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doc
《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摘要:潜规则是一个融合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概念,在潜规则作用下,道德价值呈现为二元分化,造成道德的虚伪化,是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矛盾展开的独特形式,引起人们在生存选择和生活意义追求之间的冲突。潜规则的运行需要一定的人际架构,这种人际架构是对道德生活的解构,也是另一种建构。潜规则的行动逻辑是时用主义,它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撑。应该正确对待我国目前潜规则泛滥的情况,努力消除潜规则对道德生活的影响,打破潜规则的运行机制和文化依赖是改善道德生活的必需选择。关键词:潜规则;道德生活;时用主义作者简介:李彬,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副编审,哲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81)到底什么是潜规
2、则,我们能给出很多事实的支持。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2-3 页)分析了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之后,认为真正支配统治集团(官场)的东西不是他们宣传的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规则,而是在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基于利害考虑而长期运用和稳定的潜在的规矩,他把这种不是成文却具有极大约束力的东西称为潜规则。在较为抽象的层面上,吕小康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是否被察觉,与是否得到普遍的正面认可,构成了判断一种规则是否是潜规则的两个基本维度。譹訛这都不是潜规则这个概念的定义。概念是名实相符,是实之名,但“名”有时候是难以定义的。吴思先生在其开篇也说:“我找不到合适的
3、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世界的图画”,“潜规则”就是这样的语言,它虽无定义,但对世界的反映还是非常真实的。如今,潜规则”作为一个语词已经跃出官场的游戏,成为对一类社会现象指认的概念,如“职场潜规则”、“官场潜规则”、“娱乐圈潜规则”、“楼市潜规则”、“行业潜规则”,等等,形象地概括了这类社会现象。“潜规则”也因此获得了更丰富的解释力,成为此类社会现象的标签。潜规则在对上述社会现象进行指认的同时,道德的隐喻也一并被赋有,从而成为一个融合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概念。有人指出,潜规则有好有坏,其实是对潜规则本意的误解。本文把潜规则确定为一种与正式规则相悖的利益分配规则,这种利
4、益分配一般会对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利益造成损害,因此予以潜规则“坏”的定性,如此才能从深层次上思考潜规则对道德生活的影响。一、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态作为社会关系运作和价值承载一体的潜规则,对整个社会的和个体的道德都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道德生态的真实秘密。1. 道德价值的二元化任何社会的道德体系具有自身价值的统一性,无论家庭道德、职业道德还是社会公德,在基本方面不仅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而且具有相同的规范和价值约束,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大体有了比较明确的共识,社会群体也大体有了比较相同的理解和接纳。但潜规则的存在却把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分割了,即
5、社会道德体系被分为明面的道德和隐蔽的道德,或者说是与正式规则一致的道德和与潜规则一致的道德。这就造成了对道德价值的二元甚至多元解释,使道德概念与对应的生活事实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造成道德语言的模糊和混乱。比如,对“好人”的理解,在正式规则下和潜规则下可能就是大相径庭的,正式规则的当事人和潜规则下的当事人所理解的“善”和“恶”会大有差异。社会道德体系完整性和价值统一性的破坏导致了道德权威的丧失,进而导致人们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信仰简单地说就是对道德的“确信”,是坚信道德基本价值的存在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认为道德评价和道德赏罚能够个就其位。一个人从小到大,其接受的正面道德教育来自风俗习惯、学校教育和
6、他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而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善恶观念和对基本道德价值的信仰。潜规则完全可以使这种长期培养起来的信仰瞬间坍塌。自中国社会转型以来,人们在对道德滑坡进行反思的时候,大都把道德滑坡的原因归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一是道德信仰的缺失。其实,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固然存在,但从市场经济本身的逻辑和在其他国家长期作用的表现看,说市场经济是造成道德滑坡的祸首却对市场经济本身不公;而把道德信仰缺失作为道德滑坡的主观方面原因也是只看到了表象。道德滑坡真正的原因在于一直以来存在的社会道德体系的不完整和道德价值的不统一,背后的原因则是潜规则长期对道德体系的割裂和对道德价值的消解。一种道德体系
7、既在正式规则下管用,又在潜规则下管用,甚至有时被冠冕堂皇地用来支持潜规则,则必然会出现对这种道德体系的质疑。潜规则借助市场规则谋取利益,大大抹黑了市场经济的原有面目。潜规则在原有的明面的完整的道德体系内部打开了一个缺口,正是由于潜规则的运化,社会道德的生态发生了变化并被分为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看似平行,其实多有交叉。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主流的、被正式规则所认可的道德价值在潜规则下做了一个转换,重新建立了道德价值的话语系统和善恶是非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于阳面正面明面的阴面背面暗面的道德价值体系。进入潜规则的人,也因此必须做这么一个角色转换,公开的角色转化为潜在的角色,角色不同,道德要求不同。当然,
8、潜规则下的道德话语并不是独立的语词系统,它还必须借助明面的语词来表达其价值诉求,并用来完成对人们的“道德评价”。基于此,人群被划分为:“会说话”的人和“不会说话”的人,“懂事”的人和“不懂事”的人,“成熟”的人和“不成熟”的人,乃至“聪明”的人和“不聪明”的人。这就是潜规则主导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价值判断主导下,如何“做人”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生活的困境由此丛生。2. 道德的虚伪化潜规则的存在可以为我们提供道德虚伪的一种新的解释,在潜规则作用的情形下,道德虚伪是指主流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规范和导向体系形同虚设,即道德丧失了其本身应该发挥的功能。道德的虚伪化并不否定社会现行道德或者社会所倡导
9、的道德内涵价值的真实性和可追求性,但在潜规则面前这种价值呈现为某种特有的样态第一,由于潜规则的挑战,社会具有支配地位的价值体系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致使主流道德的主导地位受到怀疑。第二,在潜规则作用下,社会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体系对不同个体或社会不同方面的功能发挥表现得严重不协调。一是懂潜规则的人和不懂潜规则的人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道德境遇,同样一个道德规范,对百姓和对官员的要求可能不一样,出现“王子犯法不能与庶民同罪”的道德评价不平等现象。二是,对同一个人在不同性质的规则面前的道德形象难以把握,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使价值评判难以正常进行。第三,潜规则可以制造道德伪善。中国传统至今,伪善之风不绝。现
10、在,这种伪善风气的原有社会结构机制被破坏了,但是伪善之风并没有退却,潜规则在其中起着推动作用。当今,有的个人和集团借助经济的或权力的力量,滥用舆论机器,把取得道德荣誉看作谋求个人或集团私利的手段。生活中人们都渴望成功,但对成功者的崇拜多于对道德高尚者的崇拜,殊不知很多人成功得并不光明,在成功的背后,有人不惜丢下尊严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去自觉按照潜规则的要求行事或者被迫践行潜规则。潜规则作用下的道德的虚伪化为道德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道德目的与手段关系的辩证提出了更复杂的课题。道德虚伪化本身是道德功能降低的表现,反过来又强化了道德力量弱化的事实。3. 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纠结制度伦理通过规范组织结构中的
11、制度设计及其实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道德维护和满足,它最基本的道德诉求即公平。因制度的制定有着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是以,制度伦理也相应具有外在的他律强制特征,制度实施的个体如果违背制度伦理的要求,则会面临相应的制度性惩罚(内涵道德惩罚)。德性伦理同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正直、诚实、友爱、利他、有良心等,其作用机制是自律。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应该是并行不悖、各司其职而又相互支持的,共同营造有利于人生活的社会道德环境,共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价值诠释和支持。但是,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有其各自作用的范围,并且自身有着严格的内涵。
12、罗尔斯指出:“适用于制度的原则决不能和用于个人及其在特殊环境中的行动的原则混淆起来,这两种原则适用于不同的主题,必须分别地加以讨论。”譺訛美国学者尼布尔也说:“必须在个人的社会道德行为与社会群体(包括国家的、种族的、经济的社会群体)的社会道德行为之间作出严格的区别。”譻訛但潜规则的存在破坏了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的良性关系,潜规则可以找到制度的缺陷而不受制度伦理的惩罚,同时潜规则在其作用范围内似乎也没有违背德性伦理的要求。如此,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潜规则大行其道是制度的伦理缺陷还是个人品性的缺陷?这个问题似乎对制度伦理学或者制度德性研究以及德性伦理学或者个体道德论都提出了挑战。无疑,潜规则的
13、盛行既暴露了制度的伦理缺陷,也反映了个体道德的不足,但潜规则的运行机制似乎显示了其无所不在的巨大潜能,它甚至可以超越制度发挥作用,并且似乎与个体公开表现出的品性无关。有不少学者认为,潜规则的防控可以依赖制度伦理的完美设定,可以依赖个人完美品德的塑成。但任何制度都有“自由裁量权”的问题,而个体道德完善也是一个无法彻底验证的“虚在”。因此,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的适应性问题就成为一个道德上的难题,在潜规则下,还有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不能作用到的地方。可以肯定的是,潜规则放逐了制度伦理,也放弃了德性伦理的超越功能,根本上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4. 生存理性与生活意义的对峙潜
14、规则的存在及其作用引出了人生的一个真实或者一个生活的根本问题,即生活意义的追寻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生存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是生存的理性与生活的意义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问题。在潜规则下,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表现为某种对峙状态。赫舍尔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性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譼訛简单地说,生活的意义就是人生观指导下的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是“能够支撑人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或者说是能够为人在世俗生活世界中得以安身立命
15、和处理各种价值关系提供支撑的价值理念”譽訛。在其指导下,每个人确立自觉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个人对生活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人生幸福少不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特有的精神价值取向。物质条件的基本目的就是生存,精神价值的核心要素就是如何安顿灵魂。有的人对物质要求高些,有些人对精神要求高些,有的人以追求物质享受为幸福,有些人以精神安宁为幸福。在潜规则下,这种幸福观可能被扭曲,幸福感可能被异化。潜规则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这样的利益获得可能或多或少地对精神层面有某种积极影响,比如得到了某种利益或者达到了某种目的而精神愉悦等,但潜规则的运行直接和人们的生存或者如何生存有关,它对人们精神层面的积极影响是有限的,也
16、是肤浅的,因此潜规则只是一种在局部和狭隘意义上的生存理性。由于潜规则的作用,人的生存发展可能面临不可预知的境遇,而为了生存或者更好地生存,不得不顺从潜规则的导向,造成对生活幸福的窄化。生活的意义是一个独立且自由的人对人生之真、人生之美和人生之善的把握,不管他把握的程度如何,他也能活出自己的真实人生。无论身处其中的人如何为自己辩解,潜规则所设定的价值场域是否定真、排斥善、拒绝美的,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这种与自己自由意志相悖的价值强加,有的人可能为了自己的所谓幸福要付出丧失自由、丢掉尊严的代价。没有自由和尊严的生活不是最终意义上的幸福生活。杜维明在谈到儒家的王道理想时说:“最高的理想当它进
17、入现实的权力关系之中,也可以变成很残忍的事实。”譾訛这正是潜规则的作用,这样的逻辑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知识分子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徘徊。这是内心和外在的对立,是怎样生存和应该怎样生活的对立,是本体论的心物对立,潜规则放大了这种对立并使其中的个人对人生意义怀有否定的情绪。一个人,无论为了任何看似高尚的目的,只要遵循潜规则,就要承担这种对立带来的痛苦。二、潜规则下的道德关系架构潜规则的普遍社会指认反映了社会生活不同方面潜规则的不同人际架构及其运行规律。人际架构是潜规则运转的平台,对其中的道德生活有着解构和重构的双重作用。在潜规则的语境下,打造人际架构的无疑有两个资材,一是人情,一是利益。这也是潜规则人际
18、架构的两大方面。首先,人情关系是潜规则天然的润滑剂和人际架构模式。人情关系依托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等,不断向外扩充,逐渐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关系网,潜规则就是在这个关系网中运行。其实,很多潜规则的践履是“面子”的促动,人情决定面子,有没有人情决定了给不给面子,人情多深,则面子有多厚。“中国人和家庭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往往受到这两个观念的影响,而表现出具有文化特色的种种社会行为。”譿訛这种人情和面子有时也可被称为江湖义气或江湖文化。人情和面子支配下的潜规则运行被看作是合乎儒家伦理的差序规则的,是风俗习惯,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支持。林语堂则在比较中西方文化后认为:“对西方人来讲,一个观点只要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潜规则 道德 生活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8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