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方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一、资料分析复习小点资料分析主要考查应试者准确理解、综合分析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和统计资料的能力。这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进展和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二是对被研究的统计规律、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加以阐述;三是对被研究现象的未来趋势及其变化特征进行预测。我们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只要抓住和理解一些关键词后很多问题就会一目了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多掌握一些关键词语,下面我向大家列出一些平时出现的、不好理解的、容易出错的关键词。1增幅与同比增幅增幅:量和比列的增加幅度,在当前的资料分析考试中,一般等同于增长;同比增副:量和比列的增加幅度,往往和某一相同的时期(比如
2、去年同一时期)想比较,在当前资料分析的考试中,一般等同于同比增长。2翻番翻番:指数量加倍,翻番的量是以2x倍变化。例:今年的产量为b,计划明年比今年翻1番,明年计划产量为多少?如果后年比今年翻3番,则后年的产量为多少?明年的产量=b21=2b后年的产量=b23=8b3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介于0-1之间的数值。基尼系数越大,表示贫富差距越大;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或者个人支出的比例,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程度。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越低,表示该国家或者该地区越富裕。4平均数平均数:数的总和与总个数之比,这主要是算术平均数,至于几何平均数则不怎么出
3、现。例:小王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30公里,然后再从乙地返回甲地,因逆风只能每小时行20公里,问从甲地到乙地在回到甲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行程问题,最常见的办法(30+20)2=25,这显然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弄清楚“平均”的概念,它应该是“总的里程”与“总的时间”的比,所以平均速度为:设甲、乙两地的距离为 ,则平均速度为: 。5总产值和增加值总产值: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企业表现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也就是全部产品价值的总和。增加值: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总产值和增加值这两个指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总产值包括了转移价值
4、的多次重复计算,因次其数值最大;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所增加的价值,其数值最小。6小结这里只为大家列举了一些平时难理解的词语,为了把握好这些关键词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做收集,主要是看大家的用心程度了,经常看,遇到不会的就记下来常理解,这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二、资料分析速算技巧分数是除法的一种形式,用来表达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它本身有一些对于我们快速解答题目非常有益处的性质。性质:当cd=ab时,cd=(a+c)/(b+d)=ab;当cdab时,cd(a+c)/(b+d)ab;当cdab时,cd(a+c)/(b+d)ab;(a、b、c、d均是正数)证明:就是要比较cd、(a+c)/(b+d)和ab的
5、大小关系。先比较(a+c)/(b+d)和ab的大小关系。(a+c)/(b+d)-ab=(a+c)b/【b(b+d)】-a(b+d)/【b(b+d)】=(ab+bc-ab-ad)/【b(b+d)】=(bc-ad)/【b(b+d)】则需要比较bc和ad的大小关系。当bc-ad=0时,即bc=ad,等式两边分别处以bd,得到cd=ab,此时,(bc-ad)/【b(b+d)】=0,(a+c)/(b+d)=ab;当bc-ad0时,即bcad,等式两边分别处以bd,得到cdab,此时,(bc-ad)/b(b+d)0,(a+c)/(b+d)ab;当bc-ad0时,即bcad,等式两边分别处以bd,得到cda
6、b,此时,(bc-ad)/b(b+d)0,(a+c)/(b+d)ab。即(a+c)/(b+d)与ab的关系,和cd与ab一致;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再比较cd和(a+c)/(b+d)的大小关系。同理,可以得到:当cd=ab时,cd=(a+c)/(b+d);当cdab时,cd(a+c)/(b+d);当cdab时,cd(a+c)/(b+d)。综合以上叙述,最终得到:当cd=ab时,cd=(a+c)/(b+d)=ab;当cdab时,cd(a+c)/(b+d)ab;当cdab时,cd(a+c)/(b+d)ab;当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假定了条件a、b、c、d均是正数,如果这个条件不成立,则结论必然
7、也会发生变化。但在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部分中出现的运算基本上是关于正数之间的运算,应用这个结论可以有效降低解题的难度。例1:节选自2008年广州上半年行测真题“据统计,2006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达493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0%;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5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1%。”问:2006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占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多少?A.38.5% B.33.5% C.30% D.20.3%解析: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50亿元,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是4930亿元,比重就是16504930。利用
8、上述性质,则16504930=(1600+50)(4800+130),16004800是13,而50130大于13,则16504930大于13,小于5013038.5%。结合选项,只有B是符合要求的。正确答案:B例2:节选自2008年江苏省行测A类真题“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542.4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208.1万亩);另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110.1万亩);灾毁耕地5.35万公顷(80.2万亩);生态退耕39.04万公顷(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3万公顷(18.5万亩);土地整理
9、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公顷(460.0万亩)”问:2005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与当年实际减少的耕地面积之比为A84.82% B56.35% C51.55% D102.35%解析: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2005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为30.67万公顷,后者与前者之比为30.6736.16=(30+0.67)(36+0.16),3036=560.833,0.670.164,且30.6736.16明显小于1,则30.6736.16大于0.833,应选A。正确答案:A例3:节选自2008年北京市行测真题表一 2001年部分省(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及在全国的位
10、次指标 省份GDP(亿元)年末总人口(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绝对值位次绝对值位次绝对值位次绝对值位次上海4951816142512883158711湖北4662959759585617235211四川44221086403636015198719福建4254113440188313633817湖南39831265967678111229912黑龙江356113381115542627228013安徽32901463288566921202018北京28461513832611578250262问:根据各省(市)年末总人口推算,在2001年人均GDP比较中,下列正
11、确的是A.湖北四川福建湖南 B.湖北福建湖南四川C.福建湖北湖南四川 D.福建湖北四川湖南解析:首先,人均GDP=GDP绝对值年末总人口,则湖北、四川、福建、湖南四省的人均GDP分别为46625975、44228640、42543440、39836596。可以确定的是,只有42543440大于1,很明显4254大于3440,其它三个数均小于1,排除了A、B选项。而在选项C、D中,湖北都排在第二位,区别仅在于四川和湖南的排位上。比较湖南和四川的人均GDP,4422-3983不足500,8640-6598大于2000,5002000=0.25,但3983大于6598的一半,则44228640小于3
12、9836596,即排在第三位的应是湖南,四川排在最后。正确答案:C一、逻辑推理部分中反对关系的应用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的实质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如命题“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命题“所有同学都不及格”即为反对关系,同理,“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张三不及格”也为反对关系。而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的实质为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如命题“有些同学及格了”和“有些同学不及格”之间即为下反对关系,两命题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同样“有些同学及格”和“张三不及格”两命题之间也为下反对关系在做逻辑推理题时可依据命题之间的反对及下关系的实质进行解题,这就需要牢记各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例如:某办
13、公室包括主人在内10人,有关这10人的说法,以下三个只有一个是真的:1、 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2、 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3、 主任会使用五笔打字以下哪项为真?()A10人都会使用五笔打字B10人都不会用五笔打字C只有一人不会用五笔打字D只有一人会用五笔打字该题答案选B解析:由题意可知1、2命题为下反对关系,即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且三命题只有一个为真,则第3个命题为假,即可推出主任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接着又可推出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即命题2为真,命题1为假,即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为假,则这10人都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故答案为B。通过例题可以发现,做这类题目的关键就是熟练掌握六种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
14、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并在较短时间内解答题目,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加练习,从而达到熟练快速解题的目的,这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取得高分的基础。二、逻辑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通过对逻辑推理题的研究发现,其实对于直言命题来说,存在着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可以在解答过程中找到捷径,大大节省做题时间,提高做题效率。首先对于矛盾关系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比如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和“有
15、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之间、“小王在家”和“小王不在家”之间以及“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和“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之间都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下面我们就以这道题为例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例1】某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价值10000美元的钻石,经调查,作案者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个,于是,让这四人作为重大嫌疑对象接受审讯,这四个人的供词分别为:甲:不是我作的案乙:丁就是罪犯丙:乙是盗窃钻石的罪犯丁:乙是有意诬陷我;现在假定四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请问罪犯是谁?A 甲 B 乙 C 丙 D 丁解法:丙与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则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可以确定的是甲
16、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可以推出甲是罪犯,丁不是罪犯。因此可很快的得出答案选A,即甲是罪犯。对于矛盾关系的总体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发现矛盾,然后避开矛盾,最后从矛盾之外寻找答案,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发现矛盾,即丙与丁是矛盾关系;然后避开矛盾,即由矛盾的性质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可知,则丙和丁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最后从矛盾外寻找答案,则由四人中只有一句真话可知丙和丁这对矛盾关系以外的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则可得到答案。许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即发现丙和丁是矛盾关系以后,就开始假设丙是真话而丁是假话,如果符合题意就得到答案,不符合则要重新假设,即假设丙是假话而丁是真话,这样虽然也能得到
17、正确答案,但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势必会浪费时间,而国家公务员考试讲究的就是做题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才有可能拿到高分。【例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为地震灾区捐款5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分别这样回答:甲:这500元不是我捐的;乙:这500元是丁捐的;丙:这500元是乙捐的;丁:这500元不是我捐的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由此可见这500元是谁捐的?A 甲 B 乙 C 丙 D 丁解析:根据以上解题思路,由题目可知乙和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甲和丙是说的都是假话,故很容易得出答案即捐款的是甲同学。这就是充分运用了直言命题间真假对当关系中的矛盾关系的特点来解题的
18、,另外直言命题之间除了矛盾关系外还存在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从属关系等,但矛盾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其他的在解题过程中也会遇到,但只要抓住其主要特点来寻找解题思路就可以了。一、逻辑推理部分中反对关系的应用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的实质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如命题“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命题“所有同学都不及格”即为反对关系,同理,“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张三不及格”也为反对关系。而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的实质为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如命题“有些同学及格了”和“有些同学不及格”之间即为下反对关系,两命题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同样“有些同学及格”和“张三不及格”两命题之间也为下反
19、对关系在做逻辑推理题时可依据命题之间的反对及下关系的实质进行解题,这就需要牢记各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例如:某办公室包括主人在内10人,有关这10人的说法,以下三个只有一个是真的:1、 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2、 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3、 主任会使用五笔打字以下哪项为真?()A10人都会使用五笔打字B10人都不会用五笔打字C只有一人不会用五笔打字D只有一人会用五笔打字该题答案选B解析:由题意可知1、2命题为下反对关系,即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且三命题只有一个为真,则第3个命题为假,即可推出主任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接着又可推出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即命题2为真,命题1为假,即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为
20、假,则这10人都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故答案为B。通过例题可以发现,做这类题目的关键就是熟练掌握六种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并在较短时间内解答题目,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加练习,从而达到熟练快速解题的目的,这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取得高分的基础。二、逻辑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通过对逻辑推理题的研究发现,其实对于直言命题来说,存在着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可以在解答过程中找到捷径,大大节省做题时间,提高做题效率。首先对于矛盾关系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
21、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比如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和“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之间、“小王在家”和“小王不在家”之间以及“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和“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之间都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下面我们就以这道题为例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例1】某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价值10000美元的钻石,经调查,作案者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个,于是,让这四人作为重大嫌疑对象接受审讯,这四个人的供词分别为:甲:不是我作的案乙:丁就是罪犯丙:乙是盗窃钻石的罪犯丁:乙是有意诬陷我;现在假定四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请问罪犯是谁?A 甲
22、 B 乙 C 丙 D 丁解法:丙与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则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可以确定的是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可以推出甲是罪犯,丁不是罪犯。因此可很快的得出答案选A,即甲是罪犯。对于矛盾关系的总体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发现矛盾,然后避开矛盾,最后从矛盾之外寻找答案,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发现矛盾,即丙与丁是矛盾关系;然后避开矛盾,即由矛盾的性质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可知,则丙和丁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最后从矛盾外寻找答案,则由四人中只有一句真话可知丙和丁这对矛盾关系以外的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则可得到答案。许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即发现丙和丁是矛盾关系以后,就
23、开始假设丙是真话而丁是假话,如果符合题意就得到答案,不符合则要重新假设,即假设丙是假话而丁是真话,这样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势必会浪费时间,而国家公务员考试讲究的就是做题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才有可能拿到高分。【例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为地震灾区捐款5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分别这样回答:甲:这500元不是我捐的;乙:这500元是丁捐的;丙:这500元是乙捐的;丁:这500元不是我捐的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由此可见这500元是谁捐的?A 甲 B 乙 C 丙 D 丁解析:根据以上解题思路,由题目可知乙和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甲和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务员 试行 冲刺 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8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