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复习资料.doc
《国土资源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资源复习资料.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土资源概述(1)资源的概念:资源为资财的来源并特指天然的财源,(辞海)。一般认为,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其中包括:1)自然资源:完全是自然物,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而被利用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能量,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大,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2)经济资源: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经人类劳动后的产物,可分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原材料、机器、能源、交通等。3)社会资源:以非物质形式作用于人类生活过程中的资源,如经营管理、资本、市场、人才、法律、道德、政策等。4)
2、知识资源:是从社会资源中分化出来,如科学、技术、文化、信息等。(2)国土的概念: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也就是全国人民赖以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包括领土、领海、领空和对近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具有开发其资源权利的区域。“国土”一词最早源于德国,经日本引入我国。(1)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土地(2)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资源或全部资源的总和(3)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自然环境(4)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生态环境(5)一个国家范围内的以土地为中心的资源与环境的物质体系(6)一个国家的疆域或疆土、领土广义: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全部领土、领海和领空 狭义: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土地一个主权国家管辖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海
3、、领空、大陆架和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及其物质资源的总称。 领土:国家主权管辖的陆地部分。 领海:国家主权管辖的海域部分。 领空:国家主权管辖的陆地和领海范围内的全部上空。 大陆架:从海岸低潮线起,海底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洋方向。 倾斜延伸,到坡度显著加大的转折处为止。专属经济区: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于沿海某一国家管理的经济海域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比较全面而确切的涵义: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以及存在于这一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组成的物质系统。这是一个人地交织的复合系统,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既有社会生态方面的功能,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功能。它是人
4、类生活、劳动的场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财富的基本源泉。(3)国土资源的概念:指存在于国土领域内所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此乃广义的概念。狭义的国土资源主要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 广义:自然、经济、社会 狭义:自然【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农业用土(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水面)、非农业用地(城镇、村庄、交通、工矿、水利)、未利用地。水资源:地下水(主要指浅层地下水)、地表水(河川径流、湖沼、冰川及高山积雪)。气候资源:光能、热量、降水、空气。生物资源:森林(生态林、用材料、经济林、薪炭林等)、牧草、水生生物农作物、家禽家畜、野生物植物、微生物。岩矿资源: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
5、。能源资源: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水能、生物能)、新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沙能。海洋资源。自然风景资源:奇特的地貌、水体、地层,珍稀植物与动物。中国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把资源划分为十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经济资源】农业资源:农、林、牧、副、渔业,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固定资产、产值、利润。工业资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练工业、石油工业、金属矿采造业、非金属采造业、采盐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自来水生产与供应业、化学纤维工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6、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工业、仪器仪表制造工业、缝纫工业、皮革工业、造纸工业、文教用品工业、印制业、森林工业、家具制造业、饮料工业、烟草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工业装备、工业固定资产、产值、利润。交通资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交通固定资产、产值、利润。通讯资源:电话、邮件、数据、传真、网络等通讯设施,交通固定资产与产值、利润。建筑业资源:资金、装备,建筑业固定资产与产值、利润。商业资源:商业机构与网点、工业与农产品购销量、外贸进出口量、商业基础设施、商业固定资产与产值、利润。旅游资源:旅游接待机构、旅馆、饭店、旅游商品、旅游交通设施、旅游文化设施、旅游娱乐设施、旅
7、游业固定资产与产值、利润。财政金融资源:财政收入及构成、银行资金及构成、银行存款及构成、银行贷款及构成、资金使用效益。信息资源:科技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管理信息、产业信息。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住宅、供电、供热、给排水、电报电话等。【社会资源】人口资源:总人口、民族、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劳力资源:社会总劳力、在业劳力、各业劳力、社会部门劳力。智力资源:过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会计人员、经济人员、统计人员。教育设施:各类学校数量、各类学校建筑面积与学生容量。文化设施:各类文化机构、文化娱乐与服务设施、电视广播设施。科技设施:科技单位、中试单
8、位、推广单位、科研装备、科研实验基地。卫生设施:卫生防疫保健机构、医院病床、农村医疗点、饮水设施。体育设施:体育及培训机构、体育场地与培训设施。(4)国土资源学科发展 国土资源学,它主要是侧重于国土领域内的自然资源的研究,而把社会经济领域作为国土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前提和经济基础。 从历史发展来看,基本可分为四个阶段1.国土疆域与国土资源的概念等同阶段 基本上将国土疆域与国土资源等同,除个别地区由于某一资源如水资源相对短缺而引发抢夺性战争以外,一般均与疆域领土保卫等同。2.资本主义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国际上一方面是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资源和市场的抢夺性战争,另一方面是以殖民国家为主体
9、的资源性的抢夺性战争,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战3.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由于联合国的产生和国界相对稳定,一方面各国都先后开始展开对本国国土资源的调查、规划、整治,形成战后的国际相对的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另方面由于工业发展,人口和污染也快速发展,因而产生了一系列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系列问题。4.20世纪80年代现代: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land)主持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讲稿中,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定义性的解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取得了较多共识。其后1992年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聚会于巴西里约热
10、内卢,其中有102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包括我国政府首脑在内,讨论并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文件,中国政府履行国际会议承诺,于1994年3月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目前我国政府已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绿色GDP”和“以人为本”等一系列新的概念。 第二节国土资源的特点与类型一、国土资源的特点: 1.整体性与组成性 所谓国土资源即国土领域范围内的所有自然资源及其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各种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因而其研究必须采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它又由其相对独立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所组成,因此又必须进行有关个体
11、的深入研究。2.稀缺性和取代性 虽然地球上所蕴藏的资源是丰富的,但就人类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而言又是有限的,与人口的增加和人为的利用而无限的加以利用时,就会显示其某些资源,在某些地区形成稀缺而成为其生产或人类生活的瓶颈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又会要求另一资源加以取代,如能源领域即如此。3.地域性和流动性 由于自然资源形成的地质、地理和人类活动的原因,形成了地球表面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而形成地域性。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进步,某些资源又可以通过人类的各种交通工具而加以运移。4.文化性和历史性 主要是指人文性资源,它是一个地域的人类文化群体长期孕育而成,因而非一朝一夕之功。5.主权性与国际
12、性 国土资源均具有国家和民族的主权性特征,不能转移。但各国均处于一定的领域空间,其间既有相关领界之分,也有国家交往合作,因而某些资源的开发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国际合作和互通有无。 二、国土资源的地域分异特点(一)国土资源的地域分异背景 自然资源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有其形成与演化、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受制于生成它的环境条件地壳结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我国地域辽阔,地壳结构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因此,国土资源的地域分布及组合规律与我国特有的地壳结构和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二)国土资源地域分异特点: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地壳结构复杂,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地域分异作用,以及人类活动
13、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使其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1.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各类土地资源都有分布,但是,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地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北及西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 2.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 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3%,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有607.15万公顷(0.91亿亩),有水源保证和灌
14、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的比例:中国7.2% 美国7.1% 加拿大7.5% 俄罗斯12.8% 其他65.4%三、国土资源的类型 尚无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可从各种角度、根据多种目的来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特征(即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以及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利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五大类,各类再进一步细分。有些学者根据用途,将自然资源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交通、医疗、旅游、科技等)资源。2.根据自我再生的性质,自然资源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
15、资源两大类。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的,矿产资源属于不可更新的。恒定性的资源如地表水、潮汐、风能、波浪、地热、太阳能,也列为可更新资源,而地下水(尤其是深层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性、资本性、储存性资源) 临界性资源 (流动性、收入性、可更新性、恒定性资源 ) 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 储存性资源:地壳中央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即一般所称的矿产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
16、的。 临界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包括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在过去400年中,全球已知灭绝的哺乳动物有58种,鸟类有115种,另有311个物种归为严重危及者 。3.按对资源的控制方式分类:专有资源: 具有明确的所有者,能对资源使用加以控制、限制或调节的资源。如属于具体农民、农场、公司的土地 共享资源: 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有法律上的所有者,而不能行使所有者权力的,任何集团或个人都可以自由享用的资源。最典型的例子是公海和空气。4、 按资源是否可流动分类:流动资源:海洋、野生生物;石油、水 非流动资源自然资源一般划分:物质资
17、源与能量资源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流量资源与存量资源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如表2-1) 形成条件划分(如表2-2) 四、国外国土资源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正式将国土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加强了水土保持。30年代美国开始对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整治,把防洪、发电、航运和治穷致富等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规划,统一协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世界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经济恢复和国家的繁荣。 日本政府于1945年11月颁布了紧急开垦措施要领,1950年又公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60年代实行了国民经济倍增计划。
18、战后法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先驱者对空间发展的“协调”、“平衡”、“分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国土整治做了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1955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地区活动纲要后,又制定了地区活动行政区划,鼓励中央经济向地方扩散,这标志着法国国土工作的正式起步。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战后也实施了一些国土开发整治行动。 现今。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为核心的全球性问题愈发突出。不管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还是粮食安全、资源短缺,都可以归结为资源利用问题。资源的过量耗费和资源开发不合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认识不足,对资源开发利用缺乏计划性、有序性所致。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
19、发展大会的召开,在高层强化了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全球性及紧迫性,也使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和贯彻实施。第三节原则、目标、内容与方式一、国土资源管理的原则 原则基本依据:1.管理职能划分原则 2.分类指导原则3.资源化管理与资产化管理并重原则 4.整体协调原则二、国土资源管理的目标 多目标:三效的发挥可持续 1.宏观调控 2.合理开发利用 3.保护三、国土资源管理的内容:1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2制定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等规划3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管理四、国土资源管理的一般内容与程序五、国土资源管理的方式1.法制管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海洋管理法律法规、测绘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20、制度、地方法律法规土地资源保护立法:1950年6月土地改革法1982年宪法提出“合理利用土地”、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水土保持条例1986年土地管理法 1988年12月与1998年8月,两次修订草原森林资源保护立法:1985年草原法 1993年草原防火条例2002年,草原法进行了修改 1963年森林保护条例 1979年森林法(试行)1984年森林法,1998年修改 此外还有义务植树、城市绿化等办法与条例野生动植物与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1950年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1979年
21、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渔政管理工作暂行条例 1986年渔业法 1987年渔业法实施细则 1993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还有许多有关的条例等。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1988年水法,河道管理条例 1991年防汛条例1993年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1982年水土保持条例 1991年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保护:1950年矿业暂行条例 1965年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1986年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改 1988年水法(地下水开发利用等)其它:1985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5年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 以及文物保护
22、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其他法律2.行政管理:国土规划、土地规划、矿产规划、地籍管理、 耕地保护政策等。审批、产权管理、调查与评价、行政处罚、交易市场管理;自然资源档案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3.经济管理:价格管制、税收、财政;燃油税养路费 一是收税:发达国家二是收费: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大多数国家既收税,又收费资源税:狭:矿产资源税 广义:还包括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林特产品税、水产品税等资源费:1)开发使用费 2)补偿费 3)保护管理费 4)惩罚性收费4.技术管理: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新技术与应用与研究;信息系统3S技术与新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车载GPS,
23、监控中心)、手持式GPS定位仪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组成GPS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 GPS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接收机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特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途:陆地应用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工程测量、市政、规划控制、资源勘探等 海洋应用船舶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油井平台定位、海洋水文地质测量等 航空航天应用飞机导航、导弹制导、低轨卫星定轨、航空遥感姿态控制、航空救援等 GPS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1.GPS即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利用人
24、造地球卫星进行点位测量导航和定位的技术。GPS系统包括3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 2. GPS定位基本原理是利用测距交会确定点位。在三维空间中,如果接收机能够得到4颗GPS以上卫星的信号,就可以进行定位;当接收到信号的卫星数目多于4个时,可以优选4颗卫星计算位置。GPS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最广泛的用途之一是利用手持式GPS接收机现场获得所需观察点的经纬度坐标数据,进而进行点位测量导航和定位。更多的应用体现在GPS与GIS以及RS的3S集成应用中。 遥感应用范围: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海洋资源调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土资源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1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