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中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培养.doc
《教学论文:中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中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培养.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基础地理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已成为其中心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21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都强调基础地理教育在保证必要的存量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优化的地理学科能力结构,为培养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地理教学中究竟应当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这又是地理教育界长期争论但未找到合理解答的问题。1地理学科能力的构成要素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其所列地理技能目标中,把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和困难、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
2、价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以运用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表格、绘制地图、访问、调查,以及理解二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等技能训练为基础,并将其渗透在具体地理技能培养的内容与过程之中2。我国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学科能力包括如下要素:1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其内在要求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像地理学家那样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主要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3地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调查、观测、实验能力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正确使用地球仪、地图
3、等工具的能力。如“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4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5表达与交流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规定:“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6合作与交往能力。如“通过地理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独立的与人合作”等。 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能力要素的划分,是构建地理学科能力基本结构的基础。 学生的学科能力必须以学科知识经验为中介而实现21。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
4、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地理学习内容是从地理学研究上述问题得出的众多事实、概念、规律、原理当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选择和编排出来的。学生学习地理,也必须认识和解决诸如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地理学科能力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地理活动之中。这些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
5、析与推理能力。(图5.1)空间定位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地理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尤其强调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地理学科特殊能力及其培养策略 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他们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会反馈出来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素养。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的形成当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必须以相应的地理知识为载体和依托。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特殊能力的必由途径就是要将地理知识传授与学科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6、。主要的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1、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及培养策略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在地球上,人和地方的绝对和相对位置各不相同。这些位置因物资、人口、信息和思想的交流而联系起来,并协助解释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分布和模式。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的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2。 所谓空间定位能力,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
7、置关系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关系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地理素养基本内涵之一。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是,使学生能够在地理架构下审视国内外的事件以及理解空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达到如下基本目标:1熟悉不同地理位置类型的观察与描述方法。2能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其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如铁路、港口、交通枢纽、城市、自然资源产地等)的空间关系。3能借助地图并用语言或略图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4能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并能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出该区域自然要素、现象、原因。5能简要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 高度重视地理位置的观察、分析、
8、比较与评价,是进行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训练的根本策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案例3-4 线状要素-山脉位置及其空间延展特征的影响 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在进行线状要素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等位置的教学时,可从如下三方面着手进行:1确定位置。2明确空间延展特征(走向、流向等)。3分析空间延展特征的影响。 例如,安第斯山脉纵贯南美洲西部,空间延展特征为南北走向,大致与太平洋沿岸平行。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这种空间延展特征的影响。比如,南美洲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延伸幅度之广,在世界西岸荒漠区中是比较突出的。安第斯山脉南段以东西差异显著,
9、表现为西部为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干燥的温带沙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再如,欧洲西部山脉集中分布在南部,其东西走向的空间延展特征,对欧洲西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作用很大。2、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能力及培养策略 地理学科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注重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针对这一特点,基础地理教育应将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作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一项核心内容。地理空间觉察能力主要表现为空间分布格局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空间分布格局觉察能力培养应当把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观察、想象、概括地理事物在地球表层的
10、展开范围、空间排列状态作为基本要求。牛文元先生指出,地理空间结构以及所对应的空间有序,可归纳为以下五种状况的系列认识:地理事物的大小或范围;地理事物的形状归纳;地理事物的属性划分;地理事物的运动速度或与参考位置的距离差异,反映了在地理空间中动态特性的划分体系;地理事物的“感应程度”或“价值评定”,它在地理空间的客观性上叠加了人的判断与选择。以上五个方面可以作为空间分布格局觉察能力培养的基本视角。例如,运用地图,布置相应的读图探究作业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格局和规律;用略图、模式图等直观手段呈现或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格局和规律,是培养学生空间分布格局觉察能力的基本教学策略。3、地
11、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区域之间也有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差异性和相似性,是区域研究的根据,也是地理学的基本点之一17”。 地理特征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应达到的目标:1能够较熟练地以观察与分析的方法识别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2能够较熟练地用比较法认识区域差异。3能够在识别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地理特征。 培养学生的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应把握五个关键点:一是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内容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进行分析比较;二是运用“划区”认识的方法,将所学习的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单元分别加以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论文 中学生 地理 学科 能力 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3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