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参考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参考ppt课件.ppt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第一节 耕作制度演变,我国农耕历史至少已有六七千年,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集约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耕作制度也相应经过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和集约农作制等典型阶段。,1,一、耕作制度50年发展和演变,1、以恢复生产,引进国外先进耕作技术为主的阶段(19491955年)中国耕作制度基本处于继承传统的技术经验和引进并参考应用外国经验,特别是前苏联的土壤耕作方式的阶段主要特点:土地利用率低,休闲或者撩荒较多,复种指数为133;“低投入、抵产出”,平均粮食单产1320kghm2;种植方式单一,南方稻田多为间作稻,双季稻面积不大,中
2、部地区以单种轮作为主,东北地区以清种为主,一年一熟,西北地区实行休闲制;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2,2、以用养结合,发展化肥、灌溉为主导的阶段(19561970年),进行耕作改制,长江以南水稻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则扩大冬种(小麦、油菜),发展稻麦两熟,北方推广三种三收,复种指数达到140;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灌溉面积30以上,化肥投入迅速增加,1970年已经达到26kghm2,农业机械和电能增长;粮食单产达到1841kghm2,开始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熟制理论。,3,3、以农作物间套作及高产技术为主导的阶段(19
3、711985年),进行大规模耕作制度改革,耕作制度进入了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阶段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油料、糖料发展迅速,杂粮作物如谷子、高梁下降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北方小麦、玉米两熟面积中约有75实行套作,东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面积约占玉米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鄂西、云贵、四川等南方丘陵旱地上间作套种广泛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粮食单产连续跨上了2000kghm2和3000kgkg两个台阶,到1985年左右粮食总产3.7亿t以上,4,4、以种植作物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为主导的阶段(19851998年),种植制度方式多样化,南方冬季农业开发,小麦、油菜、绿肥、蔬菜扩
4、大,长江中下游的再生稻,北方地区麦套玉米、麦套花生大豆;一熟地区小麦玉米间作面积逐年增加。作物布局调整。东北改造低洼易涝地发展水稻,近5000万亩;黄淮海和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优势开发利用;蔬菜开始发展迅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耕作制度方向。高效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生态建设型可持续农业模式、节水高效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等。,5,5、全面调整结构,以优质、高效及产业化为主导的阶段(1998年现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升到战略高度,WTO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加农民收入和与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加大农产品品种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
5、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黄淮海优质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的棉花、黄土高原苹果等,6,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区和东北平原区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0、23和12,三大区占到粮食总产的65左右。,7,第二节 我国耕作制度区划 按照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作物种类与熟制的不同,以及区域特征的相异性,我国耕作制度可粗略分为三个带(即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和12个一级区、38个二级区。熟带的划分主要以热量(积温)条件为依据;一级区的划分是综合位置、地貌、水旱作、热量、熟制、作物类型等因素。二级区的划分是根据一级区内上述综合因素的差异进行,8,一熟带:大
6、于0积温4000-4200 以下的地区 二熟带:大于0积温40004200 至 5900-6100 地区 三熟带:大于0积温在5900-6100 以上的地区 一熟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地区,华北与西南丘陵旱地二熟地区主要是华北、西南、江淮、长江中下游、东南丘陵 三熟地区主要是西南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南及华南水田,9,10,一熟区包括6个一级区、17个二级亚区,共92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530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4,是我国主要的林区和草原牧区。本区耕作制度的主要特点如下:农业生态条件差,大多数处于西部生态脆弱区。人均耕地面积多但质量差,以旱地农业为主。我国最大的奶牛和羊养殖基地,猪
7、养殖低 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生产水平低 特色农业有优势,11,1、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包括藏东南、青海中北部,川西、甘西南等区域,典型高原农区,海拔26004000米。由于地势高,寒冷而干旱,只能种青棵、春小麦、碗豆、油菜等喜凉作物,一年一熟。本区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部分耕地撂荒轮歇。藏东南川西河谷地喜凉作物一熟区。在“一江两河”地区,是青藏高原农业的精华所在。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农牧交错区。,12,13,14,2、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包括内蒙东南、晋北高原、陇中、宁中南、青北及陕北的长城沿线等地,海拨140022
8、00米。由于气候冷凉、干旱,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水平低。一年一熟,种植主要作物有春小麦、青棵、胡麻、马铃薯、油菜等。山后坝上晋北高原山地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陇中青东宁中南黄土丘陵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15,16,17,3、北部低高原易旱喜温作物一熟区:包括内蒙古哲盟、昭盟,吉林白城子地区,辽西朝阳和阜新部分地区,冀北长城沿线及晋北、陕北和陇东等。海拨2001200米。气候温凉干旱,一年一熟,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大豆、高梁、碗豆、春小麦、冬小麦等。1辽吉西蒙东南晋北半干旱喜温一熟区2 黄土高原东部易旱喜温一熟区3 晋东半湿润易旱一熟填闲区 4 渭北陇东半湿润易旱冬麦一熟填闲区:,18,19,
9、20,21,4、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喜温作物一熟区:东北大平原及周围山前丘陵岗坡地,包括内蒙呼盟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大部,海拨300以下,土地平坦,气候温和湿润,一年一熟,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谷子、甜菜、向日葵等。1大小兴安岭山麓岗地喜粮作物一熟区 2三江平原长白山地温凉作物一熟区 3松嫩平原喜温作物一熟区 4辽河平原丘陵温暖作物一熟填闲区,22,23,东北农作区粮食产量变化,24,25,19852005年东北农作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变化,26,图7东北三省水稻播种面积变化曲线,27,28,29,30,5、西北干旱灌溉一熟兼二熟区:包括西北的内蒙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
10、区、河西走廊及新疆内陆灌区。该区光照资源较好,降水量少,灌溉农业发达,生产水平较高,部分地区可一年两熟,套作甚多,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甜菜、瓜类等。1河套河西灌溉一熟填闲区 2北疆灌溉一熟填闲区 3南疆东疆绿洲二熟一熟,31,表 西北干旱耕作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kg),32,表 西北干旱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33,表 西北干旱耕作区经济作物结构变化(%),34,二熟耕作区耕作制度,二熟耕作区包括4个一级区、16个二级亚区,共1199个县(市、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0,是我国耕地集中的地区,占全国的43.7。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占全国的48.2%,
11、菜地占全国的54.5%,农业生产中旱地农业约58,灌溉农业约40。大牲畜占全国的45.9,牛占全国的47.7,猪占全国的53.9,奶牛占全国40.9,羊占全国的44。2000年复种指数约为180.2%,35,6、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一熟区:包括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京、津、冀、鲁、豫大部,苏北、皖北等地。以“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棉花”等种植模式为主;旱地黄河以南二熟、以北一熟,种植棉花、花生、大豆、甘薯、谷子等。,36,6.1,6.2,6.3,6.4,6.5,6.6,2.7,6.7,37,黄淮海各亚区作物种植结构,38,39,7、西南中高原山地旱地二熟一熟水田二熟区:包括秦
12、巴山地、川鄂湘黔丘陵山地,云贵高原与川西高原。海拨5003000米,高原上山地、丘陵、盆地相间,农业立体性强。水田有油菜中稻、麦中稻、少量两季稻;旱地有“小麦/玉米”、“麦/甘薯”、“油菜/玉米”等,部分一年一熟,种玉米、大豆、马铃薯、烤烟等。,40,1 秦巴山区旱地二熟一熟兼水田两熟区:2川鄂湘黔低高原山地水田旱地两熟兼一熟区3贵州高原水田旱地两熟一熟区4云南高原水田旱地一熟区5滇黔边境高原山地河谷旱地一熟两熟区,41,42,43,“麦/玉/豆”模式代替“麦/玉/苕”模式,44,45,9、四川盆地水旱两熟兼三熟区:包括四川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烟草、柑桔为主
13、。水田以“小麦稻”、“油菜稻”,“双季稻”为主;旱地以“小麦玉米(甘薯)”“小麦/棉花”两熟及“小麦/玉米/甘薯”套种三熟为主。1:盆西成都平原水田麦稻两熟区:邛崃山以东,龙泉山以西,北起江油南至乐山的斜长地带 2:盆东丘陵低山水田旱地两熟三熟区:集中在成都平原以外的四川盆地底部及其周围低山。,46,47,8、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兼旱三熟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的淮河以南,常州、合肥、荆门一线以北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区,光温水资源丰富,主要有“小麦水稻”两熟,旱地“麦/棉”、“麦玉”两熟,部分地区可“肥稻稻”,“油稻稻”三熟。1 江淮平原麦稻两熟兼早三熟区:位于本区的东部,包括江苏省淮河以南,扬州以北的里下河地区,江淮丘陵及平原,2 鄂予皖丘陵平原水田旱地两熟兼早三熟区:位于本区的西部。包括湖北中部及东北部,河南南部及安徽中部,武当山荆山以东及大别山区。,48,49,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围湖造田增长圈地建厂非农化平整复垦;土壤质量显著退化:耕作栽培长期简化下土壤耕层变浅、化学投入品及周边环境物质输入导致富营养化与有毒有害物质累积;水资源质量明显劣化:农业与乡村面源、工业点源污染;冬春季气温变暖:气温显著提高、极端性天气现象发生更加频繁,50,5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84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