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讲义.doc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讲义.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讲义第一章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世界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三类道路: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如美和加拿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
2、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土地、劳动力较适中的,如法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技术的先导性:现代科学技术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农业功能的多元性:食品供给、农业环保、农业观光、文化传承第四,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第五,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经济效益、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第六,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4、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特征是商品化(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商品化);方向是持续化(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产业化(产供销和
3、贸工农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5、主要内容:一,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二,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三,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市场化。四,流通与消费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期货交易。五,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六,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协作、专业分工、商品化经营。6、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摸索和起步阶段(1949-78)。1957年,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同义语,被首次提出。基础和展开阶段(1978-2000年)。攻坚与实质阶段(2001-今)。7、主要类型包括生态、有机、精确、数字、都市、观光、种
4、源和能源农业。8、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设施陈旧老化。第四,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五,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9、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10、按技术进化程度的不同分为: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11、农业科技进步特点:综合性:涉及多方面领域。渐进性:研究周期长,渐进式的技术进步。区域适应性:农业科技应用因区域自然条件而不同。第四,应用的不确定性:农业科
5、技应用存在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12、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品种改良、作物栽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农业基础设施、农用能源;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第四,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管理技能。13、农业科技进步的内部动力:产量目标、质量目标、利润目标、产品竞争力目标;外部动力: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城镇化发展、农业外贸、农业现代化14、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农业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因素。作用: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15、农业技术推广是指使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转移和扩散,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这个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联系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16、基本职能:催化。包括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反馈。反馈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信息,利于更好的研究。17、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 第一,选定推广项目:推广项目主要包括以下来源:科研成果、引进技术、农民生产经验、推广部门技术改造。第二,推广试验:小区试验、不同地区推广试验。从科研到生产的关键环
7、节。第三,示范:选择示范田和示范户,直接向农民传授操作方法。第四,推广:通过示范证明该项技术在当地的推广价值后,进行大面积推广。第五,反馈和改进研究:将试验、示范及推广的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18、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体(推广组织和技术潜在使用者)、内容(农业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客体(农业科技成果)。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公共部门支持、全国统一化组织、专业化推广人员、推广体系与研究体系的密切联系。19、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采用的主要是传递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项目推广模式。项目推广是以推广项目的形式来推广技术。新阶段我国农业
8、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稳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建设由国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协会等办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20、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萌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1、农业产业化的特征:第一,农业专业化: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经营一体化:“市场-龙
9、头-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第三,服务社会化: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由社会化组织来提供。第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农户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平均利润。22、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农民增收。第二,有利于适应大市场需求。第三,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第四,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合同制模式(企业+农户):市场型、生产管理型、资源提供型合同。公司制模式:农工商综合体。合作社模式:分散农户自己组织的组织,代表农民进行市场交易。运行机制包括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其中,利益分配机制是核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解决的根本问
10、题;运转约束机制是前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多元主体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联合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运转约束体制有市场约束体制、合同(契约)约束机制、股份合作约束机制、专业承包约束机制。24、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第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增强。第二,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第三,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产销一体化公司”等模式。第四,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是产业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 25、可持续农业观念的提出。1972年
11、,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1988年,粮农组织在荷兰丹波召开国际农业与问题大会,向全球发出了“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是“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26、可持续农业从构想到具体实践。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1996年,粮农组织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要点,突出“新的绿色革命”技术,指出包括新品种、化肥、灌溉和农药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中的意义和作用。我国可
12、持续农业的发展源于1981年“中国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27、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作了经典定义。第一,“不造成环境退化”。第二,“技术上适当”。第三,“经济上可行”。第四,“能够被社会接受”。定义有三点是获得共识的:第一,都强调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第二,均认为可持续农业要兼顾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效益。第三,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要素。“软件”是指可持续农业的外部环境,即人们的观念、政策体制等,“硬件”是指技术上的创新。28、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生态可持续性(基础):自然过程及
13、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社会可持续性(目的):发展机会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经济可持续性(主导):产量的持续性29、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农业资源锐减、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30、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提出了三个基本目标:第一,粮食持续增产安全。第二,农村综合发展脱贫致富。第三,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良性循环。31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美国的“低外部投入的可持续农业”模式、“高效率可持续农业”模式;德国的“综合农业”发展模式;日本的“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14、法国的“环境保护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1.关于现代农业的表述错误的是(D)。D.以政府调控为导向 2.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土地生产率 3.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4. 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结合于一体的产业是:都市农业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类型:观光农业6.属于农业科技领域内技术进化的技术: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和使用 7.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时也应因地制宜,这使农业科技进步具有(D)特性。D.区域适应性8.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源于:农业产业结
15、构的变革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科学有(D)。D.农业文化科学10.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农业发展的作用:A.提高土地生产率 B.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效率C.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D.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11.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ABD)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活动。A.示范 B.培训D.指导 12.把新技术简单地从研究者手中传导到潜在使用者手中,属于农技推广中的:传达式推广 13.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经过(A)环节证明某项技术在当地的推广价值后,便可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A.示范 14.农业
16、技术推广体系的推广主体是:实施技术推广的组织机构15.新时期我国建设由(ABC)组成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A.国家 B.农业企业 C.农民专业协会16.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作了经典定义,主要含义是:A不造成环境退化 B.技术上适当C.经济上可行D.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17.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B.社会可持续性18.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有A.粮食安全B.消除贫困C.生态保护19.低外部投入的可持续农业模式,是(.美国)的经验。20.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表述有错误的是: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21.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企业来完成,这属于:农艺
17、过程专业化22.常见的“龙头企业+农户”的形式,属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合同制第二章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体制 1、农业企业:在一定地点,集合劳力、土地、设备、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事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动植物产品(包括食物与天然纤维)和相关服务,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条件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农业企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基础单位和国民经济的细胞。农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称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2、农业企业的生产要素:(1)土地,(2)劳动力(3)资本。(4)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中,技术是生产要素的首位。(5)制度,是指农业企业所选择的体制、机
18、制和行为规范。(6)生态资源存量。作用:对农业企业来说,生态资源存量非减性和稳定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资源存量3、农业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1)经营目的是获得利润。(2)独立核算、自负盈亏。(3)具有法人资格,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4)拥有经营自主权,行使企业应有的职能。农业企业具有本部门企业的特征:(1)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分散性特点。(2)主要从事第一产业。(3)具有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4)生产活动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4、农业企业分类按资产所有制形式分为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集体所有制农业企业、私营、联营及中
19、外合资经营企业等类型。按产出形态划分,有产品生产型农业企业、劳务型和服务型农业企业。按生产经营范围和内容:以生产农产品为主要业务的各种专业化和综合性;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相结合的农工联合;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结合在一起的农工商联合;为农业服务的服务性企业。按生产要素的结合形态划分,有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按地域空间划分,有地区型农业企业和跨地区型农业企业。按经营形式划分,有承包经营农业企业、租赁经营农业企业和股份制经营农业企业。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划分,有独资、合伙制、合作和公司制,此外还有股份合作制企业。5、农业企业组织形式,分为独资、合伙、合作、公司制、股份合作制
20、企业。6、农业企业管理体制是指企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它包括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的划分、组织机构、责、权、利关系,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建立与完善农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企业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7、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统一经营层次的主要职能:(1)管理协调;(2)生产服务;(3)资产积累。8、农业合作社双层经营体制的特征:(1)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土地归集体所有,但承包给农户使用,农民没有处置权,不能买卖、出租。一些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等仍归集体左右,由集体统一筹
21、建和管理。一些中小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归农户所有和农户使用。(2)在经营方面,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3)分配方面,把家庭经营纳入合作经济体系,既坚持了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9、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主要途径:(1)健全农业合作社组织,这是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保证。(2)完善土地承包形式,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实行“双田制”;搞好土地的定等估价;实行土地调整、转包和转让;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制度(3)加强制度建设。(4)发展集体经济。(5)强化服务功能10、农垦系统的国有农场管理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致隶属于
22、三种类型的垦区:(1)中央直属垦区;(2)中央直供垦区;(3)地方垦区。国有大中型农场内部一般实行农场分场(专业公司)生产队(厂)三级管理或四级管理。农场是领导和经营中心,统一领导全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一般不直接干预下属场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场内部各管理层次大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场内部各种形式的小农场原则上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11、国有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可概括为:以农场统一经营为主导,以农场内部各式小农场分散经营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双层经营的体制中,联系统与分的纽带是经济承包合同。双层经营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农业职工素质偏低,不
23、适应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需要;(2)基层分散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慢,不适应统一经营规范化的需要;(3)分配关系没有理顺;(4)农场整体效益和经济实力提高较慢。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措施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正确处理统分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农场、职工三者利益关系;健全服务体系。12、国有农场公司制试点的内容主要有:(1)确定国有农场投资主体,完善法人制度。(2)确定国有农场的公司组织形式,对试点农场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组。(3)建立与完善内部组织机构。(4)建立新的财会制度和人事劳动制度(5)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6)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13、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企业为主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级 经济师 考试 农业知识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