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基础.doc
《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基础.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劳动力流动的理论 在理论的层次上,迁移研究己经扩展到那些既影响劳动力地域供给决策又受后者影响的变量的范畴,它强调社会实体本身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迁移行为的影响它加深了我们对经济改良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德欧迪德斯达克 (Stark, 1991) 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理论解释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一直上溯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著名的“迁移法则”( Ravenstein,,1885)。不同的分析方法会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流动行为。 人口学者和社会学者首先关注的是差别迁移,即迁移者不是均匀地分布在人群中,不同的动机对应着不同的迁移群体,如迁移在性别、年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此外,
2、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种族等因素也对迁移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地理学者则强调人口的空间分布,将迁移视为一系列结构参数的函数,如距离、迁移方向、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规模等,其典型的模型就是重力模型(model of gravity)及其扩展。 经济学家同样也为人口迁移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经济学框架中,从宏观方面来说,迁移被视为劳动力在地区间和产业间的流动;从微观方面来说,迁移被视为迁移者个人(或其家庭)对较好机会的一种回应。一般来说,迁移能够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益和参与者的个人收益。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迁出(迁入)对迁出地(迁入地)社会、经济调整的作用;(2)迁移作
3、为一种劳动力平衡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潜在的迁移者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的回应;( 4)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迁移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成本和收益;(5)迁移和其他经济现象或活动(如贸易、工业集聚、城市化等)的关系。 在本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流派和模型,为以下各章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本章的第1节回顾发展经济学中的主要迁移模型,如刘易斯、乔根森和托达罗模型;第2节介绍由斯达克创始的“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第3节介绍其他有关模型;第4节评述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特殊性;第5节为结论。2. 1发展经济学的传统模型 由于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迁移理
4、论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Lewis- Ranis-Fei)模型、乔根森(Jorgenson)模型以及托达罗(Todaro)模型。2. 1. 1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迁移能将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部门,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益。因此,人们更多地注意如何加速人口迁移的进程。在此情况下,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Lewis,1954)。 该模型将乡城人口迁移视为一种劳动力平衡机制,它能使劳动力由劳动力过剩的部门向劳动力不足的部门转移,从而在这两个部门中实现工资或收入的均等。这个模型的核
5、心是一个二元经济:一端是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近于零的劳动力的传统农业;另一端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现代城市工业。刘易斯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的扩张,而后者又依赖于农业能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我们可用图2.1来描述刘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 图2.1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 在图2. 1中:D1,D2和D3为不同的劳动力需求,分别对应于不同水平的物质资本积累K1,,K2和K3;SS为劳动力的供给;wu为城市工业部门工资的下限;wa为农业中生存水平的工资。 无限劳动力供给是刘易斯模型的一个重要假设:城市工业部门能够以一个固定水平的工资从农业中获得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刘易斯假设,在人口压力过大的发展中国家
6、,传统农业缺乏资本投资,土地资源有限。由于快速的人口增长,劳动力资源日益丰富,而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降至很低的水平。换句话说,农业中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Guillaumont,, 1985),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因此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即wa,仅能维持基本生存。农业的这个工资水平决定了工业部门工资的下限wu。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边际生产率趋近于零。在现行的城市工资水平wu下,现代工业总是能从农业中雇用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以扩大生产规模。按照刘易斯的定义,无限劳动力供给也包括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例如临时工、小商贩、家庭妇女等,但相对于农业
7、剩余劳动力来说,这部分人的数量比较少。 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见图2. 1)。在这一阶段,劳动力比较丰富,而资本则是稀缺的。在此情况下,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推动力。随着资本的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劳动力因此逐渐由农业向工业转移。当所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工业中时,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了,因此工业部门的工资不再固定,而是随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而变化。刘易斯认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目前尚处于第一阶段。 二元经济模型强调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结构性差异。该模型在总结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
8、将经济增长和劳动力流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管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与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历程不尽相同,但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易斯的理论在总体上是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的,因此该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刘易斯模型也有不尽完善之处,从而招致了一些学者的批评:(1)有些发展经济学家否认劳动力供给无限的假设。他们认为,尽管传统农业的生产率很低,但在其内部的资源分配总是合理的,因此不可能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者(Schultz,1964)。 (2)刘易斯仅关注现代工业的扩张,而不考虑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中,尽管有一部分劳动力的生产率低于平均
9、水平,但其生产率仍不可忽视。按照刘易斯的定义,这部分劳动力也属于无限供给的范畴。但是,当这部分劳动力完全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后,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假设下,农业的总产量必定会减少,而最终会影响到工业的发展。针对这个批评,刘易斯作出了让步,他承认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发展的停滞有可能影响制造业的扩张(Lewis, 1979a; 1979b)。(3)刘易斯模型隐含了一个假设:资本与劳动的比率始终不变。显然,这个假设与现实不符。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部门的扩张对劳动力的边际需求呈递减趋势。此外,刘易斯还假设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不存在失业,这一点也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
10、际情况。事实上,由于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很有限,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失业问题的困扰。而且,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乡城迁移者并不能直接进入或者根本就不可能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就业(Guillaumont, 1985)。刘易斯稍后也承认了这一点,他也主张要通过农业的发展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而这正好是我们后面要介绍的托达罗的观点。 拉尼斯和费景汉发展了刘易斯模型(Ranis和Fei, 1961)。他们在接受无限劳动力供给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力转移速度超过人口增长的情况下,经济才有可能进入刘易斯模型的第二
11、阶段。(1)刘易斯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仅在于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而农业发展本身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并不太重要。但拉尼斯和费景汉则强调农业对工业扩张的作用不仅是提供劳动力,而且还提供农业剩余,即农业产出和农民自我消费量之间的差额。如果农业剩余所提供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工业扩张的需要,劳动力的转移将会停滞。(2)刘易斯将资本积累视为城市工业扩张的惟一动力,而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比率是固定的。而在现实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是资本密集型的,对就业机会的贡献非常有限。拉尼斯和费景汉弥补了刘易斯模型的这一缺陷,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时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特点。(3
12、)虽然刘易斯在分析劳动力流动时也考虑了人口的增长,但他认为人口增长落后于资本积累,因此,人口增长并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相反,拉尼斯和费景汉明确指出,快速的人口增长会阻碍劳动力的转移。因此,他们一方面发展了刘易斯模型,另一方面也为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便是实践中最著名的例子。 在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仍然假设城市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这一点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2)对于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来说,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惟一地由农业中的收入水平确定,由于在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收入被制
13、度性地固定了。由于工业部门的工资是根据农产品价格计算的,因此城市工资也是固定的。但事实上,尽管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口,城市工资一直是上升的。(3)拉尼斯和费景汉假设无论农业生产率如何演变,农业工资总是一个常数,这一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在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生活水平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2.1. 2乔根森模型 乔根森在1961年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模型(Jorgenson, 1961) 。如同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也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以城市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和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但不同于前者的是,乔根森放弃了农业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
14、(即无限劳动力供给)的假设,以及农业工资和工业工资均为固定的假设。乔根森认为,两个部门的工资都由技术进步率和资本积累率决定,所以工资水平一直是上升的。乔根森因此认为他的模型属于新古典经济体系(Guillaumont, 1985)。 乔根森假设:农业没有资本积累,土地数量固定,因此农业产值的增长只依赖于劳动投入;工业产值是资本和劳动的函数;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在以上假设之下,乔根森建立了他的模型。他认为人口的增长依赖于粮食的供给,如果供给充足,人口增长率将会达到一个生理上的极大值。当粮食供给的增长率超过这个极大值时,就出现了农业剩余。随着农业剩余的增加,农业劳动
15、力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工业则开始发展。农业剩余越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就越大(Jorgenson, 1961;1967)。乔根森认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剩余,所有的人都将呆在农业中。需要说明的是,乔根森的农业剩余与拉尼斯费景汉的农业剩余不尽相同,前者考虑了人口增长的上限,而后者仅与剩余劳动力相关。 在拉尼纷费景汉模型中,人口增长是外生的,独立于经济因素之外。乔根森则内生化了人口因素,他假定人口增长由经济增长决定,前者不能超过后者所允许的范围,这样,始终不会出现剩余劳动力。此外,人口增长具有生理意义的上限,这个上限独立于经济发展,一旦经济增长到允许人口增长达到顶峰的水平
16、,农业剩余就会出现并增长。我们可以用图2. 2来描述乔根森模型的基本思想,在这个模型中,只是由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才导致了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持续转移。粮食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工业品的需求是无限的,一旦人均粮食产量超过了人口增长达到上限所需的水平,农业劳动力就开始转向工业部门。与其他模型相比较,乔根森模型更重视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因此也更接近现实。但如同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仍忽略了城市失业。此外,他的模型中对农业收入需求弹性的假设也招致了一些批评。图2.2 乔根森模型的基本思想2.1. 3托达罗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中,很少有理论像托达罗模型这样,在劳动力流动的分析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2
17、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城人口迁移的速度和规模大大超过了城市工业的吸纳能力,城市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有鉴于此,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批评旧的迁移理论,指出不受控制的迁移不仅不能刺激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加剧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不平衡,恶化城市失业问题,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出现了一些支持控制乡城人口流动的经济理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托达罗模型。托达罗模型(Todaro, 1969; Harris和Todaro, 1970)为发展中国家乡城劳动力流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解释。该模型认为,迁移决策取决于潜在的迁移者对预期收入的估计,这种估计同时依赖于当前城市工资水平和在城市现代部门就业的概率
18、,后者假设由城市失业率所决定。托达罗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或者说预期收入的差距)构成了迁移动机的主要方面。这个差距越大,迁移倾向就越强。按照托达罗模型,潜在的迁移者在比较城乡劳动力市场中机会差异的基础上,决定迁往城市或留在农村,使个人的预期效用达到最大。该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关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假设之上的(Bardhan和Udry, 1999) 。(1)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2)在城市中,劳动力需求来自现代部门,然而由于工会的活动以及政府关于工资立法的某些政策,城市劳动力的报酬被人为地固定在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水平之上。换言之,城市工资水平高于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决定的工资水平。(3)仅有
19、城市居民(含进入城市的迁移者)才能进入现代正规部门就业,当劳动力数量超过就业岗位数量时,后者将被随机分配。(4)在城市中存在一个自由进入的非正规部门,该部门使得那些不能进入正规部门的劳动力能维持生存。这实际上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在城市中的再现。托达罗的基本模型及其以后的发展都假设城市劳动力分布在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现代部门和一个规模庞大的传统部门之中。托达罗认为,大部分乡城迁移者首先进入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直到他们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 按照托达罗模型,乡城迁移的决策是劳动力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一种回应,其基本思想可用图2. 3来描述(Ghatak等,1996)。 在图2. 3中,曲线Dr, Du
20、和 Db分别表示农业、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在C点,城市收入和农村收入达到平衡,水平为w*,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在此处达到最优(我们在此忽略迁移的成本)。然而,如果城市正规部门的工资被制度性地固定在水平wu上,就会产生一个收入差距AB,此时农业工资被压低到wr,农业中将产生一部分剩余劳动力L* L。城市非正规部门Db的出现将缓解农村劳动力市场上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使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重新分配,导致一个新的平衡点C。 图2.3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思想 下面进一步介绍托达罗模型的数学表述。对农村潜在的迁移者来说,其对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算现值可用下式表示: V0= (2.1)式中:贴现
21、率wu和wr分别为城市正规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平均工资:r为贴现率;p为城市中的就业概率;C为迁移成本。 迁移只有在V0 0时才会发生,这就是说: (2.2)迁移的平衡条件为: (2.3) 如果我们记M为乡城迁移率,Nr为农村总人口,并假设城市中的就业概率p等于城市就业岗位的数量Lu与在迁移发生后的城市劳动年龄人口总数Lu+ MNr之比,则 (2.4) 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Lu由不依赖于迁移的外部因素决定,并假设农村人口基数足够大,以致迁移率M对农村人口规模的影响可以忽略,则我们有Lu=U ,Nr=r,且 (2.5)将(2.5)式代入(2. 3)式,我们可得到平衡点的迁移率: (2.6)如果我们考虑
22、到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存在,城市预期收入就等于pwu+(1-p)wb,其中,wb为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平均收入。在此情况下,平衡点的迁移率为: (2.7)显然,Mb*M*,即非正规部门扩大了城市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由(2.6)式或(2.7)式,可以得到如下我们熟悉的结果: (2.8) 与刘易斯的假设不同,托达罗认为农村中不存在剩余劳动力,相反,他将其模型建立在城市失业的前提下。所以,他的模型不强调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侧重于研究如何放慢乡城迁移的步伐,以缓解城市的失业压力。托达罗模型的主要政策含义如下。城市工资的边际增长或农村工资的边际下降都会刺激乡城迁移,因此,所有人为地扩大城乡之间实
23、际收入差距的政策都应该被取消。托达罗认为,为了降低城市失业率,可采取取消城市最低工资的立法,限制工会的力量等措施。但是由于工资的刚性,这些措施很难奏效,因此,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似乎是更可行的办法。城市就业岗位越多,乡城迁移倾向就越强。按照托达罗模型,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概率随着就业岗位数量的增长而上升。然而,如果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不变,城市就业概率越高,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距就越大,从而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倾向就越强。托达罗认为,每个新增的城市就业岗位会吸引23个乡城迁移者。这个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矛盾现象:尽管农业边际生产率始终大于零,尽管城市中的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由乡村向城市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力 流动 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