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纲要.doc
《国家环境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环境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纲要.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环境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4月)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迅猛,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社会经济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共识。全面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确保国家环境安全,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根本保证。为明确未来10年环境科技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确定“十五”期间环境科技工作的重点、推进环境科技创新、保证国家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出国家环境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一、“九五”期间环境科技不断发展,为环保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九五”期间环境科技持续发展
2、,取得了一批水平高、实用价值大的技术成果,推动了污染防治工作,为解决中国的重大环境问题,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环境管理领域,淮河等重大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研究成果为流域治理提供了方案和措施;“面向21世纪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引导环境保护产业发展;“酸雨控制国家方案”等研究建立了国家酸沉降控制决策支持系统,为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酸雨控制提供对策方案;“典型城市汽车排放污染控制示范研究”提出了汽车污染综合控制对策,为城市控制机动车污染提供了有力支持。 环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为控制燃煤烟气二氧化硫污染,开发了适合国情的中小型
3、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及干法、湿法脱硫技术;为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攻克了催化净化器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净化技术,所研制的三效催化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防治水环境污染,研究开发了新型膜生物反应器和适用于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分离回收的超滤膜和纳膜系统装置,实现了UASB等高效水处理技术的产业化。 在环境监测监控领域,自主开发了污水COD/BOD5快速监测设备,研制了COD在线连续监测系统;进行了定电位电解法烟气二氧化硫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在线式紫外吸收光谱法烟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监测系统的开发,所制造的样机拥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在技术先进性、维护、使用、功能等多方面能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竞
4、争。 二、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与科技需求 (一)重大环境问题 1. 大气污染问题严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1999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5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由于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汽车生产量和社会保有量近年来迅速增长,汽车尾气造成大城市的NOx、CO、臭氧浓度超标,有发生光化学烟雾的趋势;我国颗粒物污染极为突出,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总悬浮微粒(TSP)超标现象。在我国部分城市,由于挥发性有毒有机物(VOCs)污染导致的癌症与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2.水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七大水系、大中型湖泊及近岸海域水污染亟
5、待控制。1999年七大水系中只有38.1%的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级标准;我国131个主要湖泊中的绝大多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半以上达到富营氧化程度;渤海1998、1999年连续二年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赤潮,面积达到了6500平方公里,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严重影响海产养殖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水源地微污染威胁饮用水安全。 3.危险废物管理和控制亟待加强 1999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1015万吨,其中近200万吨危险废物直接向环境排放,危险废物累计堆存量估计已达6.5亿吨。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成倍增长,已构成突出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4.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已对环境和
6、人体健康构成明显威胁 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类激素、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已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5.城市生活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液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 6.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
7、加剧,危害在加重。 7.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任务艰巨 我国核电设施具有堆型多、技术来源国别多、建设地点人口稠密等特点,确保核设施安全稳定运行、保证退役核设施环境安全及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辐射环境问题,如电磁辐射环境污染、各种工业活动造成的天然电离辐射的升高等。 8.面临着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巨大压力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环境公约的缔约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使我国的工业、农业、能源和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参加了一系列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条约
8、,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迫切要求通过科学研究,提出应对国际公约的对策措施。 (二)环境科技存在的差距及需求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科学技术还存在着显著差距。主要有: 1.环境政策法规研究亟待加强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多种经济成分的融入,环境管理的观念和手段均需要更新,环境管理制度需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政策机制以及应对国际环境公约的支撑技术尚需加强。急需加强对环境法律法规、战略、政策、标准和管理研究,研究建立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2.对新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认识明显不
9、足 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在新产品不断进入市场的同时,新的环境污染物也不断进入环境并导致新的环境问题,如类激素、挥发性有机有毒物(VOCs)、持久性难降解有毒有机物(POPs)、富营养化、沙尘暴、生物环境安全等,我们尚未对这些新的现象及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对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机理、机制、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难以提出有效的控制对策或方案。需要大力开展对有毒化学品、危险废物、生态安全、核安全、电磁辐射、湖泊和流域等重大环境问题研究。 3.缺乏环境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 我们还未充分认识环境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更没有建立起其评价判定体系和以人体健康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当前
10、注重保护人体健康的环境科技和管理思想有很大差距。需要开展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建立以人为本的环境管理制度。 4.环境监测监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的环境监测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及周围地区,以点代面,加之传统监测手段的制约,难以动态、大面积反映环境问题和变化,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及其灾害也不能实现大面积、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监测。环境监测方法仍然以常规手段为主,自动化程度较低,难以支撑政府实施及时、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急需研究开发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大范围动态环境与生态监测、评估和预警技术;开发信息应用、多目标综合决策系统。 5.污染控制及治理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污染治理、资源综
11、合利用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总体上效率低、成本高、系统性差,成套程度低,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大型成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环保产业的发展落后于环境治理对先进环保产品和设备的需求。需要继续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染控制、资源化高技术、生态恢复与整治技术、面源治理技术等。 6.高新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明显滞后 同国际上环境科技的发展相比,我国的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和高新技术应用均尚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在工业污染防治、湖泊治理、面源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等方面,高技术应用的差距更为明显。急需大力研究开发生物技术、环境卫星遥感等高新应用技术,使我国的环境科技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7.环境科技
12、投入严重不足,投入渠道不畅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支持十分迫切的环境科技需求,严重影响了环境科技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作用。需要增加投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科技队伍。 三、环境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及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围绕“十五”和2010年期间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建立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科技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综合决策能力,为解决中国目前和未来的重大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保障国家社
13、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基本原则 1.符合国情。适应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符合国家对环境科技发展的要求。 2.突出重点。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为环境管理服务,发展高新技术和解决关键性、全局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实现以点带面,促进环境科技全面发展。 3.客观性与可行性。立足环境科技发展的规律,确定未来5年和10年两个阶段的环境科技发展的目标、主要内容和任务。 4.促进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深化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和推动环境科技发展,促进建立有生机和活力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三)国家环境科技发展 “十五”目标 国家环境科技发展“十五”目标是:围
14、绕国家“十五”至2010年期间的环境保护目标,针对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重大生态和环境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到2005年,环境科技在综合决策、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产品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达到60%以上,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1.开展环境软科学领域的研究。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完成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等十项环境技术政策;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控制标准、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危险废物与化学品控制与环境安全标准的研究,为依法行政提供技术保障。 2. 研究水体、大气、土壤中有毒有害化学
15、品对人体健康影响,实施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科技行动。研究控制饮用水微污染及其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三致”效应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3.研究污染物排放最小量化和资源化技术,实施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行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全面提高工业污染防治的能力,实现环境污染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4.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开发在线自动环境监测仪器,为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有效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和环境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5.研究控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先进实用技术,实施以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关键
16、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行动。 6.研究城市生态、流域生态和农村生态质量控制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先进农业环保技术和产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 7.开展新一代核电厂的相关评价技术的研究,建立大型核设施辐射环境监测与分析和核设施严重事故应急早期决策技术支持系统。开展放射源、放射性废物、电磁辐射与天然环境电离辐射管理技术与对策的研究,为我国的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的法规体系与监管技术提供支持。 8.开展高效生物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实施发展环境保护高新技术创新科技行动,使我国的环境科技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9.加
17、快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优化环境科技队伍结构和格局,调整学科领域,对现有的科研机构进行重组和整合,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环境科技事业发展规律的环境科技体系。 (四)国家环境科技发展2010年目标 国家环境科技发展2010年目标是:在“十五”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现代环境管理制度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政策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通过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中大量使用环境高新技术,在工业污染控制中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使我国大部分污染控制技术和生态保护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大部分环保装备和产品实现国产化。形成完善的环境保护科技投入机制,建
18、成一支结构优化、运行良好的环境科技队伍。建立多层次、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环境技术开发体系和技术咨询体系。 四、“十五”期间环境科技工作重点 “十五”期间环境科技工作重点要围绕统一拟定法律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和加强科技、标准、监测、信息和宣教(即三统一、五加强)工作,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国家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技术需求,重点开展八个领域、49个主题的科学研究,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环境科学技术的支撑能力。 (一)全面系统地研究适应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方法,建立科学决策的技术支撑体系 1.开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法律框架和法
19、理研究,探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的法律化问题以及现代环境管理制度的法律化问题,为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2.研究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环境政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建立重大发展政策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信息公示制度、污染控制的自愿协议制度、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研究“三同时”制度改革,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所需的理论、方法、政策。 3.开展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包括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核算理论和方法,可持续消费政策和绿色消费模式,环境资源和能源的价格机制,环境税收与收费机制,环境保护的投融
20、资机制,排污交易和环境保险政策等。 4.研究环境标准的支持技术。结合我国环境管理的新的需求提出符合人群健康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控制指标。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污染物的环境基准和控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和控制标准以及核安全和辐射环境标准所需的相关科学研究。 5.环境技术政策研究。开展二氧化硫控制、危险废物控制、面源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白色污染防治等技术政策研究。探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环保产业的技术政策。 (二)加强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研究,为保证人体健康提供技术支撑 6.研究有毒化学品环境安全性。建立重点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危害效应的相关理论,建立污染物质的环境危害
21、性判别模型。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开展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生态、生物毒性试验以及生物风险标志物的鉴别与试验技术方法的研究,确立评价代表性人群在典型室内外污染环境中的总体暴露风险效应技术方法。 7.进行重点污染物在典型环境介质中的安全性行为评估决策体系研究。研究并阐明典型城市大气环境中PM2.5、PM10和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行为、规律与污染机理。利用源解析搞清典型城市气溶胶污染特征,建立代表性人群的PM2.5、PM10和挥发性有毒有机物的总曝露量与健康之间的评价决策方法。研究典型城市饮用水源、主要水系与近海中的持久性氯代烃类有机物的微污染风险机制,确定其与人体健康影响的关系。研究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及我
22、国主要危险废弃物在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对土壤、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等的影响机理和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8.研究环境持久性潜在有机污染物(POPS)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安全性控制方法。开展已知POPS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环境污染物对不同类群、不同种群、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物以及不同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等水平的影响研究,建立相应的监测方法及实验方法。研究我国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环境安全性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我国应优先控制的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名录清单,提出我国重点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的环境安全基准,研究提出针对优先污染物的控制对策和技术措施。 9.开展危险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危险废物的实时监
23、控方法和管理制度,危险废物机理与特性研究,研究开发危险废物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和相应技术。 10.开展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建立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建筑装修材料的绿色产品标准,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环境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三)进行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研究,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11.针对我国重点行业,研究制订清洁生产技术控制指标,建立相应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控制方法,促进企业应用清洁生产技术。进一步开展基于清洁生产的典型行业排放标准研究;开展清洁生产的合格评定与市场驱动机制研究
24、,进行清洁生产合格评定制度设计,并开展试点示范。研究国内外清洁生产滚动基金运行状况和机制,研究清洁生产优惠政策和清洁生产企业的税收和价格体制。 12.开展生命周期与环境管理模式研究。研究符合国际标准并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进行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示范、重大环境问题中生命周期环境管理的应用示范。 13.研究生态工业的理论、方法,在重点行业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建立生态工业园。研究产品生态设计技术和方法。建立我国产品生态设计方法学,进行典型产品的生态设计指南及其案例研究,研究和制定鼓励生态设计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四)研究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环境 科技 发展 十五 计划 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