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十六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本章考点:1.概念2.概述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4.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5.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6.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正常情况下,机体能识别“自我”,一般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或仅产生微弱的免疫应答,称为自身耐受。 自身免疫是指自身耐受消弱或遭到破坏时,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物质产生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而引起的免疫应答。 自身抗体是能与机体正常组织成分或改变了的组织成分起反应的抗体。正常人血清中可有多种微量的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它能清除体内衰老细胞而起到免疫稳定的效应。只有在自身免疫反应超出生理限度或持续过久,损伤了自身组织器
2、官并引起病变或临床症状时,才能导致自身免疫病(AID)的发生。 第一节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目前自身免疫病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以按照不同方法来进行分类。常用的方法有两种:按发病部位的解剖系统分类,可分为结缔组织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按病变组织涉及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 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局限某一特定器官或组织,可检出针对该组织的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致敏)淋巴细胞,如慢性甲状腺炎、addison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累及多种组织与器官及结缔组织,如RA、SLE。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三
3、个基本特征: 1.患者血液中可以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自身抗体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中有交叉重叠现象。 2.患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症,并且损伤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抗原分布相对应。 3.动物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血清或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中转移。除上述基本特征外,还常伴有以下特点: (1)病因不明,多为自发性或特发性。 (2)病程一般较长,多为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出现。 (3)有遗传倾向,但多非单一基因作用的结果。 (4)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5)多数患者血清中可查到抗核抗体或其他自身抗体。 (6)易伴发免疫
4、缺陷病或恶性肿瘤。第二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自身耐受有关。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针对某些自身组织成分产生了免疫应答,就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会产生自身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其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一)隐蔽抗原的释放隐蔽抗原是指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抗原成分。如精子、眼内容物等。手术、外伤、感染等因素破坏隔绝屏障,隐蔽抗原释放入血流或淋巴液,与免疫系统接触,引发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二)自身抗原成分的改变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可以使自身抗原抗原性改变,改变的自
5、身抗原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抗体(RF),引起RA。 (三)共同抗原的诱导多种病毒、细菌与正常人体某些组织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基,针对这些抗原决定基的免疫应答可以引起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A群溶血性链球菌与人的心肌间质或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所以在链球菌感染后容易发生风湿性心脏病或肾小球肾炎。 二、免疫调节的异常(一)淋巴细胞旁路活化识别外来抗原决定簇的Th能被激活,称为Th细胞旁路活化,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应答。 (二)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EB病毒、超抗原可激活Th,或直接向B细胞发出辅助信号,刺激其产生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应答。
6、(三)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除了免疫活性细胞对APC表面抗原肽复合物识别外,还有两细胞间辅助刺激因子的相互作用,才能激活免疫细胞。如在B7和TNF-双转基因小鼠体内,由于胰岛细胞表达高水平B7分子,易激活T细胞,局部TNF-的表达又可使更多T细胞向胰腺浸润而造成胰腺损害。Th1和Th2细胞的功能失衡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某些器官特异性AID发展,如型糖尿病和多发性硬化症。Th2功能过高,易活化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介导SLE的发展。三、FasFasL表达异常Fas属TNFRNGFR家族,又称CD95,表达于多种细胞表面。FasL出现于活化的T细胞(CTL、NK)膜上。F
7、asFasL可诱导细胞凋亡。在FasFasL基因缺陷者,由于细胞凋亡机制受损,T、B克隆增殖失控,易发生AID。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产生的IL-1和N0,使胰岛细胞表达Fas,激活的CTL表达FasL,FasFasL使细胞受损。四、遗传因素AID有家族遗传倾向,与HLA某些基因型检出率呈正相关,表现在HLA-B、DR抗原上。例如:SLE-DR3、FasFasL基因缺陷;强直性脊柱炎HLA-B27;型糖尿病染色体6q27。第三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一、由型超敏反应引起自身抗体(IgG、IgM类)与自身抗原结合,通过下述三条途径破坏细胞: 1.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溶解细胞。2.通过F
8、c和C3b调理,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破坏靶细胞。3.通过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的抗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造成溶血,引起疾病。 二、由型超敏反应引起自身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造成炎症、损伤。如SLE患者体内的IC沉积于肾小球、关节以及多种脏器的小血管壁上,激活补体,造成局部损伤。 三、致敏T细胞对自身抗原应答的损伤机制致敏的T淋巴细胞主要有二类:(1)CD4+Th1细胞:CD4+Th1细胞再次遇到并识别相同靶细胞时,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FN-、TNF-、IL-2、IL-3、GM-CSF等。趋化性细胞因子可使单核-
9、巨噬细胞聚集在抗原存在部位。在IFN-作用下单核-巨噬细胞活化,释放溶酶体酶等炎性介质引起局部炎症。TNF-活化巨噬细胞,TNF-,直接对靶细胞及其周围组织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并促进单核细胞和白细胞聚集于抗原存在部位,产生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损伤。(2)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D8+CTL细胞识别靶细胞表面相应靶抗原后,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或诱导表达Fas,与CD8+CTL表面的FasL结合,导致靶细胞凋亡。第四节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
10、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特点: (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阳性。 (3)红细胞寿命缩短。 (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 (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 (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温抗体,为IgG型,37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冷凝集素,为IgG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Donath Laidsteiner抗体,为IgG型,低温时与
11、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00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 三、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消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 pasture综合征):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
12、小球基底膜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故肺、肾同时发病。青年男性多见,反复咯血、血尿、蛋白尿,最后发展为肾衰。 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常呈渐进性,较难缓解。免疫学检查可见IgG、IgA和IgM增高,尤以IgG显著;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主要是抗核抗体系列)和免疫复合物,活动期补体水平下降。抗dsDNA和抗Sm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 SLE的实验诊断:(1)抗核抗体1
13、)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该法以小鼠肝细胞、Hep-2细胞(人喉癌上皮细胞株)、Hela细胞(宫颈癌细胞株)或小鼠腹水癌细胞等作为抗原片,以Hep-2细胞抗原片敏感性较高。 2)抗DNA抗体:分为天然(双链)DNA(ds-DNA)和变性(单链)DNA(ss-DNA)抗体。ds-DNA抗体的测定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以短膜虫或马疫锥虫为抗原)、间接酶标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补体结合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以抗人C3荧光抗体为第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DNA为抗原)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即Farr法)等多种方法。前四种方法检测到的都是低亲和力的抗dsDNA抗体,或敏感性低,或检测
14、结果不稳定、重复性差。Farr法检测dsDNA抗体的特异性最高,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因此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检测抗ds-DNA抗体的标准方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20%时对诊断SLE有意义。 3)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目前抗ENA抗体的检测方法有双向免疫扩散或对流免疫电泳和免疫印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以重组抗原为底物,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 4)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 (2)抗组蛋白抗体。(3)抗核糖体抗体。(4)抗Ku抗体。(5)皮肤狼疮带试验。与SLE病情判断有关的免疫学检测包括: 1)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SLE活动时血
15、沉增快,CRP改变不明显。 2)血清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冷球蛋白冷凝集素等。 3)血清补体,包括总补体(CH50)和Cl、C3、C4、C2及C9。 4)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聚乙二醇(PEG)沉淀法。 5)类风湿因子。 6)细胞免疫功能。 六、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特征是关节及周围组织呈对称性、多发性损害,部分病例可有心、肺及血管受累。免疫学检查可见血清及滑膜液中出现类风湿因子,血清IgG、IgA和IgM水平升高。其他自身抗体也可出现:例如,抗角蛋白抗体;抗RA33抗体;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
16、);抗核周因子等,对类风湿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七、干燥综合征(SS):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它可同时累及多种脏器。干燥症和干燥性角膜炎是SS的主要临床表现。干燥综合征的实验诊断包括: (1)抗SS-A和抗SS-B抗体:检测方法有:双向扩散(DID)法;对流免疫电泳(CIE)法;免疫印迹(IBT)法。 (2)其他免疫学异常:高丙球蛋白血症,呈多克隆性,因此可引起血沉增快、血清絮状和浊度试验异常。类风湿因子(RF)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RF多为IgM型,IgG型和IgA型少;CIC可呈阳性。其他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在SS患者中可呈阳性。
17、(3)与SS诊断有关的其他实验:泪液分泌试验;唾液分泌试验。 第五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实验检测 实验室检查特别是免疫学检查对AID的诊断是及其重要的。有些检查可作为诊断指标之一;有些检查可作为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的监测指标;有些检查可作为药物疗效的考核指标之一。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主要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指标。一、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见第二十章)二、常见AID的自身抗体检测(见本章)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意义(一)免疫球蛋白检测的意义自身抗体产生,因此血清中Ig升高,其中IgG升高明显,IgM、IgA亦升高,Ig含量波动与疾病活动与稳定有相关性。例如SLE、RA,免疫球蛋白升高。 (二)补体检测
18、的意义在以、型变态反应机制所致的AID中,其活动期补体消耗增加,故含量下降,疾病缓解补体可恢复正常。补体的变化可了解疾病的进展及治疗效果。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引起的AID,补体无明显变化。 四、淋巴细胞检测及临床意义AID多与自身抗体有关,但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免疫调节与应答的紊乱,故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的改变是介导免疫病理损伤的重要因素。如SLE活动期,CD4CD8倒置,细胞毒性T细胞(CTL)升高、B细胞亚群中B1细胞水平可明显升高。五、细胞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AID免疫调节紊乱,表现为Th1和Th2平衡失调。Th1细胞活化,分泌大量IFN-、IL-2、TNF-等细胞因子,可促进TDTH、
19、CD8+CTL产生,抑制Th2细胞。Th2细胞活化即可分泌大量IL-4、IL-5、IL-10、IL-13,促进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抑制Thl细胞。目前,临床上已经采用抗CK抗体治疗AID,阻断异常表达,缓解免疫病理损伤。如用IL-10单抗治疗SLE有效,用TNF-治疗RA有效。 六、AID免疫检测的应用原则首先可以选择检测ANA、IgG、IgA、IgM、补体(CH50或C3)、RF等;结果异常再检测ENA、dsDNA、抗角蛋白抗体、抗CCP抗体等。结合临床表现,动态观察实验室指标,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习题107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NA诊断SLE时,敏感性最高的细胞底片是A.小鼠肝细胞B.绵羊红
20、细胞C.Hep-2细胞D.Hela细胞E.小鼠腹水癌细胞答疑编号500734260201正确答案C习题108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NA不会出现哪种核型A.原生质型B.周边型C.核仁型D.颗粒型E.均质型答疑编号500734260202正确答案A习题109 类风湿因子多属于A.IgM型B.IgA型C.IgG型D.IgD型E.IgE型答疑编号500734260203正确答案A习题110 关于RA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血清中RF含量越高,病情越重C.ANA可以阳性D.血清中多种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E.部分病人可有肺、血管等病变答疑编号500734260204正确答案D习
21、题111 属于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A.SLEB.RAC.重症肌无力D.SS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答疑编号500734260205正确答案C习题112 在机体内移位后,不会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的物质是A.晶状体蛋白B.精子C.甲状腺球蛋白D.眼葡萄膜E.皮肤答疑编号500734260206正确答案E(113-115共用题干)A.抗线粒体抗体B.抗心肌抗体C.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微粒体抗体D.抗平滑肌抗体E.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习题113 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具有诊断意义的检测是答疑编号500734260207正确答案D习题114 对重症肌无力具有诊断意义的检测是答疑编号500734260208
22、正确答案E习题115 对诊断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具有诊断意义的检测是答疑编号500734260209正确答案C(116-118共用题干)A.抗RNP抗体B.抗Sm抗体C.抗SSA抗体D.抗Scl-70抗体E.抗J0-1抗体习题116 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有诊断意义答疑编号500734260210正确答案A习题117 对干燥综合征有诊断意义答疑编号500734260211正确答案C习题118 对SLE有诊断意义答疑编号500734260212正确答案B第二十七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本章考点:1.概念及分类2.免疫增生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3.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
23、疫检测第一节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免疫增殖性疾病(IPD),主要是指因免疫器官,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淋巴和单核-巨噬细胞)异常增生(包括良性或恶性)所致的一组疾病,表现出免疫功能异常或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一、概念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是指由于浆细胞的异常增殖所致的Ig异常增生造成机体病理损伤的一组疾病。二、分类1.IPD包括良性和恶性增殖两大类。2.目前主要是按增殖细胞表面标志分类:分为T细胞(多为血液疾病)、B细胞(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淀粉样变性等)、裸细胞、组织单核和其他5类。3.IPD按其异常增高的Ig性质可分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和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24、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可分为三类:原发性恶性、原发性良性、继发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指血清中两个克隆以上的浆细胞同时增生,体内多种Ig异常增高和或尿中出现游离轻链或重链的病理现象。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由单株浆细胞异常增殖所引起的理化性质十分均一的Ig增高所致的疾病。第二节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免疫细胞异常增殖主要造成免疫系统的直接损害或通过其分泌有关物质进一步损伤正常的免疫细胞和其他正常组织,引起疾病。一、浆细胞异常增殖浆细胞异常增殖常指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并伴有单克隆Ig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合成的异常。1.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遗传;HLA抗原;染色
25、体变异等。外因: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2.浆细胞瘤的浸润性生长和分泌的异常蛋白对免疫系统和骨髓细胞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损害而致病。二、正常体液免疫抑制正常的体液免疫是B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效应,细胞因子可有序地启动、调节B细胞的这一过程,以发挥正常的体液免疫。IL-4:启动休止期B细胞进入DNA合成期;IL-5:促进B细胞继续增殖;IL-6: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如IL-6异常,直接效应是抑制了IL-4的正常产生,抑制了体液免疫反应的过程而致病。无活性的Ig可起到封闭这些细胞的结合部位,影响对其他生物信息的接收,阻断B细胞增生、发育和影响Ag提呈。三、异常Ig增生所致造成的病理损伤主要是无活性的
26、Ig或其片段,又无正常的免疫功能,其含量异常,可直接或间接损害免疫系统和正常组织,产生病理损害。四、溶骨性病变主要是由于骨质形成细胞调节功能紊乱(如IL-6的异常增高,可使破骨C增高和功能亢进),而使骨质发生溶骨性改变,与瘤向骨髓中浸润生长直接破坏也可能有关。第三节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是指患者体内存在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一类疾病。又称丙种球蛋白增殖病,主要是由于Ig电泳位置在球蛋白区域(丙种球蛋白)。特点是:单克隆细胞增生,Ig理化性质十分均一,无活性和正常的免疫功能,所以又称副蛋白,也称M蛋白。M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轻链),因轻链分子量小(45000
27、),在尿中测出轻链故又称之为本周蛋白,它是1847年由Bence-Jones在尿中检出轻链而命名。一、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单株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亦称浆细胞瘤。1.发病机制:不明,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遗传因素有关。(2)细胞因子异常。(3)与粘附分子、IL-6等信号传递受体和Bcl-2等抑制凋亡的受体高表达有关,这些物质可使恶变的浆细胞定植于骨髓,还与myc、ras等原癌基因的异常启动有关,从而直接或间接损伤骨髓细胞和免疫系统。(4)造血干细胞异常(5)外因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可引起发病。2.临床特征(1)骨质破坏:骨髓瘤细胞增生、浸润破坏骨组织骨质疏松、溶骨改变骨痛、骨折
28、。(2)贫血:骨髓损害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出血。(3)感染。(4)肾功能损害。(5)其他组织损害,如神经系统。(6)预后不良,第(3)和(4)常为本病的死因。3.免疫学特征(1)血清中有大量的M蛋白,IgG30gL、IgA10gL、IgM10gL、IgD2.0gL、IgE2.0gL或尿中有本周蛋白(2.0g24h尿);(2)骨髓中有大量不成熟的浆细胞(15%),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3)正常的Ig水平明显下降。4.诊断标准:免疫学特征3项中具备2项即可诊断;但IgM或IgD除具备免疫学特征(1)、(2)项外,还须有多处溶骨性损害。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后,还要进一步作免疫学检查分型。5.
29、MM不同类型特征:发生率IgG型最常见(50%)、IgA型次之(约20%25%)、IgD型少见(约1%2%)、IgE型、IgM型罕见。注意:浆细胞白血病:为MM变异型,其恶性浆细胞不仅在骨髓中可见,在血液中也可见。可与一般的骨髓瘤相鉴别。二、巨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是以分泌IgM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1.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和慢性抗原刺激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2.临床特征:淋巴结-肝-脾肿大为其特征;老年发病;有不明原因贫血及出血倾向;有中枢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症状;有雷诺现象;有视力障碍。3.免疫学特征:血清中有单克隆IgM含量,一般10gL,为其特点;红细胞正色
30、素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骨髓中有淋巴细胞样浆细胞浸润;血清相对粘度;本周蛋白尿(10%30%患者可有,常为)。三、重链病重链病:由于浆细胞发生突变和异常增殖,合成功能障碍,只产生Ig的重链或有缺陷的重链,致使血清和尿中出现大量的游离的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所致的疾病。1.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重链基因群改变及RNA转录后拼接异常有关;慢性感染(病毒等)有关。2.根据重链的类别分为四型:IgG()、IgA()、IgM()和IgD(),后一种罕见。3.临床及免疫学特征:见有关章节。四、轻链病轻链病是由于浆细胞发生突变和异常增殖,产生大量的轻链,血浆中轻链含量异常增加,经肾脏从尿中排出,由此
31、导致的疾病。临床特点:发病的年龄轻;以发热、贫血,严重肾功能损害(型)为特点;多数有溶骨性损害;有淀粉样变性。免疫学特征:血清中异常轻链水平升高,正常Ig水平下降或明显下降;尿中和血清中可检出同类型的轻链片段;本周蛋白尿。五、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病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指血清中出现高水平Ig和M蛋白(低水平,IgG常见),不呈进行性增加,不伴有浆细胞恶性增殖的疾病,正常老年人群中可见。特点是:血中M蛋白水平不高;血和尿中无游离的轻链和重链;血中有高水平Ig,但通常低于恶性浆细胞病,IgG30gL、IgA20gL、IgM不定,其他Ig大多正常或轻度减少。骨髓中浆细胞10%,形态正常。第四节免
32、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包括定性和定量试验。一、血清区带电泳是测定M蛋白的一种定性试验,常用乙酸纤维素膜和琼脂糖电泳两种方法。主要是以正常电泳图谱与标本图谱进行比较,可看出异常Ig的区带和位置。M区带:M区带多见于区或区。注意:(1)溶血标本和类风湿因子的标本可出现类似M蛋白峰的区带,要作进一步检测分析判断;(2)轻链病血中有时测不出M带,可进行本周蛋白的测定;(3)最后确定还需进行特异性抗体鉴定。二、血清Ig的定量测定1.单向免疫扩散法(RID):设备简单,操作简便,适用于基层,但敏感性差,检测阈值仅30mgL,时间长达4872h,准确性受多因素影响。2.免疫比浊法:准确、快速、敏感、
33、检测阈值可达0.1mgL,可自动化,常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可测Ig和补体成分。3.ELISA法:敏感性高,检测阈值可达0.1mgL,简便,可自动化,重复性好。4.意义:Ig定量测定有利于丙球病的诊断;可用于良性和恶性的鉴别、良性单克隆丙球时:M蛋白30mgL。当M蛋白阳性时,宜进一步作亚型分析及轻链检测,轻链比重链之值有助于诊断,正常人血清中为2:1,当4:1或1:1时,应考虑型或型M蛋白血症。三、免疫电泳(IFP)免疫电泳是将区带电泳和免疫扩散结合起来的一种免疫学分析法。血清标本先经区带电泳将各种蛋白成分分离开,继而用各种特异性抗血清进行免疫扩散,根据M蛋白在免疫电泳中所形成的特殊沉淀弧,观察
34、其电泳转移位置与抗原特异性,可将M蛋白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和其轻链型加以鉴定。IFP还不能完全进行M蛋白分类时,可用免疫固定电泳做补充鉴定。注意:Ag与Ab比例要适当;用游离轻链分析时,由于其分子量小,扩散快,故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结果;有时M蛋白(IgA或IgM)的四级结构会影响轻链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结合,轻链不易检出,易误诊为重链病,因此,在血清中加入2-疏基乙醇(10lml)作还原处理后,再作试验观察结果。例1某血清标本与某型Ig重链及某型轻链抗血清产生相同迁移度的特殊沉淀弧(与一般沉淀弧不同,呈特殊凸出的弓形或增宽现象),提示存在单克隆Ig(M蛋白),此现象多见于IgG,IgA骨髓瘤或巨
35、球蛋白血症。例2该血清和尿液标本的免疫电泳,在同一抗轻链血清反应中,同时出现二条比邻的特殊沉淀弧,可能M蛋白外还存在游离轻链,偶尔也可能是两种M蛋白。此时需要进一步用抗IgD和抗IgE抗血清做试验,还应同时测定尿本周蛋白。例3如果被测血清和尿液标本仅与IgG,IgA或IgM中的一种抗重链血清产生特殊沉淀弧。但在两型抗轻链抗血清中无相应位置的特殊沉淀弧出现。血清标本经2-硫基乙醇作还原处理后仍然如此,则提示可能为重链病,须进一步测定其分子量。临床上诊断为骨髓瘤,但在免疫电泳中(包括使用IgD和IgE抗血清)无异常表现,可能是非分泌型骨髓型。如果鉴定M蛋白类型还有问题,应选用免疫固定电泳和免疫选择
36、电泳作为补充方法。四、免疫固定电泳(IFE)原理:免疫区带电泳+免疫沉淀反应。本法将血清或其他标本在琼脂平板上作区带电泳,分离后于其上覆盖含抗血清(分别含抗k或l轻链,或各类重链抗血清)的滤纸,当抗体与某区带中的单克隆Ig结合后,便形成免疫复合物沉淀(固定)下来,再通过漂洗与染色,呈现浓而窄的着色区带,即可判别单Ig的轻链和重链的类别。评价:比免疫电泳(IFP)简便、快速、结果清晰,整个试验仅需3h(IFP需24h),敏感性高。五、尿中轻链蛋白检测主要测尿中本周蛋白。本周蛋白在pH5.0时,加热至4060时出现沉淀,继续加热至90100时又重新溶解,降温至56时又出现凝固,故为凝溶蛋白。常用方
37、法为直接定量测定,可对尿中和链作定量分析。定性为加热沉淀法,为筛查试验,阳性者再作免疫电泳分析。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的实验检测应用原则检测方法很多,一般应采用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互相印证。当临床上怀疑MM、巨球蛋白血症、重链、轻链病或其他浆C恶性病变时,按下列程序进行测定:血清区带电泳分析,发现异常球蛋白区带;Ig定量检测或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为初筛试验;对阳性者宜作免疫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作分类鉴定;进一步作Ig的亚型定量测定和血清及尿中轻链定量及比值计算等测定作为确证试验;良性与恶性区别:良性免疫球蛋白增生者,其轻链含量与重链一同增高,为l:1,比值无明显异常;恶性增生者轻链与重链比不
38、一致,不是1:1,轻链比值也可发生异常改变;还要结合骨髓和影像学、病理学检测作出正确诊断。习题119某种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伴浆细胞增生,其免疫球蛋白增生属于A.非克隆B.单克隆C.多克隆D.双克隆E.克隆答疑编号500734270201正确答案B习题120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首选检测是A.免疫电泳B.测血清Ig水平C.骨髓检查D.血清蛋白电泳E.本周蛋白检测答疑编号500734270202正确答案D习题121测定Ig定量试验中免疫比浊法最常用的是A.透射免疫比浊法B.定时免疫散射比浊法C.终点免疫散射比浊法D.速率免疫散射比浊法E.免疫胶乳法答疑编号50073427020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免
39、疫比浊法分透射免疫比浊和散射免疫比浊,又可分为终点法、定时法和速率法。测定Ig定量试验中免疫比浊法最常用的是速率免疫散射比浊法。习题122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最常用和简单的过筛试验是A.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B.血清免疫电泳C.血清和尿免疫固定电泳D.血清Ig测定E.骨髓检查答疑编号500734270204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Ig定量检测或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为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性疾病初筛试验,进一步作Ig的亚型定量测定和血清及尿中轻链定量及比值计算等测定作为确证试验。习题123尿本周蛋白检查的初筛试验方法是A.免疫电泳法B.免疫固定电泳法C.免疫透射比浊法D.加热沉淀法E.免疫散射比浊法答疑编号500734270205正确答案D习题124轻链病患者本周蛋白检测时应考虑到A.化学法敏感B.化学法操作繁琐C.血标本的检出率不如尿标本D.免疫学法常用的是ELISAE.化学法可确定轻链的类型答疑编号500734270206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轻链病时,由于本周蛋白分子量小,可迅速自肾脏排出,尿液中容易检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8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