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终稿提交.doc
《论文终稿提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终稿提交.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中心编号: 787 学习中心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庐江工作站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学 生 时安平 学 号 1027870213003 专 业 法律 层 次 专升本 通讯地址 安徽省庐江县第三中学邮政编码 231500 指导教师 胡建 目 录 摘 要1一、绪论1(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的状况2二、青少年犯罪概念 2三、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2(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31.偶然性大,预谋性差 32.轻妄性强,危害性大 33.感染性强,扩张力大 34.反复性强,进取心弱 3(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 41.
2、享乐拜金主义 42.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 43.没有理想,浑浑噩噩 44.逞强好胜,喜出风头45.个性解放的婚恋观 4(三)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 51.社会教育的缺陷与不足 52.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53.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不良影响 64.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的污染 6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6(一)完善立法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6(二)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保障 7(三)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7(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阵地 8(五)社会教育跟上,齐抓共管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佳策略 8五、结论 8参考文献8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本文以青少年犯罪为论据,从研究意义和状况、青少年犯罪的特征特征、原因及对策方面立论。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所以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使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学校、家庭都易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青少年由于年龄偏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偏向于早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不强,极易冲动,加上缺乏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所以一旦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在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一直呈居高不下态势,这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今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形势下,青少年犯罪也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所以我
4、们需要加强研究青少年的各方面特征,深层次挖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究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关键字:青少年犯罪,犯罪特征,犯罪原因,预防对策一、 绪论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本文中,笔者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概念和特征的分析,浅析犯罪的原因并从这些原因中寻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整体素质,关系
5、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发展。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的逐渐开放,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也在不断增加,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危机全球的社会问题,其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刑事犯罪的主要构成部分, 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本人、家庭和周围的社会环境,更主要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影响,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认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制定预付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已刻不容缓,对于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状况近年
6、来,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展开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等方面。国外有关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理论主要有: 新古典主义犯罪学理论、经济学犯罪成因理论、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犯罪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而这其中,最大的创新就是在20世纪中后期,对被害人在犯罪过程的地位认识转变,不再认为被害人是单纯的消极被动主体,而有可能转化为积极主体地位,这就是著名的“被害人理论”。在国内,1979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八个单位联合发文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两个月后,中共中央先是转批了这份
7、文件,同时发出第五十八号文件,文件指出了青少年的地位和对我国健康发展重要性,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在这以后,一些法学、社会学工作者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和为了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犯罪的理论研究由此拉开序幕。 随着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理论研究节节日上,许多专家、学者不断涌现,大批的理论成果也相继发表,为实践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尚不成熟,其理论体系还处在摸索的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二、青少年犯罪概念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特指从刑法学观点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
8、段的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指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是指10-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内涵上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在年龄段包括10-14岁,14 -25岁,因为青少年犯罪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犯罪研究。三、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发育阶段,在心理上、生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很少,
9、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其犯罪有以下特点:1.偶然性大,预谋性差 青少年犯罪往往在事先没有明显的动机和细致周密的谋划部署,通常只是在偶发事件的影响和刺激下,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发犯罪,不少青少年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往往带有恶作剧、开玩笑的因素。 有的青少年平时并无不良记录而突发犯罪,他们在特定的场合,突发犯罪意识,实施犯罪行为,使正常人不可思议,感到震惊。他们感情易冲动,最易忘乎所以,干出常人意料之外的行为,所以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在于事先很难掌握他们的行动规律,难以预测。2.轻妄性强,危害性大 青少年在生理的发展水平上已接近成人,而智力的发育相对于体力来讲,要落后不少 ,因而体力自
10、然是他们用为犯罪手段的首选。青少年总希望与成年人不分高低,并驾齐驱 ,所以他们的举止行为带有骄傲自大,轻妄性极强的特点,他们不仅作案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危害性极大,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往往造成被害人重伤、致残、甚至死亡。3.感染性强,扩张力大 青少年好胜猎奇,对外界事物具有盲目的模仿性,他们往往喜欢模仿影视、报刊和身边发生的一些作案方式进行犯罪活动。同时由于青少年乐于交往,兴趣、爱好容易一致,较易纠合在一起;他们往往会在同乡、同学、同宗族、亲戚邻居、同龄人之间互相影响,交叉感染,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从而更加敢于冒险,频频作案
11、;他们依仗人多点子多、力量大、野性足的特点,往往是一人先动手群起而攻之,达到目的后有迅速逃离现场,感染性强,扩张力大且有发展趋势。4.反复性强,进取心弱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强,进取心弱的特点。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 现在,已坐过监狱的人中,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又成为再犯者,重新回到监狱。 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过去的研究更多地归结于社会的、环境的因素康树华主编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2页。笔者认为应该从主客
12、观两方面综合考虑:(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 1.享乐拜金主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时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新抬头,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慕虚荣的种子,什么都爱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着可以不劳而获而一夜暴富。但实际往往不能如他们所愿,所以经济收入上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2.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现代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一人身上
13、,而过分的溺爱易导致孩子从小养成凡事以自我为核心,唯我独尊的意识。凡事只知索取和享受,不知付出,养成自私自利、骄纵任性,怕苦怕累的性格,行事往往也只顾个人感受,稍有不满就不能忍受,不懂得克制自己,一旦遇到挫折则又变得非常脆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做出超越理智的事情。 3.没有理想,浑浑噩噩 现今社会许多青少年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人生的价值以及目标和理想是什么,也不懂得生活的意义,对于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也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无故逃学,浪迹社会,结伙成群,互相传染不良习性,不懂法、不知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在进入社会则则胆大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提交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