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 农业专业知识与实务 串讲班 讲义 全.doc
《经济师考试 农业专业知识与实务 串讲班 讲义 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师考试 农业专业知识与实务 串讲班 讲义 全.doc(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年经济师考试 农业专业知识与实务 串讲班 讲义 全 前言课前介绍2011年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在内容上主要有十章,分别是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体制、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农产品供求与价格、项目投资与融资、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相对于2010年教材而言,今年教材在内容上有一些修订和变化,主要是在第三章第二、三节,第四章第一、二、三、四、六节,第七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三节。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教材里面没有考试大纲,每章后也没有附练习题集,却另附了一套模拟试卷。根据历年
2、考试情况来看,命题依据主要是考试大纲和教材,考题在教材各章节的分值分布比较均匀,相对而言,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和第八章考察得比较多,但并无固定规律,比如2010年对第一章却重点考察了,这在以前年度考试中是没有的。考试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知和应用能力。考虑到今年没有考试大纲,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既要有面面俱到地复习,也要有有所侧重地复习,更要多做模拟题和往年真题,可以做往年教材里每章的习题,也可以购买由人事考试教育网和中华会计网校编写的梦想成真系列辅导书之农业经济专业应试指南等辅导书。冲刺冲刺班主要依据的是教材,逐章讲解重要知识点,偶尔穿插例题,主要是案例分析题。复习过程中,侧重对
3、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要力图理解。要记忆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每年考题中都会有少部分题目是往年考题的变形或重复,考生要多做往年真题。要重视今年新增加的知识点的学习。尤其是,考生要关注今年农业经济领域的重要中央文件和热点话题,比如中央一号文件,比如农村水利、生猪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考生要做拓展性阅读,以防案例分析题。第一章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考情分析:本章主要讲述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从历年考题来看,本章主要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主要考察现代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等内容。本章重点及难点是现代农业的
4、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及类型;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职能及基本程序;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第一节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为标志,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等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就是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是传统工农和新型工农相结合的农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为目标,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装备、现代的管理方法、现代的经营理念为支撑,在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综合作用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
5、心,以产业化为纽带,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例题:1.根据我国对现代农业内涵的界定,属于农业产前领域的是()。(2010年真题)A.种子B.农产品加工C.水利D.农产品储藏答疑编号2855010101正确答案C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世界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三类道路选择:第一类,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发展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如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第二类,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等,发展土地节约型技
6、术(如精耕细作和作物品种改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第三类,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如法国和德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总结国内外现代农业经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农业技术的先导性:现代科学技术第二,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第三,农业功能的多元性:食品供给、农业环保、农业观光、文化传承第四,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第五,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经济效益、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第六,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三、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特征是商品化(面
7、向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商品化);方向是持续化(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产业化(产供销和贸工农的一体化产业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第三,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市场化。第四,流通与消费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期货交易。第五,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第六,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协作、专业分工、商品化经营。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与主要类型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确农业、数字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种源农业和能源农业。生态农
8、业是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农业中的一种新农业,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精确农业是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以及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数字农业是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现代高新技术,对农作物发育生长、病虫害发生、水肥状况变化以及相应的环境
9、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获取信息,建立动态空间多维系统,模拟农业生产过程中种种现象。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观光农业是指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种源农业,是以种养殖业的良种建设工程为核心,通过良种产业化和生产规模化的新兴农业。能源农业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将其转化为可供直接利用的能源。例题.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属于()。
10、A.都市农业B.精确农业C.生态农业D.有机农业答疑编号285501010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有机农业的概念。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第二节科技进步与农业科技推广 一、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与特点按技术进化程度的不同分为: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技术进化是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例如新品种的育成和使用、施肥方法的改进、灌溉技术改进等;技术革命是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革,其结果往往是原有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杂交水稻技术、转基因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第一,综合性:涉及多方面领域。第二,渐进性:研究周
11、期长,渐进式的技术进步。第三,区域适应性:农业科技应用因区域自然条件而不同。第四,应用的不确定性:农业科技应用存在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技术革命是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革,农业发展史上有两次技术革命,其中,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以()为主体。A.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B.现代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C.农业化学技术和信息技术D.现代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答疑编号285501010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农业技术革命的内涵。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以细胞核胚胎工程育种、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为主要内容。二、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与职能农业技术推广是指使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
12、的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转移和扩散,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这个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联系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基本职能:第一,催化职能。包括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前者是简单地把新技术信息简单地从研究者手中传导到潜在的使用者那里;后者不仅包括信息传达,还包括帮助推广对象掌握怎么样使用新技术。第二,反馈职能。反馈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信息,利于更好的研究。三、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五个阶段:第一,选定推广项目:推广项目主要包括以下来源:科研成果、引进技术、农民生产经验、推广部门技术改造。第二,推广试验:小区试验、不同地区推广试验。从科研到生产的
13、关键环节。第三,示范:选择示范田和示范户,直接向农民传授操作方法。第四,推广:通过示范证明该项技术在当地的推广价值后,进行大面积推广。第五,反馈和改进研究:将试验、示范及推广的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体(推广组织和技术潜在使用者)、内容(农业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客体(农业科技成果)。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公共部门支持、全国统一化组织、专业化推广人员、推广体系与研究体系的密切联系。五、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情况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目前已形成了以政府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省级到绝大部分乡镇都设有国家农业
14、技术推广机构。政府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专业类型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和水利技术推广体系等五大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采用的主要是传递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项目推广模式。项目推广是以推广项目的形式来推广技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作用,部分农业技术成果开始进入了市场,出现了技术承包型、技术转让型、技术咨询型等多种技术推广模式。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稳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建设由国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协会等办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三
15、节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萌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其中,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真正龙头,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
16、体。二、农业产业化的特征与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比较,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农业专业化: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经营一体化:“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第三,服务社会化: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由社会化组织来提供。第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农户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平均利润。例题:1.在黑龙江形成的奶牛产业带、在吉林形成的玉米产业带等是农业()的体现。(2010年真题)A.企业专业化B.作业过程专业化C.地区专业化D.产品专业化答疑编号2855010104正确答案C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主要有:第一种
17、,合同制模式(企业+农户):市场型合同、生产管理型合同、资源提供型合同。第二种,公司制模式:农工商综合体,亦即拥有相对独立生产基地的公司企业。第三种,合作社模式:分散农户自己组织的组织,代表农民进行市场交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包括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其中,利益分配机制是核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运转约束机制是前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多元主体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联合经营。利益分配机制的实现是通过具体的利益分配方式,包括:实行按股分红、红利均等;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反租倒包。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有龙头企业与
18、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利益机制、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运转约束体制有市场约束体制、合同(契约)约束机制、股份合作约束机制、专业承包约束机制。例题:1.乐天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是在FR市提供土地厂房及相关优惠政策的前提下投资成立的。公司在FR市建有拥有8000头奶牛的供奶基地,并通过与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鲜奶购销体系,这一体系解决了农户“卖难”和公司“断奶”问题。该公司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9928万元,基地农户每月平均增收1300多元。在该公司带动下,FR市已建立百头以上规模奶牛养殖场26个,拥有5头以上奶牛的养殖户达1870
19、个。(2010年真题)(1)农业专业化包括()。A.农业企业专业化B.农艺过程专业化C.农业技术专业化D.农业地区专业化答疑编号2855010105正确答案ABD(2)乐天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联合属于()模式。A.公司制B.合作制C.股份制D.合同制答疑编号2855010106正确答案D(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包括()。A.约定共营机制B.利益分配机制C.合同约束机制D.风险分担机制答疑编号2855010107正确答案BC(4)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分配方式主要包括()。A.按股分红B.按劳分配C.保护价格D.利润返还答疑编号2855010108正确答案ACD(5)本案例中的农业
20、产业化经营模式属于()模式。A.合作组织+农户B.批发市场+农户C.公司农户D.产销一体化公司答疑编号2855010109正确答案C五、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第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增强。第二,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东中西分工协作,出口型、大宗农产品型和特色型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第三,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产销一体化公司”等模式。第四,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是产业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 第四节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可持续农业观念的提出。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1988年,粮农组织在荷兰丹波召开国际农业与问题大会,向全球发出了“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是“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农业从构想到具体实践。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1996年,粮农组织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要点,突出了“新的绿色革命”技术,指出包括新品种、化肥
22、、灌溉和农药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中的意义和作用。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源于1981年“中国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作了经典定义。这个定义有四个要点:第一,“不造成环境退化”,即人类与自然建立一种非对抗关系。第二,“技术上适当”,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主导。第三,“经济上可行”,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财力和农户财力不支。第四,“能够被社会接受”,生态环境变化和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应当控制在社会承受范围之内。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很丰富,虽
23、然迄今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有三点是获得共识的:第一,都强调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第二,均认为可持续农业要兼顾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效益。第三,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要素。“软件”是指可持续农业的外部环境,即人们的观念、政策体制等,“硬件”是指技术上的创新。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生态可持续性(基础):自然过程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社会可持续性(目的):发展机会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经济可持续性(主导):产量的持续性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发展提出了三个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师考试 农业专业知识与实务 串讲班 讲义 经济师 考试 农业 专业知识 实务 串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1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