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建设方案.doc(2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一、建设意义与必要性1二、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7三、建设思路12四、建设组织机构16五、建设项目181. 护理专业18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413.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564. 药学专业715. 眼视光技术专业856.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057临床医学(乡村医生)专业1158. 社会服务与交流123六、建设实施进度128七、建设预算经费计划表129八、建设预算经费年度安排表130九、建设项目保障措施131十、预期效果132十一、附件:重点建设专业主要设备清单135一、建设意义与必要性(一)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2、伴随着国民经济、社会、教育和科技快速增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现代化建设第一线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推动了各行各业新科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和运行,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大量具有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逐步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的同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同时也意味着对技术应用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出现了种种不利因素:诸如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较差、
3、“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规格不相符合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把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综合素质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提高内涵、建立创新机制的基础上给予政策和经费的重点支撑,大力提高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发挥
4、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因此,启动和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途径。(二)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促进上海市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的目标将发挥重要助推作用“十五”期间,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加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在校生数17万人,年招生量达6万人,占总生源的55%,其中三、二、一产业类专业学生分别为68.4%、30.0% 、1.6%,与上海产业结构分布基本相适应。根据上海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建成1
5、0所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提升和提高上海市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水平,同时“十一五”期间上海将举办中外瞩目的2010年世博会,接待世界各地参会人员约7000多万人次,届时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技术与服务,将充分体现主办国的实力和东道主的服务水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沪府发2006第10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成为支撑上海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因此,上海市教委提出建设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是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内涵、提高质量、提升水平的重大举措
6、,在促进上海市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的目标中发挥重要助推作用。(三)建设医药卫生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卫生事业的有力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关乎民生民计的医疗卫生保障的大事。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建立覆盖上海广大农村的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发展“乡村医生”队伍。在上海已经成为“老龄化”城市的形势下,急需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看病难”的顽痼。发展卫生事业、增加对卫生发展和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使人人都能得到医疗卫生保障的民生大事,让每个人
7、都能享受到社会和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卫生服务发展的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海以建设亚洲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为目标,并将其优势和服务半径扩大到长江三角洲以外地区,但目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日益高涨的需求。因此,在“三医联动”改革中,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临床医生的学历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而相关医学类技术人才队伍在量和质上都无法与之匹配。所以医药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医学相关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卫生保健的水平。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过程中,上海市政
8、府和市教委正是立足于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第三产业和促进卫生事业的高度,加大对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建设力度,发挥其对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一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依据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多年来一直积极指导、关心学校的发展,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极大的支持:鼓励学校易地迁址扩建新校区,支持学校创新办学体制,提供国际合作办学的政策指导,投入资金资助建设公共开放性实训中心,专项经费和生均办学经费逐年递增,使我校列入首批上海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单位,促使学校不断发展并为之创造了良好条件。(四)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
9、校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十五”期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实训中心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和国际化合作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树立了一定的品牌特点,显示了医学相关类卫生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鲜明办学特色,充分体现了“厚德秉学,擎术济生”的办学理念,并成为上海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单位。在此期间,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易地迁校,重建新校区,并在教学基础建设、实训中心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国际化合作发展等多方面重点投入建设,为争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即加快卫生职业教育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建设一支
10、具有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职业技术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以组建上海护理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为契机,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建立和谐校园、数字化校园、国际化校园为手段,进一步注重内涵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办学,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使学校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成为一所能充分体现医学类相关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和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学校在今后三年的建设进程中呈现跨越式发展。特别在专业建设方面,形成品牌,成为同行业示范;在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
11、,形成领军人物和优秀教学团队;在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发挥实训中心开放性功能,实现校际结合,校企结合;在社会服务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服务和辐射作用,同时加强对行业和所在社区的服务功能。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将一借东风,二携支持,三靠努力,在建设过程中巩固发展已有优势,提升内涵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卫生职业技术人才,以实训中心为平台更好地为上海建设现代服务业、建设亚洲一流的医疗卫生中心城市,为成功举办世博会发挥更多的服务功能。(五)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支持和不懈的努力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属管理的高校,是上海市教委唯一布点的、医药卫生类专业办
12、学特征明显的专科性高等学校。多年来,市教委给予学校大力的政策、经费支持和指导,使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地健康发展;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我们要振奋精神、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勇于开拓,向成为改革示范、发展示范和管理示范的目标努力迈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争创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前进目标;不仅是建设,更要出效益。我们更强烈意识到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按系统工程的组织原理来组织项目建设和发展,做到立项依据充分,建设措施得力,效益评价客观。因此不仅要思想重视,组织得力,目标明确,效益显著,更要有长期努
13、力奋斗的思想准备,有详细分明的操作性方案,确保建设目标和预期效益双实现。二、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4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上海市和学校“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学校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建设指导思想按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目标、任务与上海市建成亚洲一流医疗
14、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学校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完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计划,更好地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卫生事业服务,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总体目标 通过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注重专业建设,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优化师资人才梯队;凸现国际合作办学特色,扩大国际竞争能力;构建校园数字化信息网络,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继续加大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力度,使重点建
15、设专业的实验实训设施达到国内示范、亚洲一流,使学校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先地位。(三)主要建设目标和任务 以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十五”期间,学校坚持以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打破以临床学科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重组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的整体护理教学体系,形成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结构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护理专业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带动其他医学相关类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三年建设期间,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新教育
16、理念,拓展教学思路,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学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人文关怀、理论课程“够用、适用”为主的原则,认真分析上海市卫生医疗系统的现状、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经行业专家论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以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对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等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创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2+1”学制:即前2年在校实验实训连成线,后1年在教学基地“顶岗实习”;形成“281”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链式课程结构:即在校基础实验和专业实训时数各占20%和80%,校外实习为期1年。同时,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
17、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快精品课程等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力度,适应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学校坚持做强做大护理和医学检验技术等重点专业,做精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等特色专业,根据市场需求拓展新兴专业;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开放优质教学资源环境,使课程设置、质量标准与用人市场、就业岗位需求达到统一。以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为重点,加速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以专兼职教师所构成的“双师型”和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双语型”教学团队。在未来三年建设中,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改革原有人事体制制度,推行人才的“柔性流动”, 吸引更多
18、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精湛技术能力的行业专家成为“双栖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扩大专兼职师资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引进优秀专业带头人和招聘优秀毕业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使之更适应国际竞争与合作需要。通过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一批结构合理、敬业爱岗、专兼结合、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高职教育师资人才队伍、教学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标准。3以各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校已基本建成了上海现代护理公共实训中心、上海医学检验公共实训中心和上海口腔医学技术开放实训中心等三个市级公共开放实训中心。学校将进一步整合资源,
19、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积极改善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创造功能衔接、感觉真实的工作环境,使部分重点建设专业实训设施达到亚洲一流的水平。进一步加强实训中心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职前学历教育和在职岗位培训。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护理岗位资格和认证考核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集团化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各专业实训中心逐渐成为行业支持、社会认同的职业技能鉴定的服务机构,扩大社会服务功能,最终形成一批具备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相结合的实训基地。依托各附属医院、上海市卫生系统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上海相关行业协会的支持,学校加强与教学实习基地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在组
20、织建制、人事制度、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到更优化。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学基地富有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的教学积极性,为学生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建立稳定的基地,提供优质的带教师资,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4以促进学生和谐化发展为目标,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卫生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服务对象是人,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不仅应该具备一流的医学相关技能更应该具备现代服务理念,因而提高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中突出以诚信、爱心和责任心为主题的教学思想,贯穿人文精神的培养;各专业在教学课程和课程内
21、容中结合专业实践,在强化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现代服务理念的教育,倡导医学人文精神,使学生得到持续发展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与诚信仁爱的职业道德并使这三方面和谐发展,从而培养专业技能过硬、作风严谨、尊重科学、崇尚医德的高素质卫生技术应用性人才。5以学分互认为抓手,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提高国际知名度“十五”期间,学校的国际合作办学成果显著,至今已与亚、欧、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26个合作交流项目、2个国家批准的中外合作专业,在国际卫生职业教育行业中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今后三年学校将在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同时,借助国际交流平台,增加中外合作项目,逐步实现中、外院校间学分
22、互认的架构,引进并二次开发中外合作教材,增加外聘国外合作大学高级管理人员、专家来校任教和协同管理,加大合作专业师生之间的互派和交流,进一步凸现国际合作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形成卫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特色品牌。三、建设思路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通过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突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职业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为原则,形成理论、实验、实训、实习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理论实践比从1:1调整至3:7。重视学生校内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训的有机结合,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衔接,达到学
23、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一致性。通过教学改革试点,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校内外三段一贯式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以“双证书”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特点,将专业教学融入执业证书考核的要求,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前完成岗位执业技能的校内证书考核,毕业后进入行业,能即刻融入行业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各专业通过建设21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15门精品课程及30本配套教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主动为区域内其他同类院校提供共享型教学资源库。2师资队伍
24、建设思路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性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柔性流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学校加大骨干师资的培养力度,2年内引进或培养8名专业带头人、4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9名教学管理人员;派遣教师定期到医疗机构学习和培训;吸引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50余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承担起辅助教学督导、评估与“智囊团”的责任,推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聘请各行业中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96余名,参与学校课程教学,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思路高素质、高质量技能
25、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应用能力,仿真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在实验实训建设过程中,坚持效益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及动态发展性原则,通过大量论证,不断增加和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管理、项目建设经费管理、项目设备购置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培训管理人员,开发管理软件。在现有49个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改建基础护理、重症监护、临床检验、临床视光等实验实训室13个,新建心理、急救、幼儿保健、病理检验、口腔固定修复等实验实训室15个,建成以现代护理实训中心为龙头的5个校内实训基地和64个实验实训室。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全国”的目标
26、,为区域内同类职业院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为上海市及全国卫生类人才的教学、培训、进修、职业技能考核等搭建公共平台,在卫生类职业教育中做发展的模范。4.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养思路学校针对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包含两大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医学相关类行业的职业素养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依托人文类必修课和大量的人文类选修课教学。两课教育、思想道德 、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课程均归入必修课,各专业均有统一且固定的课时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的优良传统教育的实施。人文类选修课系列则提供给学生在艺术、文学、法律等多方面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使其知识结构
27、合理,均衡布局,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除人文类课程教学之外,各专业系部在配置专业课程时,通过结合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同的系部按各自行业的规范,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行业规范操作习惯,以积累职业的特殊素养。学校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和志愿者服务等途径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学校通过各种学生社团和合唱团、舞蹈团等艺术团队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5国际合作交流思路国际合作交流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进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扩大学校国际影响的重要手段
28、。引进外籍专业带头人2名、外籍高级教学管理人员2名、外籍专业教师19名;引进原版教材16套,编写双语注释的校本教材11本;采用聘请和选送等不同方式,派遣专业教师27名、教学管理人员3名到国外进修,加强与国外合作大学的师资交流,并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次,从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以助学金形式资助36名学生到国外交流,以奖学金形式资助8名国外相应专业学生到本校学习。6教学管理思路强化校系两级教务管理系统,强化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全面实施校内局域网的教务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师资配备、考察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强化实验实训教
29、学督导与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衔接,进一步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各类制度。为确保“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保障体系。四、建设组织机构(一)领导小组组长:巫向前、王馥明副组长:沈岳奋、章雅青成员:杨卫平、郑忆文、毛狄庆、邵茂根秘书:薛文隽(二)工作小组组 长:薛文隽副组长:胡颂恩、赵 俊、徐增增成员:陈红专、徐继光、郑学文、黄 寅、刘宝裕、蔡孙源、王 昕、俞文桐、戴鸿英、王 杨、周丽君、徐志毅、高 斐、陈凤贞、金培成、郑 琦、吴国忠、潘培韵、徐 迪(三)项目建设监控小组组 长: 沈晓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常务副组长:王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副组长
30、:曹晖(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助理)、蔡威(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成员构成: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沈国强(审计处处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王志伟(财务处处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丁晓东(高教处处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许 涛(高教处副处长) 上海市财政局 金为民(科教文卫处处长) 上海市财政局 李国强(科教文卫副处长) 上海市卫生局 唐仲进(科教处处长) 上海市卫生局 张 勘(科教处副处长)秘 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徐国良(高教处调研员)五、建设项目1. 护理专业项目负责人:戴鸿英1.1 立项依据1.1.1 专业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质
31、量的需求日益提高;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文件精神,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既适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又符合世界护理发展趋势的人才,是护理职业技能培养的方向。到2010年,中专、大专、本科(含本科以上)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将达到50%、30%、20%的结构目标。根据卫生部、教育部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规划要求,近五年内,招生总数每年将递增15%。可见,发展护理高职教育势在必行。现代护理是整体护理指导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我国护理高职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专科技能、自学能
32、力、协调沟通能力三个方面。我们输送给社会的人才不仅应该具备一流的技能,能够胜任护理技术岗位,更应该具备现代护理的理念。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因此,现代护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及沟通技巧。我国护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随着教育大众化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扩大招生,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仿效临床医学专业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亦未能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因此,结合我国护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必须建立一支以行业专家为引领的专、兼职师资相
33、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必须突破传统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内涵,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交融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我国护理人才属紧缺人才资源。为适应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快护理高职教育的发展建设。建设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此举将为培养、培训高质量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深化上海地区护理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引领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区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体现学校护理专业的社会引领效
34、应。基于现有的护理实训中心面积、项目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扩建亚洲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护理实训中心势在必行。随着中国加入WTO,上海各行各业日益走向国际化,护理行业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国外跨国企业登陆上海滩,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为外籍人员服务的护理队伍是很有必要。为实现上海建设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上海急需大批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的双语护理人才,以适应地区发展的需要。护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也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护理人才在国际劳务市场上也供不应求,如2010年美国将短缺护士100万以上,西欧、大洋洲的许多国家也普遍短缺护士。国际合作办学为护理专业毕业生打开了海外就业市场的大门,为他们参
35、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护理国际合作办学是提升护理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伴随其工业化进程,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护理国际合作办学通过学习和借鉴成熟的护理教育管理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缩短与卫生事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迅速提升上海市护理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护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符合国际标准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术氛围营造、教材开发、学生对外交流能力培养等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并加大资金的投入,以期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取得护理国际
36、合作办学方面的更大成果。1.1.2 专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前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卫生技术学院护理学科,成立于1999年。护理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上海市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唯一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重点建设基地。护理系现有全日制、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多层次的高职护理教育。截至2006年10月30日,在校护理系全日制高职学生1431名,近三年就业率在98 %以上,并且按国家规定,毕业生从业一年后100%获卫生部颁发的护士执业证书。依托资源丰富、教学实力强大的10所临床实习基地,已为上海地区和周边地区培养了一大批职业道德高尚、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熟
37、练和较高职业素质的技术应用型护理人才。 已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团队护理系现有专职教师25名,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之比为1:1.2:2,其中专职“双师型”教师占67%,均持有护士或医师执业资格证书,临床兼职教师5名,占专兼师资比例5:1,兼职教师均为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近三年来,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多篇,承担课题5项,主编及参编的专著、教材等20余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交通大学医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曾荣获“双语”教学一等奖;优秀教案二等奖;参加示范性公开教学以及赴芬兰交流讲学。有9人次获市局级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为了培育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护理系坚持把提高教
38、师专业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中长期师资培训计划,选送优秀教师继续深造,提高教师学历水平,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初步形成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文教育贯穿应用型教学体系的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及各类人文素质教育。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开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创建专业课程标准。2006年进行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通过邀请临床行业专家进行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头脑风暴论证会,确立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护理专业教学领域进行广泛
39、调研,组织专家和相关教师进行讨论,努力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学生互动式教学法等。 注重教学环节,强化教学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加强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成绩考核与评定、毕业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定期进行听课、督导,检查教学资料,接受学校综合考评办公室、教学督导小组的检查,学生定期进行评教,并及时反馈信息。在每学期学生评教和教师职业道德评议中,专业任课教师评分均在90分以上,良好率达到95以上。 实训中心建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护理系现有国家、上海市资助的“上海市现代护理公共实训中心”,建筑面积为3444平方米,其中基础护理实训室12间(训练
40、室7间、功能演讲区5间),专科护理实训室8间,可以同时容纳100名以上的学生,设有护理各种实训项目,主要有:基础护理技术、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母婴及儿童护理、健康评估、老年保健,同时配备中央监控网络中心。自实训中心创建以来受到多方资助,1998年华夏基金投资99万元,作为实训中心初建时的设备购置;2001年上海市教委投资1000万,成立上海市现代护理实训中心;2005年和2006年上海市教委共投资250万,成立上海市现代护理公共实训中心,同时学校配套资金用于基建和大量设备购置。护理系始终把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和专科护理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为49%,为学生护理
41、技能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另外,组织教师编写高职护理技能操作规程指导教材,指导学生掌握各项操作技能要求,组织学生在实习前集中强化训练,并聘请实习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总带教老师对同学进行操作考试验收,合格者才能进入实习,确保了学生在临床专业老师指导下在实习基地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和实践教学质量。 重视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护理教学水平通过与欧洲、北美、亚洲和大洋洲10余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护理教育合作关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教材及教学设备,积累了较丰富的国际教育管理经验,取得了合作办学、双语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师生交流等方面一定的成绩。目前有1项国家批准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有
42、10多个交流项目。接受全日制国际护理教育的学生近900名,目前常驻学校的外籍护理专职教师近10名。护理专业已引进国外大学课程10余门和教材10余本,每年派出35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和510名学生到国外合作大学交流,并接受来自欧洲、大洋洲、亚洲国家交流学生40余名。以上各方面均为护理专业教学国际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 建设目标和内容建设目标:根据学校国际化办学目标,培养具有国际化标准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一流的护理技术和现代服务理念的优质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护理教学团队,进一步拓展护理实训中心多元化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工学结合的一贯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43、,建立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链式的课程结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适应现代服务需要、具有新型服务理念、德才兼备的优秀护理技能型人才,提高市场就业竞争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护理理念和行业标准,形成国际护理专家委员会制。铸造全国护理行业的示范专业,辐射上海,引领全国。建设内容:1.2.1 深化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内涵培养符合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需求的一流服务性人才,始终要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护理专业作为与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的专业,强调的是关爱和
44、照顾病人,它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根本所在。加强护士的人文教育已成为护理教育界的共识,开设心理学基础、护理伦理与法规、人际沟通等课程,并进一步拓展,激发学生对人文领域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之在获取人文知识同时,培育人文精神。护理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是: 高职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培养优化医学类人文社科课程的系统配置,为高职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一个人文教育平台的基础。人文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促进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注重学问的探求以及技能的获得,更要培养学生注重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命珍爱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 职业化和国际化相融合的培养从学生进校门的第一天开始
45、,就强化培养她们的护理职业角色,进入实训中心就等于进入医院的病房,通过仿真模拟、自身感受模拟,体验医院以服务为品质的含义,对于上海这个国际化城市而言,服务的理念应该是平等而多元的,从心里尊重每个服务对象,外化为行为规范和语言规范,并符合职业要求和国际标准的具体操作行为。 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着重3种基本技能证书的考证培训,即:专业技能考证、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证书、英语大学三级证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者中级口译的应用能力测试,以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我们还要注重人性化教育、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方式的传授,以及对美的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课外
46、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各种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1.2.2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1)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设置,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技能型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2)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发展的需求。(3)注重供需结合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4)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就业技能。
47、根据社会需求,开发人文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如心理学基础、护理伦理与法规、人际沟通、职业生涯设计、礼仪文化、插花、艺术欣赏等。 凸现深度工学结合(1)在行业专家引领和指导下制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2)推行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训-见习-实习教学一贯式链状人才培养模式。1)聘请临床行业专家及兼职教师参与校内实训课程讲授、带教,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由原有的49%提升到80%。2)实施见习、实习医院带教一贯制,即从校内实训课讲授、带教见习、实习均由同一所教学实习医院临床兼职教师负责。3)目前护理专业拥有10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见、实习基地,以保证“工学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联络网由护理部专家、五个专科实习模块的专职带教老师和学校护理专业主管、专科护理的教师及专职辅导员组合),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模式。(3)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在2006级开设教学试点班,一是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强化人文素质课程,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宽厚的人文科学知识。二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原有的“2+1”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构建“一贯式”教学模式,即临床见习、实习贯穿于3年的教学计划中,由原1200学时增至1924学时,使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从原有的1:1上升到1:2.8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