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
《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Analysis of the Art of Reason and Debate of MoZi摘 要墨子,是战国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宣扬兼爱、非攻、尚贤等政治思想,并主张艰苦力行。该学派的经典著作墨子,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墨子中的说理论辩艺术是我国古代论辩科学的精华,其论辩朴实无华,推理严密,说理清晰,持之有据,以理服人,讲科学,重实践。它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习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研究墨家学问,把握墨家思想的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纳贤惜材有重要的启示;对于我们建设多元文化,促进科学的繁
2、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三表法”的标准和寓理于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举例论证三种方法来探讨墨子高超的说理论辩艺术。关键词:墨子;说理论辩艺术;三表法;寓理于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举例论证Abstract Mozi, who is a famous thinker of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founder of Mohist school, promotes some political ideologies such as the universal love, non-offensive, morals advoca
3、ting and advocates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encing tough tasks.The classic work of Moist School is Mo Zi, which is a rich encyclopedia. The art of reason and debate in this book is the essence of scientific debate in ancient China, which is featured by its powerful words, close reasoning, clear analy
4、sis, solid evidence and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cience and practice. Mo Zi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forming of reasoning prose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language. Studying the art of reasoning and debate of Mozi, researching the Moist knowledge and graspi
5、ng the essence of Mohism inspired u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ttracting the talents. Whats more, it will also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multiple cultures and promoting the flourishing the science. This paper will illustrate the excellent art of reasoning and debate o
6、f Mozi in the following three ways, the criterion of Three Methods, illustrating by metaphors, giving examples and evidences and the use relativity theory.Keywords: Mozi,;the art of reasoning and debate:;that theoretical debate; Three Methods; reasoning in the metaphor; the relativity theory; analys
7、is and exemplification.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前言1一、墨子思想及其论辩目的1二、墨子说理论辩的主要依据:三表法1(一)第一表:本之古者圣王之事2(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4(三)第三表 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三、墨子的说理论辩方法6(一)寓理于喻6(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7(三)举例论证8四、结语9参考文献11谢 辞12前言墨子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书中主要记载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学说,反映了墨子及其学派的主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研究墨子思想和发扬墨家精神的基本史料。墨子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巧言善辩,长于说理,逻辑严密,讲究实用。一、墨
8、子思想及其论辩目的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的著名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平民,宣扬兼爱、非攻、尚贤等政治思想,主张艰苦力行。“为天下兴利除弊”是其一生奔走的目标。他推行娴熟的说理论辩技巧,拥有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墨家是战国时期有显著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学派,它曾与实力强大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并称“显学”。以绳墨自矫的处世方式,以天下为己任的处世精神,创作和践行了该学派的经典著作墨子。墨子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书中主要记载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学说,反映了墨子及其学派的主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研究墨子思想和发扬墨家精神的基本史料。墨子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巧言善辩,长于
9、说理,逻辑严密,讲究实用。墨家如此热衷于说理论辩究竟是为了什么?“胡适认为墨家总结的说辩目的共有六项:(一)明是非;(二);审治乱(三)明异同;(四)察名实;(五)处利害;(六)决嫌疑。”郑文杰.中国墨学通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9.由此可看出墨家的辩学考虑得十分周到,有思想,有认识,有思维,有道义等。“明是非”这是“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是非问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问题,这是一个总的提法,是根本之法;“审治乱”、“明异同”、“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要解决的是政治上的、思想方法上以及人认识态度上等方面的是非问题。如此看来,墨家是要通过说理论辩的方式不断宣扬并坚持践行
10、其兼爱、非攻、尚贤等政治思想主张。二、墨子说理论辩的主要依据:三表法墨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就是讲究逻辑,明辨是非,极善辩驳。墨子在其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将经验作为检验和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的标准,这就是有名“三表法”。墨子说,说话一定要订立一个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就好比在制陶的轮盘上安放一个测量时间的测影仪,那是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的。“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著名学者郭预衡曾说到,“这显然是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总结,它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发展
11、。”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1.(一)第一表:本之古者圣王之事“本之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古代圣王的为人处世作为天下君子治理国家的根本依据,这一表可视为墨文论辩思想的理论来源。诸子百家中孔子是相信命运的,主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庄子也是认命论者,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墨子是反对有命论的,主张人要自强。在论述“非命”这一观点时,墨子说到:“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观于先王之书?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先王之宪亦尝有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先王之刑亦尝有曰:福不可请,祸不可讳,敬无益
12、、暴无伤者乎?所以整设师旅、进退师徒者,誓也。先王之誓亦尝有曰:福不可请,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 高秀昌译注.墨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206.墨子反对有命论而主张“非命”,以先王之书未曾说到要认命,顺命来作为论证的依据。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借鉴历史经验,就是参照、借鉴前人的间接经验。对于前人的好的东西,哪怕是敌对学派的,也要学。其核心就是吸收前人合理的东西,为我所用。“过去的经验阅历,都可以为我们做一面镜子。”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7.古人行了有效,今人也未尝不可仿效;古人行了有害,我们又何必再去上当呢?所以说:“凡言凡动,利于
13、天、鬼、百姓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舍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王者,舍之。” 贵义这是“彰往以查来”的方法,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凡言凡动”就是一切言论,一切行动。墨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说明提倡利和义,不只是一个言论问题,更是一个行动问题,二者是相互制约的。只有言没有行,不行;只有行没有言,也不行。这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四个凡是”中,“两个凡是”是现实标准;“两个凡是”讲的是历史标准,这是现实与历史的统一。讲利,必须讲害;讲正,必须讲反。“利于天、鬼、百姓”相对于“害于天、鬼、百姓”,“三代圣王”相对于“三
14、代暴王”。不但以古论今,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实际,而且通过对比映衬,使得规范的鲜明性就更加强烈和突出了。这种以史为鉴的论述方法在文中经常出现,如尚贤中就引用了古代“圣王”尚贤的具体事例来论述其尊贤用贤的思想:“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于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
15、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 高秀昌译注.墨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73.文中通过引用历史事例,说明古代圣王对贤人的高度重视,表明任用人才的思想,进而论证了国家长治久安是统治者重用贤人的结果。这就是以史为鉴的论证方法,即把历史作为镜子来对照现实,指导、鉴戒后人,通过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指导与服务现实,这是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体现。(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例如,在论述“非命”这一观点时,墨家讲到,我之所以知到命的有或者没有,是根据众人所见所闻的实情才知道的。听说过,见到过,就说有;没听过,没见过,就说没有 自古至今,自有人民以来
16、,有谁听过命的声音,见过命的形体的人吗?没有过的明鬼下中载到:然则吾为明察此(有无鬼神),其说将奈何可?子墨子曰“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若是,何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若莫闻莫见,则鬼神可谓有乎?”到底有无命,有无鬼都要“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考察民间实情,这里是在讲直接经验。“耳目之实”,就是要以耳听、目见为实,强调的是亲身体验和实践的重要性。做事情不能只凭文字上的东西,也不能只凭别人的言论和谈话,要亲自去听,亲自去看。墨家讲“为知”,针对只
17、重理论,不重实践,只重“知”,不重“行”的空头理论家,墨家特别提出了批评。墨子耕注中载到:“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复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者而常之,是荡口也。”(言论可以付诸实行的,就崇尚它;不可以实行的,就不要崇尚。不可以实行而加以崇尚,那就是信口胡说。)真理都是在实践中能够推行,能够指导人们实际行动的言论,在实际中不能推行,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理论上的言行,都是不可信的。这种观点强调了正确的认识、理论还必须用它来指导实际行动,只有自觉指导实践的认识才是高级的认识,才是最有用的理论。墨子修身载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做官虽讲才识,却要以德行为本。)强调必须“以行为本”,这里是说直接经验。
1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耳目之实”,不是一个人的“耳目之实”,而是“百姓耳目之实”。这个人和另外其他人,即使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物,感受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千百人的“耳目之实”就比较可靠了。“察知有 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 “必以”,就是“一定要”以众人的“耳目之实”为准,这里是把众人的观点加以综合考虑,是相信群众,以群众为基础的表现。正所谓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一表可视为对理论的深加工,是墨文论辩思想的群众基础。(三)第三表 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认为,古代圣王在衣食住行方面一是讲究以实用为原则。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墨子 试论墨子的说理论辩艺术 毕业论文 试论 说理 论辩 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