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法汇总.doc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养生法汇总.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 顺节气 天人相应养身体Part 01 春生养肝防春困 立春激发生命原动力 雨水防寒潮,健肝脾 惊蛰警惕肝脏疾病的侵袭 春分保持阴阳平衡 清明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 谷雨健脾去湿喜迎夏Part 02 夏长养心消暑热 立夏夏季开始的时节 小满气温渐高,未病先防 芒种天气炎热,清补是关键 夏至调养身心是关键 小暑自我调理防苦夏 大暑防湿热,远离中暑Part 03 秋收调和精气神 立秋凉爽季节的开始 处暑调作息,防“秋老虎” 白露防秋燥伤阴 秋分滋润肺部最重要 寒露防范呼吸系统疾病 霜降外御寒,内清热Part 04 冬藏敛阳又护阴 立冬养藏补阳不可少 小雪重在防寒健肾 大雪大雪藏热,防寒保暖 冬至阳
2、气初生,进补好时机 小寒疏通气血,刻不容缓 大寒大寒,防风御寒顺节气 天人相应养身体在中国的农历历法中,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将全年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相隔约15天,每一段就叫做节或气。居于月首的称为“节气”,月中的称为“中气”,二十四节气就是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的总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人也是自然界众多生物中的一种,同样要受到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制约。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也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顺应节气,天人相应,是中医祛病养生的理论基石。节气变化影响五脏六腑的健康节气的更替变化反映着气候的变化差异,这种变化
3、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的五脏六腑、生老病死。节气,不仅仅指导着古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也指导着如何祛病养生、延年益寿。比如“霜降”这一节气,所代表的气候含义是天气日趋寒冷,露水逐渐凝结成霜,将要到来的低温会危害秋收作物,农民应抓紧收取田间作物。同时,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胃肠疾病的患者,应该注意保养身体,调整作息、饮食,顺应气候变化,防止疾病发作。立春激发生命原动力 2月34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2月4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意味着从这一天起,春季开始了。立春阳气初生万物复苏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
4、,泥土中跃跃欲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气候日趋暖和 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上升和增多。气候仍以风寒为主 虽然气候逐渐变暖,但仍以风寒为主,因为当阳气和阴气势均力敌且进行交流的时候,便会出现风,尤其初春,更是多风。立春时节人体生理反应人体脉象为弦脉 随着地气的升发,人的气血已经从内脏开始向外走,这时,人的毛孔正处于从闭合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人与自然是相通相应的,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会发现,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外走,植物的营养也开始从根部向外走,但它并不是一出来就长树叶
5、,而是先拱出一个尖尖的嫩芽。因为里面的气血已经向外走了,而外面依然寒冷,所以上升的阳气必然有个冲破的过程。初春的时候,中医号脉,大多是弦脉,就像按在琴弦上,有种绷紧向外张的感觉。毛孔由闭合向开放的过渡 冬天人的毛孔处于闭合状态,夏天完全开放,而春天正好是从闭合到向外开放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你只有多穿一些衣服,才有助于毛孔的逐步打开,以使气血畅通地向外散发。如果穿得少了,人体有自保功能,毛孔就自动闭合了。春季肝气旺盛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人的肝气也开始旺盛,排浊气、畅气血,正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立春时节养生原则注意春捂防寒,防止感冒 由于春天仍以风寒为主,所以最重要的就是
6、春捂防寒,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如果不注意保暖,就容易患上流感。春季注意养肝护肝 随着春气的来到,肝气起到了引导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作用。中医认为“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所谓调达就是指它像树一样喜欢不受约束的生长,不喜欢受压抑。所以春天到了,人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去户外散步,这样才能与大自然生发的春气相呼应。立春时节饮食进补方案多吃青绿色蔬菜 饮食调养应从进食清爽绿色蔬菜、提升阳气出发,进而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可适当多吃辛甘的蔬菜,如大葱、香菜、韭菜、红枣、豆豉及花生等,胡萝卜、菜花、白菜及青椒等新鲜蔬菜,也有提升阳气之效,可多吃。不宜吃酸味食物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
7、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适当多吃能补肝养肝的食物 平时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子、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补肝益肝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鸭血、乌梅、豆制品、鸡蛋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立春时节日常起居指南睡前睡后要按摩 立春时节,睡前用热水洗脚,并用双手按摩双足尤其是涌泉穴,能使全身暖和、舒适,睡得更安稳。睡眠时头部应朝东方。早晨起来,先使头脑清醒,再睁开眼睛。然后闭眼将双手搓热,熨眼几
8、十遍。接着将眼睛左右旋转九遍后,将双眼紧闭一会儿,然后猛睁开双眼。这样可以去除肝火过旺所致的眼中风火。窒内除尘通风 由于居室紧闭一冬,会有不少灰尘积聚,同时窒内空气污浊,在立春时节应打开门窗,对居室进行除尘通风,以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的繁殖,以预防疾病。其他养生之道消除冬季积食操1. 双手平举,单脚站立,轻轻踮起脚跟,保持35秒后放下脚根,一只脚做5次,再换另一只脚,如此循环35分钟,感觉头目清醒了即可。2. 双腿跨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向前方,维持身体的重心,让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掌心向内,举起右臂,尽量贴近耳后,指尖向上延伸。手臂带动身体向左侧下压拉伸,细心感受右侧肋部的肌肉舒展。上下弹压1
9、5秒后,换一侧重复此动作。下压时不需勉强,有轻微紧绷感即可。立春时节做做这两节保健操可以按摩肝脏和脾胃,帮助身体排解冬季时体内的积食,是适合春季的养生运动。常练“立春正月节坐功”每天晚上23点到次日凌晨3点之间,盘腿坐,两手相叠按左大腿上。上体连头向右转。目视右后上方。呈耸引势,略停几秒钟,再缓缓转向左方,动作如右。左右各做15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即舌舐上腭,并两颊、上下齿唇间,此时唾液则增加分泌,养生家称为津液)几次,待律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风气积滞、劲项疼痛、耳后痛、肩臂痛、背痛、肘痛等。雨水
10、防寒潮,健肝脾 2月1820日公历里每年的2月18日前后就是雨水节气。“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这个节气的到来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会逐渐增多。春雨纷飞,润物无声冰雪消融 雨水一到,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完全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天气开始变得暖和,冰雪也融化成水,所有的生命都准备绽放出新的活力。雨量比冬季多 雨水节气到来,并不是说这一天一定会下雨,而是表示冬季少雨的现象将告一段落,从这一天开始,降水将逐渐频繁,春雨纷纷,润物细无声。雨水到,农活忙 正如农谚所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然而此时北方往往干旱多风,雨水珍贵,正是“春雨贵如油”,这
11、时小麦已越冬,开始返青,南方则雨水渐多,将开始插秧。雨水时节人体生理反应抵抗力有所减弱,易感冒 雨水的气温冷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初春的雨露会使室外温度骤降,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等;而抵抗力弱的小孩易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比如咳嗽、感冒。容易感觉疲劳 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皮肤毛孔、汗腺会产生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保持恒定的体温。到了雨水,人们常常出现头昏脑涨、手脚无力、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想睡觉的现象。那是因为气温回升,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了,而供给大脑的氧气则相应减少,影响了大脑的工作,生物钟不准了,也就会感到疲劳。雨水时节养生原则慎脱
12、衣,避风邪 初春阳气长,阴气退,气候日趋暖和,人们便纷纷去棉穿单,把春天缤纷的色彩穿上身。但此时北方的阴气未尽,且冷空气不时流窜到南方,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时节的温度不比寒冬腊月那样冰冷刺骨,但由于气温转暖,人体的毛孔开始放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则会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感冒生病。多疏解郁结,养肝正当时 春季是养肝的最好季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多愁善感。“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这其实就是一个病机,终日愁念困于心中,肝气淤滞不畅,引起全身气血紊乱,使其他脏器受到干扰而引发疾患。肝喜顺畅而恶抑郁,元代医家朱丹溪指出“司疏泄者,肝也”。可多吃绿色食物,如绿色蔬菜、绿豆等。护脾胃,固本培元
13、 脾属土,土性敦厚,是万物生化的基础。在人体里,脾又掌握着消化津水、谷物,运送养料,滋养脏腑、四肢百骸的本领,是一切气血生化的源头。因此中医学里称脾胃为“水谷之海”。人体一天所需的物质能量、气血、津液、精髓等,都靠脾胃产生,脾胃强健,原动力十足,脏腑的功能才会强盛,脾胃不仅生化能量,也是调节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雨水时节饮食进补方案多吃蔬菜瓜果,补充水分 春季气候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脱皮敏感、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满足人体所需水分。少吃油腻 万物当春乃发生,春季也是阳气渐旺的时候,应少吃油腻
14、食物,可多食红枣、淮山药、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补气壮阳;以免阳气过多外泄,无法蕴化于体内。若肝木生发过度,则会使脾胃受到损失,这也是为何春季肠胃多病的原因。食疗以汤、粥为主 雨水时节,北方地区食疗以粥为好,如莲子粥、淮山粥、红枣粥等;而南方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食疗多以汤为佳,如猴头菇煲鲜鸡汤、云苓淮山煲猪瘦肉汤、菠菜滚牛肉片汤等;遇气温湿冷时也可以汤养脾胃,如冬虫夏草炖水鸭、眉豆花生炖鸡脚、杞子淮山炖猪肉等。雨水时节日常起居指南身体保暖不容忽视 雨水之前的天气仍然比较寒冷。但雨水到来后,春天已经走出寒冷,姿态动人地明耀示人。沁人的花香,青草的气息激励着身心。雨水时节,天气变
15、化不定,是全身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精神调摄,维持积极心态 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相对减弱,人体容易出现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症状。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养脾要静心,需以精神的调摄为主。小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心平气和,使肝气平稳不横冲乱撞,使脾胃得到安宁。平和心气,保证脾胃供养 静心则气血平稳,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
16、以健胃。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常态,只有情志相适,再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常练“雨水正月坐功”每天晚上23点至次日凌晨3点之间,盘坐。两手相叠按右大腿上。上体向左转,脖项向左扭转牵引,略停数秒钟,再以同样动作转向右。左右各做15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即舌舐上腭,并两颊、上下齿唇间,此时唾液则增加分沁,养生家称为津液)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焦经络留滞邪毒、咽喉干肿、呕吐、呃逆、喉痹、耳聋、多汗、目锐眦痛、面颊痛等症。惊蛰警惕肝脏疾病的侵袭 3月57日惊蛰,一年中
17、的第三个节气。“立春”以后,滚滚春雷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过冬的虫卵开始孵化。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下的温度。惊蛰回暖,新生命诞生大地回春 惊蛰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恰逢好年景。气温逐渐回升,春耕开始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
18、春耕开始的日子。惊蛰时节人体生理反应肝火旺盛,易怒 惊蛰时期,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易动怒,易患眩晕、中风等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时期 这个时期,风疹、麻疹、水痘和皮炎等皮肤病的发生概率增高。另外,花粉过敏症也易发生于春暖花开的季节,症状为鼻子奇痒难忍,接连不断地打喷嚏、流清涕,眼睛也经常流泪、发痒。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胸闷、哮喘等症状。惊蛰时节养生原则提升气血,阴阳调和 惊蛰过后,各种病毒和细菌在度过了隆冬之后也异常活跃了起来。到了这个时期,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因此养生应顺应阳气长盛、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19、平衡作息,调养饮食起居 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气候现象及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是说,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通达。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惊蛰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但同时又是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因而,这一节气中必须做好一些疾病的预防工作。由于春季与肝相呼应,养生不当则易伤肝,所以需要重点保护肝脏。惊蛰时节饮食进补方案宜清淡饮食 惊蛰的饮食原则是培阴固阳,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再适当选用一些可以补正益气的食疗粥来增强体质,配以补品调养自身,有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应适当多吃温热食物 虽然冬季已经
20、过去,但仍有余寒未清,人体内的阳气已经苏醒,开始升发、壮盛,此时可以吃些温补的食物御寒助阳。例如韭菜、大蒜、洋葱、魔芋、香菜、生姜、葱,这些蔬菜性温,味辛,除了可以驱散风寒,还能抑制随着春暖而蠢蠢欲动的病菌。应少吃酸味食物 中医认为春天里,人体的肝气容易亢奋,所以名医孙思邈有“春日应该省酸”之说。虽然适量酸味对补养肝气有益,但如果本身已经亢奋的肝再摄入过多的酸味,会造成肝气过旺的现象,反而伤肝,肝受损了势必伤及脾胃,所以乌梅、酸梅之类的食物要少吃。应适当多吃甘味食物 甘味对补脾气最有益,脾脏强健了,同样可以辅助肝气。性温味甘的食物:谷类如糯米、黑米、高梁、燕麦;蔬果类如南瓜、扁豆、红枣、桂圆、
21、核桃、粟子;肉类如牛肉、鲫鱼、鲈鱼、黄鳝。惊蛰时节日常起居指南养足睡眠,调摄饮食 人体的皮肤在寒冷的冬天里受到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惊蛰过后,气温升高,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则必然显得不足了。加上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重在保暖,调节情绪 时值公历3月上半月,天气逐渐回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生物感受到丝丝暖意,震惊而出。本节气时逢“九九”到九尽,但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
22、倒春寒”天气。所以,“春捂”很重要。尤其是老年人,应随着天气冷暖变化增减衣服。其他养生之道忌怒火,保持精神愉悦 快乐的情结绪会加快身体内的系统循环,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伤肝。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我们要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使怒气消除。在呼吸中获得能量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常练“惊蛰二月节坐功”于每天凌晨1点到5点之间,盘腿坐,两手握拳。头项向左右缓缓转动各4次。两肘弯曲,前臂上抬至与胸齐平,手心朝下,十指自然
23、拳曲。两肘关节同时向后顿引,还原。如此反复做30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即舌舐上腭,并两颊、上下齿唇间,此时唾液则增加分泌,养生家称为津液)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腰脊脾胃蓄积之邪毒、目黄口干、齿鼻出血、头风面肿、喉痹、暴哑、目暗畏光、鼻不闻臭、遍身疙瘩等症。春分保持阴阳平衡 3月2022日春分这个节气平分了春季的90天,在这一天,南北半球的昼夜时间相同。春分过后,太阳直射位置从南半球渐渐向北移动、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改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夜长。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雨水增多,气候明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十四节气 养生 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85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