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论文:关于突出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参与地位的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论文:关于突出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参与地位的探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突出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参与地位的探究【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以生活中的原始数学问题切入课堂,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充满理性又不失艺术感的教学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发酵学生的主体参与激情;通过灵活、生动的思维过程的展现,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高潮,让学生体验主体参与成功的乐趣。【关键词】学生的主体参与 教学对话 双向交流 角色转换 “新课程标准的数学课程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
2、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目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越俎代庖,把学生仅当作教育的客体,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轻学重教,以教代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知识发生过程,缺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忽视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往;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
3、对学数学感到厌倦,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因此,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以生活中的原始数学问题切入课堂,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品味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热情。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
4、,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如同日出一样,生活中许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司空见惯,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案例。在“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中一天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来统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以致看全国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从局部看整体,在统计方便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抽取样本,学生感受到样本的代表性。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
5、公式时,引入“宝塔装灯”问题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解各层倍数和:1248163264127,顶层的盏数:3811273(盏),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趣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在生活中品味数学,在数学中品味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二、在充满理性又不失艺术感的教学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发酵学生的主体参与激情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是一种进步,从“满
6、堂问”到“有效问”更是一种进步,而从“有效问”到“对话”则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仍然对“对话”存在着误区,有时错把“问答”当“对话”了。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对话教学原理”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意味着对话主体间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意味着一种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意味着一种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意味着一种经由对话的共享、共生、共长。此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三个关键词来衡量“对话”:平等、交锋、增值。1、平等“平等”是对话的基础,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7、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民主和平等的观念,学习尊重差异、尊重生命。由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2、交锋真正的师生对话,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 作为一个真
8、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3、增值是否有对话,或者说是否有高质量的对话,要看知识是否在对话中增值;思维是否在对话中碰撞;情感是否在对话中融通。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最能体现师生对话活动的成功与否,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恰如其分的鼓励,恰如其分的交锋,学生就会产生恰如其分的思维火花,知识就会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例如求 的值。这
9、是高三阶段检测试卷中的一道题,在评析试卷时,我首先调查学生的解题方法,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各自的解法,在老师组织下学生自己归纳整理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解法:方法1 原式 = tan (4515) .方法2 原式 .方法3 (原式)2 , 原式 .方法4 原式= .方法5 cos15cos(4530) ,同理 sin15 ,代入原式计算得 .归纳完之后, 我并不忙于结束,而是请同学讲讲自己的解题想法,由同学对每种解法进行评价.在评价比较的对话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相关知识方法的理解记忆和灵活的运用,感受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提出下面问题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1)若把15换成a,上面的解法中,哪些还“有
10、效”? 学生尝试发现,除方法5其它都还是可用的,从而总结出这类问题的一般性解法.(2)还有其他解法吗?多数学生苦思不得其解.此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所给的式子与什么公式的结构形式相象?经过一段的思考,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坐标平面上两点连线的斜率公式.对!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再进一步鼓励学生画出示意图,并认真观察分析,教师予以巡导,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得出了如下的解法:方法6 可以看成点两点连线的斜率.对话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对话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对话,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11、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发酵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三、通过灵活、生动的思维过程的展现,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高潮,让学生体验主体参与成功的乐趣在问题解决中,思维过程的展现对学生参与的深入与成功具有积极作用。思维过程的展现方式的设计和解决有助于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从属的、封闭的,转变成了自主的、开放的,教师的职责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主体角色在教学中得到彻底的认同,唤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可使学生获取亲身参与
12、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探究的过程可以是这样进行的:(1)通过观察来讲认识通过观察,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问题的症结,按“老大分总数的,老二分总数的,老三分总数的”分,还剩头,不能整头分。按整头分,老大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问题解决的切入点,还需对剩下的头牛再分配。那怎么再分配?让学生分组讨论。(2)通过讨论找方法全班学生分成八组,学生开始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讨论,教师请组长回答讨论结果。有的组通过计算:老大得头,老二得头,老三得头。这时还剩头,认为还是分不完。有的组还通过以下计算:对还剩的头牛进行第三次分配,老大
13、得头,老二得头,老三得头。这时还剩头。认为还是分不完,但有的同学发现在三次分牛中,老大,老二,老三所分得的牛的数据有规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第四次分牛,可发现同样的规律,只是这个过程可以一直往下到无穷,每次所剩下的越来越少。(3)通过沟通找结论通过沟通,老师引导,让学生发现:老大每次分牛所得可构成一个无穷等比数列:, , ,其公比为。老大分牛所得就是无穷等比数列所有项的和,可用公式计算:头,同理得老二得5头;老三得4头。通过教师对解决问题中思维过程展现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开,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讲认识,通过讨论找方法,通过沟通找结论,使学生的探索更灵活、更主动,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中主体参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加深入,。总之,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上做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参考文献】1、 曹一鸣 数学教学模式导论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52、 方金秋 数学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9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3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