些能够提出全新而丰富的问题系统的人。在问题的形成过程中,思想得到解放,个性得以表达,创造潜能得以发
10、挥。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或在“经典”论述中发现新的问题,而有的人却视而不见?从创新思维能力的角度看,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上的问题。,2023/4/3,16,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已有观点的证据从新的角度进行评价,从而发现已有观点的局限或错误。在学习任何理论(或观点)的时候,都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个理论的实验证据是充分的吗?观点和证据之间是否有“牵强附会”的嫌疑?第二,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某种现象是此理论不能解释的?有没有与此理论相悖的证据?有没有某种实验证据能够证明此理论是错误的?,2023/4/3,17,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训练
11、的主要方法是“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方式。在本书中,基于问题的学习设计了6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性问题:验证性问题、批判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归纳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应用性问题。这6种问题对应于6种不同性质的研究:,2023/4/3,18,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验证性研究 对于由各理论派别的不同观点引发的不同实验假设和实验范式,在写出理论思考性的“评论文章”的基础上,设计出可以对已有理论进行检验和鉴别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各理论派别的优点和局限提出自己的意见。批判性研究 对于已有的理论观点及其实验假设和实验范式,提出质疑,提出该理论不能够解释的某种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并根据自
12、己的假设,设计出相应的实验。虽然自己不能够提出新的理论,但是这种批判是理论创新的第一步。,2023/4/3,19,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拓展性研究 对于已有的著名理论观点及其实验假设和实验范式,提出其没有考虑到的某个(或某些)因素或条件,提出这个(或这些)因素或条件影响实验结果的假设,并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出相应的实验。归纳性研究 对于各理论派别的不同观点及其不同实验假设和实验范式,在一个更高的抽象水平上进行归纳,用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包容性来克服“盲人摸象”的片面性,尝试写出理论思考性的“评论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出能够检验自己观点的实验。,2023/4/3,20,三、心理学学习中
13、的创新思维,探索性研究 一个新的概念的提出可能引发大量的实验,例如“元认知”、“内隐记忆”引发了大量研究,甚至一个开创性的实验也会引发大量实验,例如,“Stroop效应”的被引用次数在国际上已达到数千次。因此,成功发现一个原创性的新课题,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而这种原创性新课题的提出,是在一个领域已有知识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在平时学习和研究中的自我内省体验或日常生活中的直觉发展出来。,2023/4/3,21,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应用性研究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发现规律的目的在于运用规律改造世界。将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绝对不是一个生搬硬套的过程,而是一种再创造。因此,应用研究
14、也是创新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导论:创新思维训练的各章,努力将23个专题领域的“专题探讨”和这6种研究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思维”的教学思想。,2023/4/3,22,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2假设形成能力与模糊性思维 提出问题之后,还必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例如,在对已有理论与其证据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之后,就要大胆设想在某种情境之下,就会出现与该理论相悖的证据。也就是说,大胆提出一个“假设”:在某种条件下,就会出现与该理论相悖的实验证据,该理论的局限或错误就会显现出来。,2023/4/3,23,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对于刚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者来说,
15、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他们在努力理解一个新接触的理论的时候,往往发现不了这个理论和其证据之间的问题,或直觉上觉得有问题但是设想不出在何种情境之下才会出现与该理论相悖的证据。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们需要灵感或顿悟。但是,灵感或顿悟往往是在孜孜不倦的长期思索中突然出现的,那么,我们这样才能够促进灵感或顿悟的突然光临呢?答案只有一个:孜孜不倦的长期思索!,2023/4/3,24,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然而,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按时完成作业”,不习惯于长时间地苦苦思索一个暂时没有结论的问题,有尽快了结一个问题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自己对一个值得苦苦思索的创新性问题进行“孜孜不倦的长期思索
16、”呢?答案之一是发展自己的“模糊思维”能力、降低自己的“了解需要”。,2023/4/3,25,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模糊思维”是指具有不确定性的思维。这里所说的模糊,就是不能够精确归类或定义的一种问题情境。模糊思维不像抽象思维那样,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对事物做出结论,因此不能很快得到问题的答案。模糊思维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容忍问题的模棱两可状态,不急于下结论,不急于结束问题的思考。,2023/4/3,26,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1)适应性。模糊性是客观事物的内在属性,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是复杂的、多元的,必须依靠模糊思维才能客观地把握它们。(2)创新性。复杂事物很难简单地用“
17、是”或“非”来明确判断,模糊思维使人们愿意考虑多种可能性或多种因素,因而对新思路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和敏感性,所以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新想法。(3)复合性。模糊是多种可能性或多种因素的复合,因此它能够反映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发展变化,甚至能够兼容多学科视角的思维结果,这也是高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模糊思维具有一下鲜明特征:,2023/4/3,27,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总之,模糊思维对于创新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模糊思维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多角度把握对象,考虑事物的多种可能性,避免思维定势,而且,由于模糊思维避免了对已有知识持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有利于防止过早下结论,过早结束思索,有利于在长时间的苦苦思
18、索中产生灵感或顿悟。,2023/4/3,28,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要发展自己的模糊思维能力,就要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了结需要”。了结需要(need for closure)是指:尽快对某一问题下结论以结束信息在头脑中的模糊和混沌状况的需要(Kruglanski,1990)。了结需要会阻断模糊思维,会导致信息寻求的减少和过早地下结论(停止思考),因此不利于在“孜孜不倦的长期思索”中产生灵感或顿悟。,2023/4/3,29,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陈培峰,张庆林(2006)通过实验证实,了结需要会降低了个体创新思维。实验结果表明,高水平的了结需要使个体倾向于使用固有的、精确的信息,屏蔽
19、额外的、模糊的信息,形成不全面,不深刻,缺乏创造性的判断。,2023/4/3,30,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陈培峰,张庆林(2006)修订了了结需要量表(Webster 和 Kruglanski,1994)。下面是修订的了结需要量表,每个同学都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了结需要。以便了解自己,并有针对地提高自己。,2023/4/3,31,了结需要测试量表,对于下列表述,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选择恰当数字填入括号内。1.非常符合 2.符合 3.较符合 4.较不符合 5.不符合 6.非常不符合 D()我经常发现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B()我想知道周围的人都在想什么。A()我喜欢在生活中建立一个固定
20、的模式。B()我喜欢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因为我了解他们会做什么、怎么做。A()我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按部就班,井井有条。C()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有很多的选择让我不能快速决断,我会很烦躁。A()我喜欢和生活有规律的人在一起。,2023/4/3,32,D()别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我会保存在头脑中慢慢考虑。B()一个新的环境,如果我无法预知将会发生什么,我宁愿不去。A()我喜欢有序的、稳定的生活。B()我不喜欢别人的不明确的、可以有多种理解的话。C()我经常自信而快速地做出很重要的决定。A()我不喜欢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规则。D()我觉得在最后时刻改变原来的计划很好笑。D()对于大多数的冲突,我能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专题 心理学 学习 创新 思维 Read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8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