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doc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课程作用的角度看,专业课程主要承担着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任务,而公共基础理论课则承担着综合素质培养的任务。在对公共基础理论课功能和综合素质进行定位和界定的基础上,从第一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公共基础理论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理论课;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改革措施 作者简介:刘建文(1971-),男,河北涞源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副教授。(河北 保定 071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一般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
2、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JJX11ZY007)、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公共基础理论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理论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53-02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本身对高职教育规律掌握程度不够、教材本身缺乏高职教育针对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高职公共基础理论课教学存在偏重学科化知识传授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方法僵化缺乏灵活性等弊端,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本文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公共基础理论课培养学生综合
3、素质的路径。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类课程功能的基本定位 从课程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功能定位可以从直接和间接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两个方面界定。 直接性的功能。课程与专业学习关联度不高,甚至没有关联性,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这是公共基础理论课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公共基础理论课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语文”等课程与专业特别是工科专业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其直接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外的其他素质。 间接性的功能。个别公共课程关系到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必要准备。就工科专业来说,学生学习专业
4、离不开高等数学甚至是英语等基础知识,因此,“高等数学”、“高职英语”等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间接性。就工科院校来说,这些课程比较少。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类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二、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对综合素质进行界定 从“应用型人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化、逐渐趋向本质和科学的过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首次提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概念,强调要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对单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否
5、定,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升华。 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指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里的专门人才是指“学术型”、“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二者相同之处是都要求学生具有高素质,不同的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其高素质的具体涵义存在差异。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的“高素质”,学界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具备与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能力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主要包括思想
6、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基本判断和辨别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等。关键能力亦称核心能力或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1概括来说,关键能力主要是指可持续发展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发展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这样认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学生未来从事某项工作除专业技能以外必备的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人文)素养、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内涵。2而对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任务,主要是由公共基础理论课来承担。
7、 三、公共基础类课程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总体来看包括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两个部分;从活动方式来看,包括理论引导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 1.第一课程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对教学内容按照“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质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学与学生实际需要相对应,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灵活应用,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如“思政课”实现对“概论课”和“品德课”的内容整合,把教学内容整合为48个专题,实行专题式教学;“大学语文”内容模块包括“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和“社交用语”三个部分等,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 院校 公共 基础课 服务 学生 综合素质 培养 路径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