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 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 重点浓缩背诵.doc
《中级经济师 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 重点浓缩背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 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 重点浓缩背诵.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级房地产知识重点浓缩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 2、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2、。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3、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3、。 4、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假设条件:(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在此范围内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而不涉及其他因素。(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3)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为已知,且需求量不变。(4)劳动力供给亦为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且在工资率固定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6)仅就同一产品讨论其生产与销售问题。 5、一般使用遍布性原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布性原料,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限地性原料的失重程度愈大,原料指数也愈大;遍布性原料的参用程度愈大,原
4、料指数则愈小。 6、生产或技术集聚,又称纯集聚。它对工业效益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由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其二是同一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使各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社会集聚,又称“偶然集聚”,是由于企业外部因素引起的。也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大城市的吸引,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二是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额外利益。7、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是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在实际中,需求门槛多用能维持一家商服企业的最低收入所需的最低人口数来表示。这里的最低人口
5、数,就称为门槛人口。 8、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假设条件:(1)研究的区域是一块均质的平原,其上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完全一致。(2)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等级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和距离成正比。(3)厂商和消费者都是经济人。(4)平原上货物可以完全自由地向各方向流动,不受任何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限制。 9、城市地域空间利用结构理论: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和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模式。 10、同心圆理论(伯吉斯)从城市中心向外缘依次顺序为:第一环带是中心商业区(CBD),包括大商店、办公楼、剧院、旅馆,是城市社交、文化活动的中心。第二环带为过渡地带(Zo
6、ne of Transition),是围绕市中心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这里绝大部分是由老式住宅和出租房屋组成,轻工业、批发商业、货仓占据该环带内一半空间,其特征是房屋破旧,居民贫穷,处于贫民窟或近乎贫民窟的境况。第三环带是工人住宅区(zone 0f Workingmens Homes),这里租金低,便于乘车往返于市中心,接近工作地,工厂的工人大多在此居住。第四环带是高收入阶层住宅区(zone of Better Residences),散布有高级公寓和花园别墅,居住密度低,生活环境好。第五环带为通勤人士住宅区(Commuters Zone),约距中心商业区3060分钟乘车距离范围内。
7、11、界定CBD的两项重要指标:(1)中心商务高度指标(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地面积 (2)中心商务强度指标(CBH)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 。 把CBHI1,CBII50的区域界定为CBD。 12、房地产需求含义:房地产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某种房地产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有效需求必须具备的条件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只有需要没有支付能力不构成有效需求。 13、决定房地产需求量的因素:房地产价格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相关物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14、房地产需求曲线 需求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可
8、以用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 15、房地产供给含义: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和拥有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某种房地产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数量。形成供给的两个条件:房地产开发商和拥有者愿意供给;二是房地产开发商和拥有者有能力供给。供给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和各种可能的价格区间内,生产者所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供给实际上是供给函数。供给量在某一特定的价格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总量。 16、影响房地产供给量的因素:房地产价格水平;房地产开发建设成本;房地产的开发技术水平;房地产开发商对未来的预期 17、房地产供给曲线需求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动,可
9、以用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示。18、房地产均衡价格: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相等的状态为供求平衡状态,供求平衡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即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处的价格。供求平衡是短暂的,市场往往处于由不平衡平衡打破平衡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之中。 19、房地产供求与价格关系的特殊性:全国房地产总的供求状况;本地区房地产总的供求状况;全国同类房地产的供求状况本地区同类房地产的供求状况; 20、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使用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索取的超额利润,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狭义地租:是指使用土地所获得的超额报酬或收益广义地租:是指包含超额的利润、工资、利息及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超额报酬
10、或收益。 21、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变现,或者说是资本化的地租。地价是土地供给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所有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在我国体现为一定使用年限的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向土地使用者出让土地使用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22、地租的产生和发展:最初出现的地租是奴隶制地租,以劳役地租为基本形式。封建制度时期,地租反映的是地主剥削农民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时期,地租以货币为主要形式,超额利润、平均利润由产业资本家占有。社会主义社会,土地公有制,但仍存在地租。反映的是在国家、集体和个人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地租还是国家用于调节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经济杠杆。 23级差地租:
11、不同土地或同一土地上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或开发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和等量劳动投在等面积不同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土地上所产生的不同级差生产力带来的级差超额利润的转化形态。级差地租: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所转化的地租形态。 24、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25、垄断地租: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成的地租 26、:低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或者说是资本化的地租,是预买一定年数的地租。27、城市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是国家或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
12、心。 28、城市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1)“绝对集中”阶段。是指在工业化初期,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2)“相对集中”阶段。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仅继续向城市集中,也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市区人口增长速度高于郊区的人口增长,仍是向心集聚的过程。(3)“相对分散”阶段。是指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的初期,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在市区人口继续膨胀的过程中,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市区,出现郊区化的前兆(4)“绝对分散”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期,
13、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开始由市区向郊区迁移,导致郊区人口上升,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发展进入郊区化时期。根据城市发展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成熟期,城市发展处于“绝对分散”阶段;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发展呈“绝对集中”态势。 29、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通常表现为:(1)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2)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3)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城市范围向外
14、围扩展;(4)区域内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形成城市体系 30、城市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慢;(2)加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市化运动加快;(3)后期阶段或叫饱和阶段:城市化水平很高,城市化过程减速。 31、城市化引起的变化:引起城市体系的属性和动态特征的变化。引起城市形态的转变。引起城市生态的转变。引起城市性态的改变。32、逆城市化:大都市区的人口向较小的都市区乃至乡村地区流动的分散化过程。其结果是都市区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人口的净增率为负值。逆城市化之后的城市复兴被称为再城市化。 33、中国的郊区化现象主要表现:人口郊区化;工业郊区化;外来人口郊
15、区聚集第二章 房地产征收征用1、房地产征用的限制条件:(1)前提条件是发生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因此,征用仅适用于出现紧急情况时,平时不得采用。(2)征用应符合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3)征用后应当将征用财产返还被征用人,并且给与补偿,但通常不及于可得利益的损失。 2、征用的特征:征用必须是因紧急需要;国家必需依法行使使用权;不转移所有权;既适用于不动产也适用于不动产 3、征收与征用的异同:前提条件不同;适用对象不同;所有权转移不同;补偿有所不同 4、公共利益的特点:公共利益是客观的;公共利益是共享的;公共利益是不确定的;公共利益不同于国家利益或政府利益。 5、集体土地征收的程序:申请审查批准公
16、告补偿 6、城市房屋拆迁的管理体制的申请:(1)建设项目批准文件(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批准文件(4)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5)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 7、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主要内容:a.被拆除房屋的坐落地点、面积和用途b.补偿方式c.补偿金额d.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e拆迁过渡方式及期限f.违约责任 8、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特征:a.协议当事人是特定主体;b.协议签订有严格的时间限制;c.协议签订有相对的强制性。 9、征地补偿的步骤: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切丁征地补偿标准;拟定并公布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征求意见;征地补偿;征地补偿费用的使用 10、征
17、收更低的补偿标准:(1)土地补偿费的标准(2)安置补助费标准(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4)青苗补偿费标准(5)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11、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货币安置、保障安置、农业生产安置、重新择业安置、入股分红安置、异地移民安置 12、房屋拆迁补偿的方式:货币补偿、房屋产权调换 13、特殊情况的房屋拆迁补偿:出租房屋的拆迁补偿;产权不明确房屋的拆迁补偿;设有抵押权房屋的拆迁补偿;拆迁公益事业房屋及其附属物的补偿;临时建筑、违章建筑的拆迁补偿。 14、货币补偿的补偿费用和标准:房地产补偿费、搬迁补偿费、过度补偿费、停产停业补偿费、安置补偿费 15、拆迁补偿费用确定的程序:被拆迁房屋的调查
18、登记、被拆迁房屋的评价、拆迁补偿协议的签订 第三章建设用地使用制度1、建设用的概念和分类:(1)按建设用地所有权,分为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2)按建设用地服务的产业分类,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3)按建设用的来源,分为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4)按建设用地使用期限,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临时性建设用地。(5)按建设项目生产规模或总投资的大小,分为大型项目建设用地、分为中型项目建设用地和分为小型项目建设用地。(6)按建设用地用途,分为工业建设用地、民用建设用地和军事建设用地。 2、建设用地的取得方式:、征收集体土地、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国有土地
19、租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或授权经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移3、建设用地管理的概念:国家为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调整建设用地关系,合理组织建设用地利用而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对象:以利用的土地中出农用地以外的一切非农业生产用地,激光仪的建设用地。4、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1)节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耕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2)强调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作用的原则。(3)实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原则。(4)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5、建设用地管理的主要内容:(1)建设用地宏观调控管理。(
20、2)农用地专用管理。(3)土地征收管理。(4)建设项目用地申请、审查、报批、供地工作。(5)建设用地的分配、协调 6、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的程序:申请审批拨地发证7、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特征:(1)是一种垄断行为(2)有一定的使用年限(3)出让是有偿的(4)建设用地使用权可分别设立(5)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享有的权利范围是有限制的 8、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方式的一般规定:(1)出让文件的编制(2)出让公告的发布(3)出让公告的内容4)出让底价的确定(5)资格审查 9、协议出让与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区别:适用范围不同、出让金形成方式不同、最低价确定的原则不同 10、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方式:
21、 出售、交换、赠与 1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程序:申请审批签订转让合同公正登记12、可以出租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领有国有土地使用证。具有土地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合法产权证明。依法同土地管理部门不签了出让合同,补交了出让金。13、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的限制条件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必须签订租赁合同。未按照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出租。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出租人必须办理租赁登记。14、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的程序:申请审批签订合同办理登记15、出租人的权利:(1)有按期收取建设用地使用权租金的权利。(2)有监督承租人按照
22、租赁合同的规定合理使用土地的权利。(3)有依法收回出租的土地的权利。 出租人的义务:(1)交付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及保障义务。(2)修缮义务。(3)妨害除去义务。(4)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必须继续履行出让合同。 16、承租人的权利:(1)有按照租赁合同的规定,合法使用出租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权利。(2)有要求保障正常、有效使用租赁标的物的权利。 承租人的义务:(1)保管义务。(2)支付租金义务。(3)租赁标的物返还的义务。 17、可以设定抵押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有偿出让、转让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抵押。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在补签了出让合同
23、、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后,可以抵押。18、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程序:签订抵押合同公证抵押登记注销登记 19、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应当交验以下文件:抵押当事人的身份证明和法人资格证明;抵押登记申请书;抵押合同;国有土地使用证;可以证明抵押人有权设定抵押权的文件与证明材料;可以证明抵押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价值的材料;登记机关认为必要的其他文件。 等级的主要内容:被担保的金额、抵押权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债权 20、建设用地抵押权的灭失:因债务清偿而灭失、因债务清偿以外的原因而灭失、抛弃、协议灭失、土地灭失、混同 21、闲置土地的认定:(1)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级经济师 房地产专业知识与实务 重点浓缩背诵 中级 经济师 房地产 专业知识 实务 重点 浓缩 背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