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专业专科论文38827.doc
《采矿专业专科论文3882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专业专科论文38827.doc(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引 言11 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1采区概况11.1.1地理位置与交通11.1.2地形地貌及水系11.2井田地质特征21.2.1地层21.2.2构造51.2.3水文地质特征51.3煤层及煤质71.3.1煤层71.3.2 煤质81.4井田勘探程度92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122.1井田境界122.2 井田储量122.2.1矿井工业储量122.2.2矿井设计储量132.2.3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42.3 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143井田开拓173.1概述173.1.1矿区的开拓方式概述及评价173.1.2影响矿井开拓的主要因素173.2井田开拓173.2.1对井田开拓中若干问题分析17
2、3.2.2方案的提出183.3 井筒特征213.3.1井筒断面尺寸213.3.2 井壁的支护材料及井壁厚度233.3.3井筒深度233.4井底车场243.4.1确定井底车场的形式243.4.2线路总平面布置设计及平面243.4.3副井马头门线路263.5井底车场通过能力计算273.6确定井底车场主要巷道断面及硐室位置273.6.1主要巷道断面273.6.2井底车场硐室283.7开采顺序及采区、采煤工作面的配置293.7.1开采顺序293.7.2保证年产量的同采带区和工作面数303.7.3采区工作面配置303.7.4矿井产量的验算313.8井巷工程量和建井工期314准备方式334.1采煤方法的选
3、择334.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334.2.1采区走向长度的确定334.2.2区段斜长及区段数目344.2.3煤柱尺寸344.2.4采区上下山布置344.2.5采区车场形式选择344.2.6采区硐室354.2.7采区生产系统354.3回采工艺设计354.3.1概述354.3.2综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设计365矿井运输、提升、排水及采区供电395.1矿井运输395.1.1井下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395.1.2采区运输设备的选型395.2矿井提升435.2.1矿井提升的依据和资料435.2.2设备型号及数量435.2.3主井提升设备选型计算445.2.4副立井提升容器确定455.3提升钢丝绳计算
4、选择465.3.1提升钢丝绳的计算465.3.2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的选择495.4矿井排水505.4.1概述505.3.2水设备选型计算505.4.4管道特性曲线及工况526 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566.1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566.1.1选择原则566.1.2选择矿井主扇的工作方法576.1.3选择矿井通风方式576.2 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576.2.1风量计算576.3 全矿通风阻力计算606.3.1计算原则606.3.2计算方法606.3.3计算矿井总风阻及总等积孔636.4 扇风机选型636.4.1选择主扇636.5瓦斯抽放系统646.5.1抽放的必要性646.5.2瓦斯抽放管路及抽放方法
5、657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667.1瓦斯、煤尘爆炸的应急措施667.2顶板事故的应急措施667.3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667.3.1开采解放层667.3.2预抽煤层瓦斯677.4外因火灾的应急措施677.5 发生突水、溃浆事故后的处理687.6矿山污染防治697.6.1概述697.6.2矿井水处理697.6.3固体废弃物处置697.6.4 噪声治理697.6.5绿化措施697.6.6 地表塌陷及生态保护措施70参 考 文 献72致 谢73引 言(一) 概述鹤壁六矿3号井是鹤煤集团规划的骨干煤矿之一。鹤壁矿区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安阳县、林县之间,3号井位于矿区中南部,鹤壁市区东1.5Km。鹤壁六
6、矿井田面积16.2Km2,已探明储量1.67亿吨,开采储量为1.1 亿吨。(二) 编制设计的主要依据1、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127队1959年10月提交的河南省汤阴县鹤壁煤矿去陈家湾勘探区地质精查报告。2、鹤壁矿务局地测处1980年7月提交的鹤壁矿务局第六煤矿二水平及精查区外地质说明书。3、河南煤田地质公司三队1986年11月提交的河南省鹤壁煤田三、五、六矿深部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4、鹤壁六矿1989年7月提交的鹤壁矿务局硫矿矿井地质报告。5、河南省煤碳地质勘察研究院2001年9月提交的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第六煤矿矿井地质报告。(三) 设计的指导思想1、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贯彻少投入,早产出,
7、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和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2、因地制宜,优化矿井开拓部署,做到布局合理,生产集中,系统完善,环节流畅。3、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国内外成熟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矿井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四) 矿井建设条件评价1、矿井资源条件本井田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属太行山前缓丘陵地貌的一部分,地势西高东低,海拨高在140280m之间。该区总体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二1煤层顶底板属于稳定性较好的岩层。2、矿井建设外部条件本矿紧邻鹤壁市区,供水、供电及人员的安置和生活等方面都比较便
8、利,本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相对廉价,这些都是保证矿井建设和生产的重要条件。1 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采区概况1.1.1地理位置与交通本矿区属于鹤壁市山城区,东经为11410371141328,北纬355249355823。位于鹤壁市东,与市区紧邻。煤矿东距京广铁路17Km,北距安阳李珍铁路20Km,鹤壁汤阴铁路与京广铁路相接,鹤壁至安阳、汤阴均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图1-1)。图1-1 鹤煤六矿3号井交通位置示意图1.1.2地形地貌及水系 矿区为丘陵地貌,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地面标高126.50227.70m。矿区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汤河为区内唯一季节性河流,其发源于鹤壁市西中窑头附近
9、,经本区南部、汤阴县城、在内黄县境内注入卫河,流量0.30.4m3/s,最大洪水流量1280m3(1980年8月),最高洪水水位140m左右。矿区西部大湖村汪流涧一线有三处面积不大的地表水体,其中两处为小坑塘,另一处为汪流涧水库,面积仅为0.04Km2。本区深部边界外约2Km2的温家沟水库面积约0.1Km2,最大库容104万m3,主要用于拦洪灌溉。1.1.3气象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最高15.3(1963年),最低13.1(1964年),一般14.5。气温极值最高42.3(1967年6月4日),最低-15.5(1967年1月15日)。据鹤壁市气象局1999年至2008年气
10、象资料,年降水量371.88825.71mm,平均635.26mm,年蒸发量1637.42016.6mm,平均1711.25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43%。据历年统计资料,8月至来年2月多为北风,最大风速23m/s,3月至7月多为南风,最大风速14m/s。1.1.4地震据华北地区地震目录记载,近600年来,波及本区烈度达级以上的地震有20余次。详见表1-1。1.2井田地质特征1.2.1地层本矿位于华北地层区豫北分区太行山小区。区内地层自老到新发育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及上统上石盒子组、新第三系鹤壁组、第四系。其中太原组、山西组和上、下
11、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附有井田综合柱状图1-2。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本组为含煤地层沉积基底,由灰色青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石灰岩组成,结构致密,含燧石,具溶蚀现象,缝合线发育,裂隙内充填方解石脉。厚度大于10m。 石炭系(C)a. 本溪组(C2b)为灰色深灰色泥岩、沙质泥岩、铝质泥岩,含鲕粒及黄铁矿结核。间夹粉砂岩、细粒砂岩和不稳定一0煤层。本组厚2.358.25m,平均厚5.16m。与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b. 太原组(C3t)主要由石灰岩、深灰色泥岩、沙质泥岩、粉砂岩和薄煤层等组成,局部夹有细粒砂岩和炭质泥岩。本组厚30.51135.67m,平均厚40.
12、83m。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根据其岩性组合,本组可分为下部石灰岩段,中部砂泥岩段和上部石灰岩段。上段由深灰灰色、黑灰色泥岩、沙质泥岩石灰岩及一8、一9煤层组成,局部夹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共含石灰岩3层(L7、L8、L9),石灰岩中含大量蜓科动物化石,具黄铁矿结核及燧石团块。其中L8石灰岩厚度大,层位稳定,为全区标志层之一。该段厚15.1819.20m,平均厚18.34m。中部由深灰色黑灰色泥岩、沙质泥岩、薄层状粉砂中粒砂岩、石灰岩、煤层等组成。含不稳定石灰岩三层(L62、L61、L5、)和六层不稳定煤(一72、一71、一62、一61、一52、一51煤)。该段厚10.21m,平均厚15.69m。
13、下段由深灰色黑灰色泥岩、沙质泥岩、中厚层状石灰岩、煤层等组成。夹薄层粉砂岩和细粒砂岩。含石灰岩四层(L4、L3、L2、L1),石灰岩中含蜓科及蜿足类动物化石及燧石团块,其中L石灰岩厚度大,层位稳定,为全区标志层之一。含煤37层,其中一11煤层厚02.00m,平均厚1.35m,属大部可采煤层,一22煤层厚01.07m,平均厚0.72m,属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该段厚8.1215.36m,平均厚10.80m。 二叠系(P)a. 山西组(P1sh)上部为灰深灰色泥岩、沙质泥岩和鲕状铝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夹砂岩薄层;中部为深灰灰黑色泥岩,沙质泥岩、煤层及中细粒砂岩组成;下部为深灰色泥岩、沙
14、质泥岩、粉砂岩和中细粒砂岩和煤层组成。本组发育煤层有二3、二2、二1和二0煤层,其中二1煤层为全区普遍可采的厚煤层。本组厚76.38146.66m,平均112.10m。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b. 下石盒子组(P1x)本组地层由灰、浅灰、灰绿色泥岩、沙质泥岩为主,局部具紫斑,产植物化石碎片。中夹灰、灰绿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本组厚208.19342.56m,平均269.49m。第一岩性段:为灰紫、灰绿、灰色泥岩、沙质泥岩,局部含铝质较高,具紫斑及鲕粒,产少量植物化石碎片。中部夹灰绿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具斜层理。平均厚94.06m。第二岩性段:为灰绿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次为少量
15、硅质岩屑,分选中等,呈次棱角状,含泥岩包裹体,具波状层理,硅泥质胶结。底部含细砾。平均厚10.50m。第三岩性段:为灰、紫灰、灰绿色泥岩及沙质泥岩,含铝质,具紫斑及鲕粒,产少量植物化石碎片。中部夹灰绿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具斜层理。平均厚73.01m。第四岩性段:为浅灰青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含少量岩屑及长石,分选中等,次棱角状,具斜层理。含泥岩包裹体,孔隙式硅泥质胶结。层面含炭质。平均厚6.50m。第五岩性段:为灰色、青灰色、泥岩及沙质泥岩,含铝质,具紫斑及菱铁质鲕粒,产少量植物化石碎片。中夹23层青灰色、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斜层理。平均厚71.52m。第六岩性段:为浅灰色
16、铝土质泥岩,致密块状,呈蜡状色泽,局部具紫斑,中下部夹菱铁质鲕粒及豆状结核。具镜检资料,有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岩屑,俗称A层铝土。平均厚4.81m。第七岩性段:为浅灰灰色泥岩,局部为深灰色,含铝质,盛产植物化石碎片。层面含炭质,夹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平均厚4.49m。第八岩性段:为绿灰浅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含少量燧石和深灰色泥岩包裹体,上部为粉砂岩,底部为砾岩,具冲涮面,硅泥质胶结,呈交错层理。称砂锅窑砂岩,是与下伏山西组分界之砾岩。平均厚4.60m。c. 上石盒子组(P2s)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局部夹灰紫色泥岩、沙质泥岩,灰色中粒砂岩。底部田家沟砂岩为灰绿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底部
17、含砾岩,砾径23mm,具泥岩包裹体及交错层理,分选性差,硅质交接。视电阻率曲线呈高祖反映,为一良好分界标志层。该组平均厚268.71m,与下伏石盒子组整合接触。d. 石千峰组(P2sh)本组平均厚338.56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整合接触。根据岩性沉积特征分为四段,自上而下为:一段:为灰绿、浅灰灰白色、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由23个分层组成,成分主要为石英、次为肉红色长石和暗色岩屑,分选较差,次棱角状,接触式钙泥质胶结。底部颗粒较粗,含石英砾岩,局部为砾岩。含泥质包裹体。间杂暗紫色、灰绿色泥岩、沙质泥岩。该组砂岩厚84.16m,为一良好标志层,俗称平顶山砂岩。二段:为紫红、灰
18、绿、暗紫色泥岩及沙质泥岩,含钙质及少量铝土质,局部夹薄层细粒砂岩。三段:为紫红紫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含少量白云母片,硅泥质胶结。具交错层理,分选性好、含泥岩包裹体及砾石,砾径为310mm。间夹紫红、灰绿色泥岩及沙质泥岩。四段:为紫红色细粒砂岩、粉砂岩,主要成分为石英、次为长石和暗色岩屑,含泥质包裹体,具波状层理,钙泥质胶结。间夹薄层砂质泥岩。本段中下部有数层同生砾岩,砾径210mm。 新第三系上统鹤壁组(N2h1)上部为褐黄、棕黄、浅棕色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石,局部夹薄层砾石层。本系厚75260m,平均155.00m。与下伏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Q)区内为第四系广泛覆盖,岩性主要为褐
19、黄色黄土,下部为砾石层。本系厚2.5034.00m,平均16m。与下伏第三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1.2.2构造 区域构造鹤壁煤田位于华北古板块南缘,太行构造区西部太行断隆带,构造相对简单,伴有发育烈度不同的褶皱。总的构造形态为走向NS、倾向WE、倾角1520的单斜构造。构造线多呈雁行式、地垒、地堑构造相间出现。 井田构造鹤煤六矿3号井位于鹤壁煤田东部太行断隆的东缘,总体构造形态为地层走向近SN,倾向WE,倾角1020 ,一般为15左右的单斜构造。主要构造形迹为轴向近EW、向E倾伏的一系列宽缓背、向斜与煤矿中部近SN、NE向德小型背、向斜相复合和WE向正断层。a. 断裂本区主要影响断层有6F6断层
20、,另外就是西部边界断层6F12、6F6、F40、主要参数见下表1-2。 表1-2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序号名称断层面走向倾角()落差(m)16F12W-E604026F6SW-NE65203F40W-E751601.2.3水文地质特征根据以往区域水文地质研究,本矿所处区域水文地质单元西界北起铜冶,向南经天喜镇、鹤壁集、许家沟一线为界,为一仅南北向延伸的中奥陶统 与中石炭统的岩层接触带。东部以青羊口断裂为界,南端在新村一带与西部边界相交,该边界在深部起阻水作用。该单元北界尚未查明。本单元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与新第三系碎屑岩组成,含水组岩性主要为灰岩、砂岩和砾岩,相对隔水岩为泥岩、沙质泥岩等,是一个以
21、裂隙岩溶水和裂隙水为主的多层含水结构。下伏中奥陶统裂隙岩溶含水组水量丰富,水压力高。单元内断裂发育,岩层走向近南北,向东缓倾斜。本单元与西部水文地质单元的小南海天喜镇泉域、许家沟泉域两个二级水文地质单元由水力联系。本矿位于该水文地质单元的中部。 地表水区内地势西高东低,为丘陵地貌,地表被第四系黄土和第三系粘土及砾石层覆盖。流经井田的河流有陈家湾河和寺湾河,发源于距井田34km的西部山区,流向由西向东注入卫河的支流汤河。两河流域均属季节性河流,旱季河床干枯,雨季陈家湾河最大洪水流量702.4m.3/s,洪水位标高+134.3m,寺湾河最大洪水流量322.5m3./s,洪水位标高+137.6m,井
22、田内河床基底为5080m第三系粘土,阻水性能极佳,使得地表水与基岩地下水不发生水力联系,对矿床开发无影响。 含水层根据以往勘探资料(岩性、结构、富水性、赋存特征等)及二煤层开采已来的生产实践,将矿井范围内含水层划分成五个,分述如下:a. 中奥陶统灰岩含水层O2f灰岩含水层位于二1煤层下102.39183.50m,矿区西部山区广泛出露,补给条件好。区内有20个钻孔揭露该层,揭露最大厚度123.4m(76水源孔),据区域资料:O2f灰岩含水层厚度397.97m。岩溶发育的大致规律是:0100m以裂隙为主,有少量溶洞,洞内充填有铝土质砂岩;100200m,裂隙和溶洞都不发育;200300m,岩洞发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采矿 专业 专科 论文 3882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