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初级人力资源》讲义:第十章至十五章.doc
《经济师考试《初级人力资源》讲义:第十章至十五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师考试《初级人力资源》讲义:第十章至十五章.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人力资源讲义:第十章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1. 劳动力市场是一种要素市场。劳动市场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者配置于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劳动力市场交易的延续性;劳动力市场交易条件的复杂性;劳动力的出售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不利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所有权并没有转移,转移的只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劳动力市场的分散性和难以辨认性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的匹配很难。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的匹配之所以很难,是因为劳动力交易对象的特性难以衡量。2. 劳动力市场分别可以被划分
2、为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则是指在大型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的雇佣关系调整所形成的一种有序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这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组织通常只从外部雇用填补较低级别岗位的劳动者,组织内的中高层职位一般都是通过内部晋升来实现的。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是基于一种双层劳动力市场理论。优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条件好,工资福利水平高,工作环境良好,职业保障性强。贫穷、歧视、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技能缺乏等是造成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出现相对隔离的主要原因。3. 劳动
3、力需求,从宏观角度来说,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总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水平上,企业所需要的某种既定质量的劳动力的数量。对商品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需求,另外一种是间接需求或派生需求。派生需求:由于对某种能够给人带来满足的最终产品的需求而导致的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就是一种间接需求或派生需求。派生需求的性质导致了劳动力的需求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4. 劳动力需求曲线是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率为负,表明:工资率上升,则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反之,工资率下降,则劳动力需求增加。规模效应又被称为产出效应,它是指工资率变动首先
4、通过直接作用于生产规模或产出规模,从而进一步影响劳动力需求量的作用过程及其结果。替代效应:指工资率变动首先通过直接作用于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投入比例,继而进一步影响劳动力需求量时的作用过程及其结果。工资率是影响劳动力需求量的主导因素。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主要有三种情况: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变动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向都是相同的,即工资率上升的规模效应导致劳动力需求量下降,其替代效应也导致劳动力需求量下降;而工资率下降的规模效应导致劳动力需求量上升,其替代效应也 导致劳动力需求量上升。产品需求的变化通常只会对劳动力需求量产生规模效应或产出效应,
5、而不会产生替代效应。资本价格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最终影响将取决于哪种效应的力量更大。如资本价格上升的规模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最终的劳动力需求将下降,反之则上升;如果资本价格下降的规模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最终的劳动力需求将上升,反之则下降。5.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同时也有其质量内涵。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没有两个人是绝对相同的。市场或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情况有:垂直形状、向上倾斜、向下形状。反映比较常见的行业市场劳动力供给状况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是向上倾斜。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工资率上升所带来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劳动力供给曲线就
6、呈现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形状,曲线具有正的斜率;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劳动力供给曲线呈现出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形状,曲线具有负的斜率。工资率上升从而收入增加则很可能会促使人们为追求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减少劳动力供给。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6. 影响一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因素:(1)人口的规模与人口构成;(2)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力供给意愿强弱:市场工资率个人财富总量个人偏好;(3)工作周的长度与节假日的长度。7. 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在某一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需求正好等于劳动力供给这样一种状况。此时的工资率即为均衡工资
7、率或市场出清工资率,在这一工资率下通过市场实现的就业量即为均衡就业量。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向右移动意味着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扩大了。 均衡工资率和就业量均随需求曲线右移而上升。反之,当供给曲线不变而需求曲线左移时,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同时下降。8. 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产业政策选择和就业结构调整等。第十一章 工资与就业查看汇总 2013年经济师初级人力资源讲义及章节同步测试汇总 1.货币工资又称名义工资,是指雇主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实际工资则是指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量。它可用来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 货币工资水平总
8、是高于实际工资水平。 2.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1)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所需的生活费用;(2)同工同酬的原则;(3)企业的工资支付能力。 3.一般认为,较高工资能够吸引较好的员工,这是因为高工资扩大了企业的求职者人才库,从而使得企业在挑选员工时能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较高的工资还使得企业能够选择更有经验,以及独立工作能力和工作动机都更强的员工,这是因为它可以从大量备选的求职者中“汲取精华”。通常情况下,在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工作的员工,其工资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增长的速度也要快得多。4.工资差别,就是指各类人员的工资再水平上的差异。由于工资水平是可以用不同的时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范围内进
9、行分类和考察的,因此,工资差别也是一个适用范围很广的概念。不同产业部门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熟练劳动力所占比重技术经济特点发展阶段工会化程度地理位置不同职业之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不同职业在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差别;不同职业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程度有差别;不同职业具备从业能力的难易程度有差别;不同职业所具有的社会安全程度即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不同;不同职业要求从业者所承担的责任程度是有差别的。三种工资差别的形成:补偿性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收入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非自然性垄断所造成的收入差别;自然性垄断所造成的工资差别。不同群体间的工资性报酬的差别:年龄和受教
10、育程度;职业;工时和工作经验。5. 劳动力市场歧视又可以分为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两种类型。三种可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来源:个人歧视(雇主、客户、员工);统计性歧视;非竞争性歧视。6. 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参加某种能够获得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有三层基本含义:(1)劳动者必须要既有劳动能力,还要有劳动意愿;(2)劳动者所参加的劳动必须是某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而不能是家庭劳动;(3)劳动必须能够获得报酬或收入,而不能是公益性或义务性的劳动。将一个社会的总人口归纳为三部分人: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7. 失业的类型:(1)摩擦性失业;(2)技术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5)周期性
11、失业。(1)因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形成的失业,即为摩擦性失业。 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不完善性;由寻找工作、达成就业协议的时滞引起的(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时间)。(2)技术性失业是由于工业的技术变化所引起的,即在生产中采用了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后所造成的失业。(3)结构性失业,在专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失业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要求不相吻合,或现有的职位空缺同失业者在地理位置上失调从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决定结构性失业严重程度的因素:对劳动力需求转变的快慢;劳动力供给能否适应需求的变化;技术替代的灵活性大小;人们重新学
12、会另一种技术或职业的速度快慢;地理状况的差异。(4)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的定期性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原因:(1)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航运业等;(2)一些行业会随季节的不同而遇到购买的高峰和低谷,如服装业、制鞋业、汽车业等,从而影响作为谋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5)经济活动的膨胀和收缩被称为经济周期,而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失业即为周期性失业。所谓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产生周期性失业的基本原因是总量需求不足。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人力资源讲义: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劳动
13、法律关系1. 狭义的劳动法是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劳动领域的法律。2. 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1)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基于用工事实和劳动合同发生的社会关系;(2)劳动关系只能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3)劳动关系是具有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属性的社会关系;(4)劳动关系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实现这种关系的隶属性。3.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1)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2)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3)劳动主体的待遇不同;(4)适用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由劳
14、动法调整,劳务关系由民法调整。4.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2)劳动条件的基准化;(3)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4)劳动执法的合法化。5.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劳动法属于社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目的和作用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我国,劳动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依法处理劳动争议时,应遵循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效力的法律适用原则。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工会、企业三方面组成。6.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
15、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行为、财务。7.(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包括: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参加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参加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的权利,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等。(2)劳动者应当履行的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3)用人单位的权利:劳动用工权:一是招工权,二是用人权;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工资奖金分
16、配权。8.公平就业:妇女就业平等权;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平等权;残疾人就业平等权;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就业平等权;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平等权。9.劳动法确立的主要制度: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企业规章制度;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10.劳动法的形式,按照其规范的效力层次与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七类:(1)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3)国务院制定的劳动行政法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4)地方性
17、劳动法规;(5)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劳动规章:集体合同规定、最低工资规定、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6)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7)其他规范性文件。11.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是一个由成员国组成的国际性政府间组织。1983年6月,我国正式恢复在国际劳工组织中的活动。截止2006年10月,我国政府已批准国际劳工公约25个。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人力资源讲义: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就业与职业培训1.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方针是: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助择业、市场
18、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指我国政府坚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政府促进就业是指政府促进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制定积极的就业方针政策,健全和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2.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的自主用人权,是指用人单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有权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自主决定招用劳动者的时间、条件、数量和用工形式
19、及工资报酬待遇等。用人单位应依据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依据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使用工自主权。3.对特殊就业群体的平等就业措施:妇女;少数民族劳动者;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退役军人。(1) 妇女:各单位在录用女职工时,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中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禁止录用未满16周岁的女性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2) 少数民族劳动者: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在招收人员的时候,要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和牧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3) 残疾人: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国
20、家帮助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 对于吸纳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交纳一定数额的残疾人劳动就业基金,对超过规定比例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4.就业服务主要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提供,而失业管理通过失业预警和失业登记来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通过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职业指导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和各种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结合择业者的个性特点,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职业或专业,以及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合格的
21、劳动者,从而达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指导过程。5.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诚实信用、公平、公开的原则。职业中介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劳动行政部门接到设立职业中介机构的申请后,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理完毕。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有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职业中介机构的业务内容:为劳动者介绍用人单位或为用人单位推荐劳动者;开展职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搜集和发布职业供求信息;组织职业招聘洽谈会。职业中介机构为特定对象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可以按照规定
22、给予补贴。职业中介机构的禁止行为:提供虚假就业信息;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伪造、涂改、转让职业中介许可证;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职业中介违法行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从事经营性职业中介活动,向劳动者收取费用的;未经许可和登记;职业中介机构提供虚假就业信息;职业中介机构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6.就业援助对象包括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根据失业
23、预报,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可采取相应的目标措施,避免较大规模失业的出现。而政府部门可根据失业预警提示,采取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措施,预防较大规模失业的状况。用人单位与职工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当于15日内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登记手续。失业登记范围: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可以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失业后可以在常住地登记。劳动者进行失业登记时,须持本人身份证和证明原身份的有关证明;有单位就业经历的,还须持与原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或者解聘的证明。7.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级人力资源 经济师 考试 初级 人力资源 讲义 第十 十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