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低NOx燃烧器降低NOx排放的研究.doc
《毕业设计(论文)低NOx燃烧器降低NOx排放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低NOx燃烧器降低NOx排放的研究.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 言 我国作为世界能源利用大国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工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化石燃料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主要地位,从1980年以来煤炭在能源消耗总量中一直在75%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分别约占20%和5%,因此煤炭是我国主要利用的能源。而煤炭消耗过大引起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问题亦日趋严峻,再加上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还不能达到世界顶级水平,这就决定了我国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较高,氮氧化物则占亚洲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49%,这意味着我国对于酸性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研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环
2、保意识的增加,政府和人们重视程度的提高,对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投入也不断提高,研究亦不断深化。近十多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己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煤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火力电厂每吨煤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数量见表1-1,可见火力发电是NOx的主要发生源,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尽管大容量机组在总装机容量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发电煤耗也不断下降以及单位发电量NOx的排放也在逐年减少,但是由于发电量的迅速发展,2000年燃煤发电厂NOx排放为290万吨,预计2010年加上汽车等燃油产生的NOx,我国的NOx总排放量可能超过1001万吨。所以,研究NOx的生成机理、探索控制NOx排放量的途径和方法,
3、用以降低火力发电厂的NOx排放,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1表1-1 每吨煤炭燃烧各种污染物排放量kgt污染物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灰渣烟尘数量0.350.0919.081672s1000AC1000A(1-C)注:s为含硫率,A为含灰率,C为除尘率表1-2 2000年和2010年火电厂NOx污染治理目标2000年2010年从1997年起,新建300MW以上火电厂必修采用低氮燃烧方式,降低NOx排放量,三级燃烧技术争取进入商业应用。仍以调整燃烧方式,采用低氮燃烧方式为主,降低NOx或同时脱NO和脱SO2装置。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可分为两大类,即燃烧中控制技术和燃烧
4、后控制技术。其中燃烧中控制技术是根据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而开发的,主要有低氧燃烧法,分级燃烧法,烟气再循环法,低NOx燃烧器法等;燃烧后控制技术可分为干法,湿法和干一湿结合法三大类,其中干法又可分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吸附法,电子束法;干一湿结合法是催化氧化和相应的湿法组合而成的一种脱氮方法。在多种脱氮技中,SCR、SNCR技术能大幅度地把NOx排放量降低到200mg/Nm3以下,因而受到发达国家的青睐,被大规模的工业应用。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对燃烧后的烟气进行处理,因而均需要额外的设备及场地。且SCR技术由于需要价格昂贵的催化剂,因而运行费用高;而SNCR技术的有效反应温度范围狭窄。各种低NOx燃烧
5、技术与尾部烟气脱硝相比,具有应用广泛、简单、经济等特点,而且对于即使因为排放标准的原因而采用烟气脱硝的机组来说,低NOx燃烧技术的实施也可以提高烟气脱硝的效率和降低其成本。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国情,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更适合发展投资少且比较有效的低NOx燃烧技术。通过锅炉运行调整、精确地测量与控制风煤量,实现优化燃烧可较大幅度地降低NOx排放而不引起运行费用的增加。综合考虑NOx值和成本两个方面,使用低NOx燃烧器是既经济又有效方法。第一章 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和控制途径1.1氮氧化物的危害氮氧化物(NOx)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大气环境的剧毒污染物,2主要是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过程中生成的
6、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 通常把这两种氮的氧化物称为NOx ,其中NO约占90%以上。NOx已成为与CO ,SO2并列齐名的主要污染物。NO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和能力强,破坏人畜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容易造成缺氧; 且NO氧化成NO2, 其毒性更强,对人的眼睛和呼吸器官有强刺激作用;此外NO还有致癌作用,对细胞分裂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有不良影响。NO2红棕色,溶于水,具有氧化性,人呼吸时,可达肺部,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此外NO2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与碳氢化合物作用,形成臭氧(O3)为主的光化学氧化物, 称为光化学烟雾,构成对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引起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乃至死亡。,SO
7、2对人体的危害立竿见影,当时就有反应,而NOx的危害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积累, 其危害隐蔽而持久。引发一系列明显的NOx综合症,诸如胸闷、头晕、乏力、呼吸系统不畅及老年痴呆症等, 以致在人发病后竟不知病源来自何方。NOx又被称为“隐形杀手”。国家环保局从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 制定了“九五”、“十五” NOx环境整治的总目标,并积极考虑逐步开征NOx排放税。国家环保局最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23296)对于300MW及以上机组要求NOx排放量不超过650mgm3, 这一规定已于1997年1月1日实施。1.2氮氧化物生成机理煤燃烧产生的NOx即
8、氮氧化物, NO占有90%以上, NO2占5% - 10%,NOx生成机理一般分为如下三种。31.2.1热力型NOx生成机理分子式: N2 + O2 2NO (1-1)NO + 1/2O2 NO2 (1-2)热力NOx的生成量和燃烧温度关系很大, 在温度足够高时, 热力NOx的生成量可占到NOx总量的30% , 随着反应温度T的升高, 其反应速率按指数规律增加。当T1300时, T每增加100, 反应速率增大67倍。T1300时, T每增加100, 反应速率增大67倍。1.2.2快速型NOx生成机理快速型NOx是在碳氢化合物燃料在燃料过浓时燃烧, 燃料挥发物中碳氢化合物高温分解生成的CH自由基
9、和空气中氮气反应生成HCN和N,再进一步与氧气作用以极快的速度生成,其形成时间只需要60ms。快速NOx在燃烧过程中的生成量很小。影响快速NOx生成的主要因素有空气过量条件和燃烧温度。1.2.3燃料型NOx生成机理由燃料中氮化合物在燃烧中氧化而成。由于燃料中氮的热分解温度低于煤粉燃烧温度, 在600800时就会生成燃料型NOx, 它在煤粉燃烧NOx产物中6080%。在生成燃料型NOx过程中, 首先是含有氮的有机化合物热裂解产生N,CN, HCN和等中间产物基团, 然后再氧化成NOx。由于煤的燃烧过程由挥发份燃烧和焦炭燃烧两个阶段组成, 故燃料型NOx的形成也由气相氮的氧化(挥发分) 和焦炭中剩
10、余氮的氧化(焦炭)两部分组成, 其中挥发份NOx占燃料型NOx大部分。影响燃料型NOx生成的因素有燃料的含氮量、燃料的挥发分含量、燃烧过程温度、着火阶段氧浓度等。燃料的挥发分增加NOx转换量就越大;火焰温度越高NOx转换量就越大; 挥发分NOx转化率随氧浓度的平方增加。1.3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途径1.3.1 热力型NOx的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热力型NOx的生成是一种缓慢的反应过程,是由燃烧空气中的N2与反应物如O和OH以及分子O2反应而成的。温度是影响NOx生成的最重要和最显著的因素。空气中N2在高温下氧化,是通过一组不分支的链锁反应进行的。所以,降低热力NOx的生成主要采用如下具体
11、措施: 降低燃烧温度,避免局部高温; 降低氧气浓度; 缩短在高温区内的停留时间; 在偏离a=1的条件下进行燃烧。1.3.2 燃料型NOx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于燃料型NOx,燃料中的N通常以原子状态与各种碳氢化合物相结合,形成环状化合物或链状化合物。如氮苯CSH6N,芳香胺C6H6NH2等。与空气中的氮相比,其结合链能量较小,在燃烧时很容易分解出来,经氧化反应生成大量的燃料型NOx。影响燃料型NOx的因素主要有: 燃料与氧的化学当量比燃料与氧量的化学当量比在燃烧过程中影响燃料氮向NOx的转化率,早期研究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加,进入燃料过浓区域后,燃料氮向NO的转化率降低,而相应地向HCN和NH3
12、的转化率却增加了,其中存在一个最佳当量比使NO转化率达到最小值。超过此最佳当量比后,若继续增加当量比,燃料氮向NO的转化率却开始增加,这主要是由于HCN和NH3与多余的空气混合后又部分转化为NO的缘故而造成的。Rees等人研究了一阶化学当量比对烟煤烟气中NO排放的影响,试验是在一环形的燃煤量13.5Kg/h的小燃烧器上进行的,中心是一次风,外环是同轴的二次风入口。试验结果发现:最小的NO排放出现在当虽比为0.6-0.7之间,这时的总含氮成分(NO.NH3和HCN)的排放量相对当量比为1.15时的大致降低50。Asay等人在相似的燃烧器上通过变化二次风总量针对不同的当量比计算了燃烧时NO的生成总
13、量,当量比分别为:0.57,0.87和1.17,得到NO排放最少的是在当量比最小的条件下,含氮成分总量最少是在当量比为0.87的条件下。可见当量比是影响NOx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燃烧区温度燃料型NOx对温度的依赖性虽然不如热力型NOx那么明显,但在当量比较低时,温度的影响不容忽视。试验发现,NOx的浓度随火焰温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促进了燃料型氮向挥发分氮的转化,而挥发分氮在高温下产生的NOx又得到了还原。因此,调整燃烧区域的温度也是控制NOx排放的有效措施。 煤与空气混合程度的影响煤在燃烧过程中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情况直接决定了燃烧的过程和NOx排放,控制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有效地
14、利用NOx的还原区域,是低NOx燃烧的原理之一。旋流燃烧器就是基于这一原理来设计的,空气在其出口的旋流运动将调整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情况。由于旋流的存在,旋转射流使得在轴向和径向上都建立了压力梯度,这两个压力梯度反过来又影响流场。在强旋转下,旋转射流的内部建立了一个回流区。这样,旋转射流不但从射流外侧卷吸周围介质,而且还从内回流区中卷吸介质。在燃烧过程中,从内、外回流区卷吸的烟气对着火的稳定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的二次风旋流强度对于旋流燃烧器的正常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适当增加旋流数,可得到混合良好的空气和燃料.有利于形成循环流以确保形成NOx的还原区,增加停留时间,进而降低NOx排
15、放。但旋流数不能很大,过大的强旋流将会破坏还原区而导致NOx增加。根据其影响因素,控制燃料NOx生成的途径主要是: 含N量低的燃料: 过浓燃料: 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目前,燃料型NOx的控制技术主要体现在控制空气和燃料比、燃料种类、主燃烧区域的气氛和燃料的粒径等。主要的控制技术如下: 主燃烧区域气氛的方法:通过调节助燃空气来控制上燃烧区域气氛。如低过量空气燃烧、分级燃烧、低NOx燃烧设备: 空气的加入方式的方法:通过改变助燃空气的吹入方式来控制空气和燃料的混合。如分级燃烧、低NOx燃烧设备; 燃料氮的转化的方法:通过调整燃烧区域形成瞬间高温区,在煤热解过程控制氮向含氮中间产物转化。如撞击燃烧;
16、还原方法:引入二次燃料或分段喷入燃料促进NOx还原。如燃料再燃方式、烟气再循环。第二章 低NOx燃烧技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对SO2的重视较多,而对NOx的脱除还不普遍,尤其是对电厂及其它大型工业锅炉NOx的脱除还未提到日程上来。随着我国对SO2治理工作地不断深入,NOx可能取代SO2成为我国大气酸性降雨的主要污染源。例如,1970年至1986年之间,西欧发达国家和美国的SO2排放量分别下降了40%和25%,而在同一时间,上述地区的NOx排放量几乎与S02排放量持平,其中火电厂的排放量约占35%至40%的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NOx的污染己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纷纷制定出严格的排放
17、标准,各种脱氮(脱硝)装置应运而生。我国也在近期制定了NOx但脱氮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实践经验不足,需广大科研人员加强研究开发,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脱氮技术。氮氧化物主要包括NO和NO2,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可分为两大类,即燃烧中控制技术和燃烧后控制技术。其中燃烧中控制技术是根据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而开发的,主要有空气分级燃烧,燃料分级燃烧,烟气再循环 ,低过剩空气燃烧等;燃烧后控制技术可分为干法,湿法和干一湿结合法三大类,其中干法又可分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吸附法,电子束法;干一湿结合法是催化氧化和相应的湿法组合而成的一种脱氮方法。下面分别简要介绍燃烧中控制氮氧化物脱除的技术。根据第一章中的NO
18、x生成机理可知,煤燃烧过程中影响NOx生成的主要因素有: 煤种特性,如煤的含氮量、挥发分含量、燃料中固定碳挥发分之比以及挥发分中含H量含N量之比等; 燃烧区域的温度峰值; 反应区中氧、氮、一氧化氮和烃根等的含量; 可燃物在反应区中的停留时间。由此,对应的低NOx燃烧技术的主要途径如下: 减少燃料周围的氧浓度。包括:减少炉内过剩空气系数,以减少炉内空气总量;减少一次风量和减少挥发分燃烬前燃料与二次风的掺混,以减少着火区段的氧浓度。 氧浓度较少的条件下,维持足够的停留时间,使燃料中的N不易生成NOx,且使生成的NOx经过均相或多相反应而被还原分解。 过剩空气的条件下,降低温度峰值,以减少热力型NO
19、x的生成,如采用降低热风温度和烟气再循环等。 入还原剂,使还原剂生成CO、NH3和HCN,它们可将NOx还原分解。 具体方法有:分级燃烧、燃料再燃、浓淡偏差燃烧、低过剩空气燃烧和烟气再循环等。下面对各种低NOx燃烧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2.1空气分级燃烧空气分级燃烧法是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发展起来的,4它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低NOx燃烧技术之一。空气分级燃烧的基本原理为:将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分成两级送入,使第一级燃烧区内过量空气系数在0.8左右,燃料先在缺氧的富燃料条件下燃烧,使得燃烧速度和温度降低,因而抑制了热力型NOx的生成。同时,燃烧生成的CO与NO进行还原反应,以及燃料N分解成中间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NOx 燃烧 降低 排放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70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