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课件.ppt
《表面活性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面活性剂课件.ppt(2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主讲:张艳维,.,2,目录,5.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分类5.2 表面活性剂的物性5.3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5.4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5.5 表面活性剂派生的性质及应用5.6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表面活性剂,通常是某种物质当它溶于水中即使浓度很小时,能显著降低水同空气的表面张力,或水同其他物质的界面张力,则该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4,5.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都具有不对称性和极性的特点。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亲油基,就是亲油性原子团,它是与油具有亲和性的,所以也叫憎水基。亲水基是容易溶于水或易于被水所润湿的原子
2、团,如磺酸基、羧基、羟基等。,.,5,5.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6,表面活性剂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人们一般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来分类:(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5.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7,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羧酸盐型 R-COONa硫酸盐型 R-OSO3Na磺酸盐型 R-SO3Na 磷酸盐型 R-OPO3Na Na+,.,8,(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5.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按其化学结构又分为:伯胺盐、仲胺盐、叔胺盐、季铵盐,.,9,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胺盐型离子表面活性剂伯胺盐 R-NH2HCl仲胺盐 R-NH(CH3)HCl叔胺盐 R-N(CH3)2HCl季铵盐型离子表面活性剂 R-N(C
3、H3)3Cl,.,10,(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5.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这类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会离解成离子,它们的憎水基一般为烃链,亲水基大都是氧乙烯基-OCH2CH2-。,.,1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型 R-O(CH2CH2O)nH多元醇型 R-COOCH2C(CH2OH)3,.,12,(4)两性类表面活性剂 广义地说同时具有阴离子、阳离子或同时具有非离子和阳离子或非离子和阴离子的,有两种离子性质的表面活性剂的总称。,5.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CH3CH2-CH2CH2-,.,13,氨基酸型 R-NH2CHCHCOOH甜菜碱型 RN+(CH3)2CH2COO-,两性类表面活性剂,
4、.,14,一、表面张力,5.2 表面活性剂的物性,所谓表面张力就是使液体表面尽量缩小的力,也可认为是作用于液体分子间的凝聚力。表面活性剂是由疏水的非极性基团和亲水的极性基团组成的分子,它在水溶液中会富集于表面并形成定向排列的表面层,因而使表面张力降低。,.,15,一、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其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如图5-1。在浓度很低时,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很快达到最低点,此后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很小。达到最低点的浓度一般在1%以下。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参看示意图5-2。,图5-1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和表面张力的关系,.,16,一、表面张力,图5-2 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和表面活性剂活动
5、情况的关系 图5-2为按a、b、c、d顺序,逐渐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活动情况。当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极低时即极稀溶液时,如图5-2a,空气和水几乎是直接接触,水的表面张力下降不多,接近纯水状态。,.,17,一、表面张力,如果稍微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它就会很快聚集到水面,使水和空气的接触减少,表面张力急剧下降。同时水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也三三两两地聚集到一起,疏水基互相靠在一起,开始形成如图5-2b所示的小胶团。表面活性剂浓度进一步增大,当表面活性剂的溶液达到饱和吸附时,形成亲水基朝向水疏水基朝向空气,紧密排列的单分子膜,如图5-2c所示。,.,18,一、表面张力,图5-2
6、c所示,溶液的表面张力降至最低值,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会从单体(单个离子或分子)缔合成为胶态聚集物,即形成胶团。表面活性剂中开始大量形成胶团的浓度叫临界胶束浓度(CMC)。当溶液的浓度达到临界胶团浓度之后,若浓度再继续增加,溶液的表面张力几乎不再下降,只是溶液中的胶团数目和聚集数增加,如图5-2d所示。此状态相当于图5-1曲线上的水平部分。,.,19,二、临界胶束浓度,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特性参数,它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性能的一种量度。CMC越小,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所需浓度越低,为改变体系表面(界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起泡、增溶等作用所需的浓度也越低。也就是说,临界胶束浓度越低,
7、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效率越高。此外,临界胶束浓度还是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所以,临界胶束浓度是表征表面活性剂性质不可缺少的数据。表5-1列出一些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20,二、临界胶束浓度,5-1,.,21,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1.表面张力法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开始时随溶液浓度增加而急剧下降,到达一定浓度(即CMC)后则变化缓慢或不再变化。因此常用表面张力-浓度对数图确定CMC。具体做法是: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作出-lgc曲线,将曲线转折点两侧的直线部分外延,相交点的浓度即为此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CMC。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求出表面
8、活性剂的CMC和表面吸附等温线。一般认为表面张力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标准方法。只是在有少量高表面活性杂质(如高碳醇、胺、酸等物质)存在时,曲线会出现最低点,不易确定CMC,而且所得结果往往存在误差。但是最低点的出现能说明表面活性剂含有高表面活性杂质,因而此法又可作为表面活性剂纯度的鉴定方法。,.,22,2.电导法 这是测定CMC的经典方法,但只限于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确定CMC时可用电导率对浓度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的平方根作图,转折点的浓度即为CMC。此方法对CMC较大的表面活性剂灵敏度较差。无机盐的存在会影响测定的灵敏度。,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23,3.染料法 利用某些染料在水
9、中和胶团中的颜色有明显差别的性质,采用滴定的方法测定CMC。实验时,先在较高浓度(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此染料加溶于胶团中,呈现某种颜色。再用滴定的方法,用水将此溶液稀释,直至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此时溶液的浓度即为CMC。只要找到合适的染料,此法非常简便。但有时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使CMC不易准确测定,此时可以采用光谱仪代替目测,以提高准确性。,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24,4.浊度法 非极性有机物如烃类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CMC)中一般不溶解,体系为浑浊状。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CMC后,溶解度剧增,体系变清。这是胶团形成后对烃起到了增溶作用的结果。因此,观测加入适量烃的表面
10、活性剂溶液的浊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情况,浊度突变点的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的CMC。实验时可以使用目测或浊度计判断终点。这种办法存在加溶物影响表面活性剂CMC的问题,一般是使CMC降低,降低程度随所用烃的类型而异。,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25,5.光散射法 由于胶团为几十个或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的缔合体,其尺寸进入光波波长范围,而具有较强的光散射。因此,利用散射光强度-溶液浓度曲线中的突变点可以测定CMC。此法除测定CMC外,还可以测定胶团的聚集数、胶团的形状和大小。要求溶液非常干净,任何尘埃质点都对测定有显著影响。,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26,三、界面电荷,从电化学可知,一般
11、在两个相接触面上的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例如在粉状物、乳浊液、溶胶等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粒子是带电荷的。特别是加了表面活性剂后,由于活性剂的吸附而产生界面电荷的变化,对接触角、界面张力等界面现象或者分散体系特有的凝聚和分散、沉降、扩散等现象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7,从固体表面至扩散双电层的边缘的电位差即为电子学中热力学电位i(电极电位);固相离子沿着滑移界面相对于液相运动时,必然在界面上产生电位差,称为动电位或电位。,三、界面电荷,.,28,测定电泳或电渗的速度可计算动电位的数值:电泳,三、界面电荷,电渗,u-电泳时界面移动速度;V-电渗时通过隔膜的流体体积;E-每单位距离上电位降;q 隔膜
12、毛细管总截面;-液体介电常数;-液体的粘度系数。,.,29,胶束的形成,四、胶束和增溶,.,30,一般认为胶束内部与液体烃近似,因此如在CMC浓度以上的活性剂溶液中加入难溶于水的有机物质时,就得到溶解的透明水溶液,称为增溶现象。例如,常温下,乙苯基本不溶于水,但在100mL0.3mol/L的十六酸钾溶液中可溶解3g。,四、胶束和增溶,.,31,四、胶束和增溶,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CMC时,2-硝基二苯胺溶解度很小,而且不随表面活性剂浓度改变。在CMC以上,溶解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超过CMC越多,微溶物就溶解得越多。,图5-4 2-硝基二苯胺在月
13、桂酸 钾水溶液中的溶解度,.,32,被增溶物在胶团中的增溶方式有四种:(1)增溶于胶团内核 饱和脂肪烃、环烷烃及苯等不易极化的非极性有机化合物,一般被增溶于胶团的内核中,就像溶于非极性碳氢化合物液体中一样(图5-5a)。加溶后的紫外光谱或核磁共振谱表明被加溶物处于非极性环境中,X射线表明在加溶后胶团变大。,四、胶束和增溶,.,33,(2)增溶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栅栏”处 长链醇、胺等极性有机分子,一般以非极性碳氢链插入胶团内部,而极性头处于表面活性剂极性基之间,并通过氢键或偶极子相互作用(图5-5b)。增溶后的X射线表明胶团未变大。若极性有机物分子的极性很弱,增溶时插入胶团的程度会增加,甚至
14、极性基也会被带入胶团内核。,四、胶束和增溶,.,34,四、胶束和增溶,(3)吸附于胶团表面 一些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非极性烃的小分子极性有机化合物,如苯二甲酸二甲酯以及一些染料,吸附于胶团的外壳或部分进入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层而被增溶(图5-5c)。这些增溶物的光谱表明,它们处于极性环境中。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此类物质增溶于胶团的聚氧乙烯外壳中。,.,35,四、胶束和增溶,(4)加溶于胶团的极性基层 对短链芳香烃类的苯、乙苯等较易极化的碳氢化合物,开始加溶时被吸附于胶团-水界面处,加溶量增多后,插入定向排列的表面活性剂极性基之间,进而更深地进入胶团内核。在聚氧乙烯基为亲水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
15、团溶液中,苯加溶于胶团的聚氧乙烯外壳中(图5-5d)。,.,36,四、胶束和增溶,图5-5 增溶方式示意图,.,37,五、溶解度,(1)临界溶解温度(克拉夫特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逐渐增加,当达到某一特定温度时,溶解度急剧陡升,该温度称为临界溶解温度(Krafft Point),以Tk表示。表5-2列出了一些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克拉夫特点。,.,38,五、溶解度,5-2,.,39,五、溶解度,(2)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升至某一温度,溶液出现浑浊,经放置或离心可得到富胶团和贫胶团两个液相,这个温度称为该表面活性剂的浊点(Tp)。
16、这个现象是可逆的,溶液冷却后,即可恢复成清亮的均相。表5-3列出了几个典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40,五、溶解度,出现浊点的原因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它的极性基与水形成氢键,温度升高不利于氢键的形成。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水的结合减弱,水溶性降低,溶液出现浑浊。表面活性剂的这些性质都与表面活性剂能在水中形成胶团有关。,表5-3 一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41,六、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1.表面活性剂类型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类型对临界胶束浓度有显著的影响。在疏水基相同的情况下,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比非离子型的大,大约差两个数量级。例如,癸基硫
17、酸钠的cmc为0.023mol/L,而癸基甲基亚砜的CMC为0.0019mol/L。两性表面活性剂的CMC与有相同碳原子数疏水基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近。,.,42,2.疏水基碳氢链长度的影响 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随疏水基增大而降低,这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随疏水基变大而增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碳氢链的碳原子数在816范围内,CMC随碳原子数变化呈现一定规律:同系物每增加一个碳原子,CMC下降约一半。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MC受疏水基碳原子数的影响更大。一般每增加两个碳原子,CMC下降至1/10。,六、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43,六、表面活
18、性剂的化学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3.碳氢链分支及极性基团位置的影响 非极性基团的碳氢链有分支结构,或极性基团处于烃链较中间位置,会使烃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CMC值升高,表面活性降低。,.,44,在具有同样化学组成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异构体中,直碳氢链的表面活性剂,其CMC最低,支化度越高,CMC越高。例如,2-乙基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为0.0043mol/L,而正十四烷基硫酸钠的CMC要小将近一半,为0.0024mol/L。,六、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45,碳氢链相同时,极性基越靠近中间位置的,CMC越大。例如,碳原子数为十四的烷基硫酸钠,硫酸基在第一碳原子上的,C
19、MC为0.0024mol/L,而在第七个碳原子上的,CMC为0.0097mol/L。,六、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46,4.碳氢链上其他取代基的影响 在疏水基中除饱和碳氢链外还有其他基团时,会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进而影响其CMC。例如,在疏水链中有苯基时,一个苯基约相当于3.5个CH2基团,p-nC8H17C6H4SO3Na虽然有十四个碳原子,却只相当于有11.5个碳原子的烷基磺酸钠,其CMC为1.510-2mol/L。另外,碳氢链中有双键时,其CMC较饱和化合物高。在疏水基中引入极性基(如-O-、-OH等),亦使CMC增大。,六、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的
20、影响,.,47,5.疏水基化学组成的影响 含碳氟链的表面活性剂,其CMC要比同碳原子数的碳氢链表面活性剂低得多,相应地表面活性要高得多。碳氢链中的氢被氟部分取代的表面活性剂,其CMC随被取代程度的增加而减少。但碳氢链末端碳原子上的氢被氟取代的化合物,其CMC反而升高。例如,CF3(CH2)8CH2N(CH3)3Br的CMC为CH3(CH2)8CH2N(CH3)3Br的2倍。,六、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48,6.亲水基团的影响 一价无机反离子对表面活性剂的CMC影响很小。若反离子为非极性的有机离子,那么随着反离子碳氢链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CMC不断降低。例如,C12H25
21、N(CH3)3Br的CMC为1.610-2mol/L(25),而C12H25N(CH3)3C12H25SO4的cmc为410-5mol/L。除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外,添加剂(如无机盐、极性有机物)对表面活性剂的CMC会有影响;温度对CMC也会有影响。,六、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49,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第一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第二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第三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第四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典型工艺及设备,.,50,第一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能解离出发挥表面活性部分的带负电基团(阴离子或称负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按亲
22、水基团分为脂肪羧酸酯类R-COONa,脂肪醇硫酸酯类R-OSO3Na,磺酸盐类R-SO3Na,磷酸酯类R-OPO3N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的种类有局限,而疏水基团可由多种基团构成,故种类很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般具有良好的渗透、润湿、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抗静电和润滑等性能,用作洗涤剂有良好的去污能力。,.,51,一、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俗称皂类,是使用最多的表面活性剂之一。1.脂肪酸盐(1)肥皂 肥皂即属高级脂肪酸盐。结构类型:化学式为RCOOM,这里R为烃基,可以是饱和的,也可以是不饱和的,其碳数在812之间,M为金属原子,一般为钠,也可以是钾或铵。,
23、.,52,合成路线:油脂与碱的水溶液加热起皂化反应制得肥皂。肥皂的生产是表面活性剂最古老的生产工艺之一,设备简单,制备容易。工业制皂有盐析法、中和法和直接法。从原理上讲,盐析法和直接法都是油脂皂化法。目前比较先进的工艺是中和法和连续皂化法。国内制皂工厂大多采用盐析法。,.,53,盐析法的主要工艺过程为:皂化 将油脂与碱液放入皂化釜,加热煮沸。皂化第一阶段要形成稳定胶体;第二阶段加浓碱液后皂化速率快,要防止结块;第三阶段由于未皂化的油脂浓度低,皂化速率很慢,需要很长时间皂化。皂化率可达95%98%,游离碱小于0.5以下。脂肪皂化后形成皂胶。盐析 在皂胶中加入电解质食盐,使皂胶中过量的水和杂质分离
24、出来,得到纯的皂胶。,.,54,碱析 在皂胶中加入一定的碱,使未完全皂化的油脂进一步皂化,并降低皂胶中氯化钠等无机盐的含量,进一步除去杂质,净化皂胶。整理 皂胶经碱析后结晶比较粗糙,电解质含量比较高(NaOH0.61%;Cl-0.40.8%;Na2CO3;Na2SO4等)。整理过程中进一步加电解质,补充皂化和排出皂胶中的杂质,使皂胶结晶细致。补充何种电解质,视皂胶的组成和对肥皂的要求而定。经整理后皂胶的脂肪含量达60%以上。整理就是在净化皂胶的同时进一步皂化。,.,55,调和 通过搅拌或碾磨将填料加入皂胶中,是控制肥皂质量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影响肥皂的硬度、晶型、脂肪酸含量、外观、气味、洗涤力
25、、保存性等。填料中有硅酸钠(水玻璃)、碳酸钠、滑石粉等。硅酸钠、碳酸钠可以提高肥皂的洗涤性能和防止肥皂酸败。滑石粉可增加肥皂中的固体物,防止肥皂收缩变形,使肥皂有良好的外观。填料亦有软化硬水的作用。调和中,有时加入皂用香精,如香草油、松油醇、-萘甲醚等,以掩盖肥皂的不良气味。总之,制皂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皂化,盐析、碱析、整理都是为除去杂质,减少水分,提高脂肪酸含量得到符合工艺要求的纯净皂基。皂基经调和加入肥皂配方的复料即可成型。,.,56,(2)多羧酸皂 多羧酸皂使用不多,较典型的是作润滑油添加剂、防锈剂用的烷基琥珀酸系制品,琥珀酸学名丁二酸,其上带有一个长碳链后便成为有亲油基的二羧酸。结构类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表面活性剂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8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