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可抗力(上)论文.doc
《论不可抗力(上)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不可抗力(上)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论不可抗力(上) - 论文关键字:发生 不能 主观 客观 不可抗力 损失 现象 当事人 预见 克服 摘要不可抗力作为法定免责事由是过错原则的体现。侵权责任与合同责任均适用不可抗力。不可抗力的判断标准应兼顾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政府行为不应包括在不可抗力中,技术风险则应包括在不可抗力中。不可抗力既不同于商业风险,也不同于情势变更。个案中应根据不可抗力对法律关系的实际影响而确定其效力,或全部免责,或部分免责。一、 确立并完善不可抗力制度的实践意义在当今时代,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不少在前人看来是无法预见和克服的自然灾害,现在能有所预见和有所克服,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自由
2、度。然而,迄今为止,在强大的自然力前面,人的能力被证明仍然是相当有限的;不仅如此,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并由此引发出新的天灾人祸。如何在已有的条件下从制度上作出最佳的安排,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或者对其作出符合理性的分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律制度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下面先转引一些权威的统计数字,以便从感性上对不可抗力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损失有足够的认识:中国统计年鉴载:1994年,我国旱灾共造成受灾面积4.56亿亩,绝收3789万亩;洪涝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共2.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台风造成的受灾面积共2366万亩,绝收306万亩
3、;风雹造成的受灾面积共5600万亩,绝收600万亩;冷冻造成的受灾面积共2800万亩,绝收114万亩;4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17次,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火灾共发生39120起(不含森林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共12.4亿元。1995年,水灾的受灾面积为12731千公顷,旱灾的受灾面积为23455千公顷。1996年,水灾的受灾面积18145千公顷,旱灾的受灾面积20151千公顷,火灾共发生36856起,直接经济损失10.29亿元。1997年,水灾的受灾面积为11414千公顷,旱灾的受灾面积为33514千公顷;火灾共发生64280起,直接经济损失15.41亿元;地震共发生10余次之多,直接经济损失10
4、余亿元;大的台风共4次;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497亿元。31998国际统计年鉴载:属于不可抗力的社会事件中,西方主要国家罢工的发生状况如下:自1980年到1996年,美国年平均的罢工次数有50次之多,参加的总人数有30万,罢工工日总数400万天;日本年平均的罢工次数有500次之多,参加的总人数有10万人,罢工工日总数20万天;德国年平均的罢工人数有3万人之多,罢工工日总数15万天;亚洲的印度年平均的罢工次数达1500次,罢工人数有100万人之多,罢工工日总数250万天。战争的发生更是从未间断过,仅90年代,就有90年的伊科战争,91年的海湾战争,同年夏天爆发的南斯拉夫内战,索马里内战及92年
5、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兵索马里,92年爆发的波黑内战,俄罗斯车臣战争,等等4,由这些战争导致的对外贸易的封锁、禁运屡见不鲜,因此产生的合同履行迟延或不能也十分普遍。面对这些惊人的数字,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是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仍然存在着种种局限,自然灾害一如既往的威胁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各种人为现象(如战争、罢工等)也妨碍着正常的贸易交往,使许多合同不能履行。如果说天灾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的局限的结果,那么人祸则是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的局限的结果。不可抗力制度的设计就是人类在尊重客观实际的情况下,运用法律手段合理分配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公共理性的
6、体现。在法律上,确立不可抗力制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无过错当事人的利益,维护过错原则作为民事责任制度中基本归责原则的实现,体现民法的意思自治理念,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在从事交易时,充分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在风险发生后合理地解决风险损失的分担问题,从而达到合理规避风险、鼓励交易的目的。二、不可抗力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相关学说评价对不可抗力的研究应纳入民事责任理论的范畴。民事责任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补救其所受到的非法损害,同时制裁和惩戒违法行为人。所以,过错原则是基本的民事归责原则,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便是行为人主观之过错,如果让人们对自己主观上无法预见,客观上又
7、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事件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这不仅达不到民事责任的目的,对于承担责任的人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在逻辑上也无法充足过错责任原则之要件。从西方法制史来看,不可抗力制度肇始于罗马法。罗马法将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而发生损害的情形称为事变,如自然灾害、战争、交通阻断、法令改废等。事变分为轻微事变和不可抗力两种,不可抗力是指行为人通常不能预见或虽能预见也无法抗拒的外部事实,如地震、海啸、海盗、敌人入侵等,若因此而发生债务人给付不能的后果,债务人可以据此免责。5罗马法的这一制度为大陆法系各国民商立法所承继,如法国民法典第1148条规定:“如债务人系由于不可抗力或事变而不履行其给付或作为的
8、债务,或违反约定从事禁止的行为时,不发生损害赔偿责任”,6德国民法典虽未直接规定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却也在第285条规定“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致未给付的,债务人不负迟延责任”。7英美法曾长期不承认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的法律地位,而坚守绝对责任原则,8但由于这种认识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正如英美法上的许多其他规定一样,在近现代发生了重大调整,英美契约法所确立的合同落空(或合同挫折)制度事实上已将不可抗力包括在内。 我国古代唐律?杂律规定:“雨水过常,非人力所防者”,行船“卒遇风浪,损失财物及杀伤人者,”不坐不偿。9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关于非人力所能防的自然灾害造成损害不罚罪、不赔偿
9、的法律规定,可谓是不可抗力作为法定免责事由在我国的最早的成文法记载。大清民律草案及中华民国民法典参引德、日民法,均有不可抗力之规定。10从新中国立法实践来看,民事立法对不可抗力的规定是逐步于以明确的。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27条第1款第5项规定:“由于不可抗力或由于一方当事人虽无过失但无法防止的外因,致使经济合同无法履行”的,允许变更或解除经济合同,但未将其作为法定免责事由加以规定,也未明确其范围。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一次对不可抗力的概念、效力作出了规定,该法第24条第3款规定:“不可抗力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并不能克
10、服的事件。”;第2款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事件不能履行合同的全部或部分义务的,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责任”。更有意义的是,该条规定不可抗力的范围可以由当事人在合同中加以约定(原文为:“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从而确立了不可抗力的范围由法定范围和约定范围两部分组成的模式。11涉外经济合同法这一立法表述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它规定不可抗力以其具有“不能预见,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不可抗力的法定范围,另一方面,鉴于世界各国法律对不可抗力范围认识不一,为有利于对外开放促进对外交往和减少涉外纠纷,允许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这是
11、一种灵活的立法选择。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现象。”该条款对不可抗力的表述比涉外经济合同法的规定用词更为严谨、科学,但它没有对不可抗力的约定范围作出规定。1989年颁布的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4条第一款规定,不可抗力为“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客观情况。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该法再次规定了不可抗力的范围由法定范围和约定范围两部分组成,并进一步将法定范围界定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客观情况。新合同法对不可抗力的定义沿用了民法通则的表述,其第117条第2款规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不可抗力上 论文 不可抗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