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知识点518.doc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知识点51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知识点518.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初级社会工作能力知识点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一、含义与特点1、定义P2: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又称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工作的三因素:价值观、理论知识、技能。与慈善活动、一般助人活动、管理活动的区别:考虑受助者的需要及主体性,运用有效的方法。社会性、非营利性、服务性、专业性。中国对社会工作理解P2:普通的:兼职的免费的服务。 行政的: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 专业的中国的定义P3:社会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
2、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活动。2、特点P3:职业助人活动;注重专业价值(利他主义);强调专业方法;注重实践(本质特点);双方合作;多方协同 二、目标与功能 解救危难:极度贫困、精神崩溃、吸毒、家暴等,需要危机介入。 服务对象层面 缓解困难1.目标 促进发展P5 解决社会问题:人口、养儿防老、结构性失业等 社会层面 促进社会公正(机会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包括: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
3、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对服务对象 促进正常生活:提供物质帮助、心理帮助、社会支持等服务,提升个人尊 2、 功能P8 严和改善环境的方式,增强权能、增进社会功能 促进人与环境相互适应 对社会 维持社会秩序:提供服务、满足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改变环境 解决社会问题、缓解冲突、维持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三、要素P111、服务对象:从基本对象(补救、治疗、关怀弱者);到扩大对象(发展,福利服务 公共服务)2、社会工作者:个人与群体概念3、价值观:助人观念、利他主义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4、专业助人方法:是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5、助人活动:双方互动与合作的过程四、领域P151、以人划分儿童
4、青少年服务、老人服务、妇女服务(社会性别理论)、(残疾人)康复服务(恢复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2、按工作性质划分社会救助:基本生活困境的公共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初级、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矫正服务(人罪分离服务)、军队社工3、按工作范围划分家庭服务、学校社工(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社区学校社会工作)、医疗社工(医疗、卫生、保健领域)、城乡社区发展、企业社工五、社工者的主要角色P211、七个角色基本、直接角色:服务提供者:既有提供心理辅导,也有提供物质帮助、劳务服务、政策信息等。支持者:增强服务对象的权能。倡导者:向服务对象提倡某种行为。间接角色:管理者(
5、个案管理、社会行政、效率);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2、知识基础:理论知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政策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3、能力要求: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第二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一、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1、西方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1)西方文化传统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个人主义观念、基督教伦理(爱、关怀、责任)、崇尚民主法制(保护案主的利益)(2)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 -宗教、人道主义、统治需要:社会救济法案-1601济贫法 -20世纪40年代前,贫困救助是:道德上拯救(防止过度依赖
6、国家提供的有限福利) -在现代福利国家,政府、公民、国家间形成的契约关系与团结机制2、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1)中国传统文化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 -周礼: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安福 -儒家:仁爱; -道家:无为; -佛教:慈善、博爱、众生平等宗教传统:互助仁慈、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家庭观念:非正式支持网络:同乡、朋友、邻居等(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社会:民间慈善实践、家庭依赖机制、统治者仁政、民间救济-新中国:城市的单位福利制、农村的集体经济、“五保制”-改革开放:社会服务多元化、个人权利与民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文化很多元素与西方社工价值
7、观取长补短个人权利与民主参与:以人为本,关住民生、公民权,在社会救助、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进行政策干预。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与体系1、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1)社工专业价值观P32: 终极目标:关注人类社会的总体福利,正义制度的安排。 工具性目标:通过专业行动实现的具体事务目标。 重要的专业价值: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自决、知会同意、诚信等。(2)国际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P33服务大众、社会公正、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诚信、能力培养和再学习(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P34接纳:不等于赞同,而是对所有案主包容、尊重、不歧视,并提供服务。尊重与包容:人身尊重与权利
8、尊重,尊严、不批判,理解并设法满足案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实践过程。个别化、自决与知情同意、不批判保密:当威胁到案主的生命安全时,推翻自决与保密原则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理论:专业要素之一、确定使命的根据、专业教育核心实践:工作者实践的精神动力、指导实践、个人成长力量、维系社会期望与专业服务的关键3、社工专业价值观的内容P35对服务对象的看法:有价值、有优势、合作民主的伙伴;对专业实践的看法: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专业发展;对服务机构的看法: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对公共福利的看法:公平正义、兼顾效率与发展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推动社会进步,务实的乌托邦者4、我国社工专业实践的价值观P36以人为本
9、、回应需要:通过专业服务满足案主需要;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干群关系;平等待人、注重参与:站在民众立场倾听,提升政策与服务的效果;道德与责任并举:增强权能的道德观,通过服务提升案主生存发展的能力,减少福利依赖;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1、分类:个人伦理、专业伦理、社会伦理2、内容P40:对服务对象、对同事、对机构、对自己、对专业、对社会的伦理对服务对象: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对同事: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对机构:包括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
10、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对自己: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对社会工作专业:专业的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对社会: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等方面的要求。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来看,主要强调了三方面的基本原则P40:社工者要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为优先考虑坚持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在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相冲突时,社工者要坚守专业信念和原则。坚持专业伦理的权威性,积极推动专业服务和活动的发展,促进专业的全面发展。3.我国社工伦理标准的制定原则P45: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本土与国际伦理规则结合;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不冲突本土:人情味、家庭和谐、道德建设4、伦
11、理困境与处理原则P42-伦理难题:保密问题;情、理、法冲突;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工作者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自决原则与家长制。-七大处理原则(延伸阅读):生命至上;平等和差别平等;自决与自由;最小伤害;改善生活质量;保密与隐私;真诚。四、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内容P44工作者对案主的态度与行为:尊重受助者的利益、保密、公平服务大众;处理同事间关系:重视同僚工作;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信守机构政策;工作者对专业责任:充实专业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约束不当行为;工作者对社会责任:恪守公私界限、维护社会正义、增进公共福利、共同执行守则。五、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协助政府
12、,为民排忧解难;依法行政,公正无私; 坚持普遍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倾听沟通,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同事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坚持政策与管理的理性原则,注重服务中的人情味; 平衡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异。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P471、人类需要P47层次:马斯洛(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阿尔德弗尔(生存、关系、成长);莫瑞(生理性需要、心因性需要)莫瑞把需要分为两大类: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的几种需要;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其中,心因性需要包括两小类: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如条理、构造、守
13、恒、获得等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如成就、优于他人、避免失败等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包括使人们结合起来的需要(如尊重、归属、援助等需要)及使人们分裂的需要(如排斥、侵犯、防卫、统治等需要) 类型:(起源与性质)生物性、社会性需要(交往、成就、权力等);(对象):物质性、精神需要;(迫切程度):间接、直接需要2、人类行为P51人类行为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类型:本能与习得行为;亲社会与反社会行为;正常与偏差行为(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影响因素:生物因
14、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二、社会环境P541、社会环境的特点P54:多样性、复杂性、稳定性、变化性2、社会环境的构成P55:家庭;朋辈群体;学校与工作单位;社区; 社会;文化;大众传媒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P58个体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同时影响人类行为;人类行为影响或改变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大些三人生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与主要问题P59生理性特征心理性特征社会性特征主要问题婴幼儿0-3岁大脑发育迅速行为具有目标取向,语言能力发展开始形成依恋性心理等,婴幼儿社会化与自我意识发展偏差行为:拒食、吸咬手指、心理自闭学龄前3-6岁智力迅速发展,
15、控制身体达到目的;口语表达能力日益增强,开始书面语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自我意识口吃、攻击、沉迷电视等学龄期7-12岁身体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口语、书面语、内部语言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道德、社会交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学习障碍等青少年12-18进入青春期,身体成长迅速;留意异性;智力发展到高峰;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自我意识发展与人生观开始形成问题少年,学业失败导致多重负面影响;对异性好奇、缺乏责任感导致不良性行为青年18-35成熟并呈现稳定状态、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心理机能的稳定高水平,心智活动效率的最高水平人生观、友谊与爱情、心理适应的发展角色转换与
16、冲突、工作上遭遇歧视、婚姻家庭调适问题中年35-60生理机能达到高峰后逐步衰退;进入更年期;个体固定智力继续上升,流动智力缓慢下降,解决问题更充满智慧人生经验及社会角色丰富;家庭及社会责任重如何更好地度过更年期;适应婚姻关系变化;养育子女与赡养父母的关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心理问题:神经衰落、焦虑症、疑病症老年60岁后生理功能较大退化认知衰退,常回忆过去社会角色减少;开始退出社会生活中心无用感;贫困,孤独感,疾病增加;社会排斥,老年丧偶社工要推动政府进一步完善各项老年人保障政策,维护老年人的各项合法权利与生活尊严,推动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保证老年人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四、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
17、论(延伸阅读)发展阶段主要冲突与任务形成的美德婴儿期(0-1)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重要的联系:照护者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希望幼儿期(1-3)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重要的联系:父母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意志力儿童早期(3-6)主动还是内疚重要的联系:家庭任务:不断尝试新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目的儿童中期(6-12)勤奋还是自卑重要的联系:学校和同伴任务: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能力青少年期(12-20)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重要的联系:朋辈群体,角色模式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忠贞成年早期(20-40)亲密还是孤独重要的联系: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任务:对他人
18、作出承诺,建立亲密关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爱成年中期(40-65)繁殖还是停滞重要的联系:家族、同事、社会规范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关怀成年晚期、老年期自我整合还是绝望重要的联系:所有人类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失望、沮丧,智慧社会工作的三大功能:预防性、治疗性(恢复)、发展性(增强)。个案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或恢复和增强个人、家庭的社会功能。第四章 个案工作方法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P68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P69理论假设:人的成长发展假设(生理、心理、社会互动);案主问题假设(与感受的压力有关);人际沟通假设(健康人格条件);人的价值假设(有价值、有开发潜能)治
19、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性(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反思性(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人格发展反映);间接治疗技巧(辅导第三者、改善环境)特点:从人际交往场境中了解案主(研究)、综合诊断确定问题的原因(诊断)、多层面介入帮助案主(治疗)目标:帮助服务对象发掘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健康发展。2、危机介入模式P72 1946年,林德曼与卡普蓝合作提出“危机调适”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从事预防自杀的研究,并成立了预防自杀的危机介入中心。1974年,美国将危机介人模式正式列入社会服务的重要项目,并在社会工作领域逐渐推广危机介入模式。(1)分机分类:成长危机、情境危机;美国将危机
20、介人模式正式列入社会服务的重要项目,并在社会工作领域逐渐推广危机介入模式危机的四个阶段:危机发生、应对、解决危机、恢复期 及时处理 限定目标:目标太多,选择最重要的目标(2)重要原则 输入希望:案主处于迷茫无助、失望的状态,输入希望,让案主找回行动力 提供支持 恢复自尊或自信 培养自主能力(3)特点:迅速了解案主的主要问题、做出危险性判、有效稳定案主的情绪、积极协助案主解决当前问题3、行为治疗模式P74(1)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社会学习理论(2)治疗技术:放松学习、系统脱敏、满罐疗法、厌恶疗法、模仿(3)特点:注重案主行为评估、关注案主行为修正
21、(核心特点)、侧重修正行为效果的评估4、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P77 卡尔.罗杰斯(1)理论假设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人本善、潜能、自我实现倾向、不断发展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自他关系、环境的知觉与评价。容易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心理适应不良:他人价值内化、自我概念与真实经验冲突(2)治疗策略:不是运用具体的辅导技巧,而是创造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案主接近真实需求,变成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人。发挥自我潜能人的特征:能准确领悟周围的人和事物,具有基本的安全感,是理性的人;能充分把握每一时刻,珍惜和享受生活,适应力强;能依据自己的真实愿望选择生活方式,并勇于承担行为的责任,忠于自己;面临众多的选择时能
22、体会到心理上的极大自由;积极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具有丰富的创造力。(3)特点:注重社会工作者品格和态度;强调个案辅导关系;关注个案辅导过程二、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P791、接案、转介P79了解求助愿望;促使求助对象成为案主;明确案主要求;初步评估案主问题和需要(转介)2、收集资料P81(1)收集与案主问题有关的资料:个人资料(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环境资料(家庭、同辈、社区、工作环境等);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情况。(2)对案主问题的评估3、制订计划P81案主基本情况;案主希望解决的问题;工作目标;服务的基本阶段与主要方法;开展期限;联系方式4、签订协议(书面、口头)基本内容P82服务目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级 社会工作 综合 能力 知识点 518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