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小学组).doc
《张家界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小学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家界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小学组).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张家界市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小 学)一、问答题防震减灾方针政策1.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是什么?答: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2. 我国防震减灾活动包括哪些内容?答: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法律法规知识3. 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最高的法律性文件是什么,由哪个机关制定颁布,何时开始生效?答: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最高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2008年12月27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9年5月1日施行。4.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几级,分别是什么?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具体分级标准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5. 防震减灾法与公民有何关系?答:制定和实施防震减灾法的根本目的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次序发展。它的贯彻实施与每个公民有关。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公民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中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对公民的规定主要有:任何个人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任何个人不得侵
3、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个人不得向社会散步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预报意见及评审结果;国家鼓励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6. 发布地震预报法规的意义是什么?答: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规范发布地震预报行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7. 我国对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答:1998年12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已发布短期
4、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的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地震基本知识8. 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9. 地震是什么?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
5、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10. 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1. 地震有几种类型?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12. 什么是构造地震?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13. 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6、 14. 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答: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发生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15. 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从震原发出的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16. 构造地震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1)孤立型地震:没有前震,余震小而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上是能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 (2)主震-余震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前的叫前震,发生在主震后
7、的叫余震。 (3)双震型地震:一个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4)震群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没有明显的“老大”,几次地震(震群)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80%以上。 17. 什么叫极震区? 答: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18. 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9.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答: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
8、: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0. 什么叫破坏性地震? 答: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一般震级大于5级,会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灾害,通常称为破坏性地震。 21. 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有多深? 答: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里,震级为6.9级。 22. 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最主要的是哪两大地震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
9、是: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简称欧亚地震带)。 23. 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哪一次? 答: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 24.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答: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公元132年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近代的地震仪约在18世纪九十年代才制成,其原理与候风地动仪基本相似。地震仪发展很快,有各种类型,灵敏度很高,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数字化记录等。25. 什么是震源、震源区、震中、震中区?答:地球内部地震的发源地叫做震源。震源通常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
10、,也是地球内部大量释放地震能的部位。理论上常将震源看成一个点,而实际上它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一个区域,称为震源区。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与震源的概念相类似,实际上震中也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26. 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有哪两种? 答: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有:一是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定为震中,称为宏观震中;二是用仪器测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微观震中或仪器震中。由于受震源区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宏观震中并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27. 表示地震基本性质的三大要素。 答: 表示地震基本性质的数据,称为震源参数或地震要素,包括地震的震中位置(用经纬度表示)、发震时刻(常用世界时或地方时间表示,我国
11、用北京时间)、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常用千米表示)、地震能量和表示地震受力情况的震源机制等。前三要素是地震的三大要素。28. 地球内部结构如何?哪一层常发生地震?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29. 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30. 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答:震
12、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31. 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答:震级: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一般小于1级的为极微震;大于1级小于3级的为微震;大于3级小于5级的为小(地)震;大于5级小于7级的为中(等)地震;大于7级的为大(地)震;震级小于3级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32. 目前,世界上用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震级的地震是多少? 答:目前,世界上用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震级的地震是智利境内1960年5月29日19时11分14秒(国际时),南纬3
13、8.2度西经72.6度发生的8.9级地震。33.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答:一般将8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8级以下、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34.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几种类型?答: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正是造成人们有感和房屋破坏的直接原因。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面波等。35. 哪种地震波可以警告人们尽快做好准备?答:纵波先到达
14、地表,人们感到颠簸,随后才感到晃动,纵波的到达警告人们应尽快做出防备。36. 地震时为什么地面先颠簸后摇晃?答:地震时先颠簸后摇晃是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造成的。地震波的传播通常分为两类,一类在地球内部传播称为体波,另一类沿地表面和岩层表面传播,称面波。体波又分纵波和横波。纵波传的快先到地表,在120公里间,速度为78公里/秒,而横波才45公里/秒,面波最慢只有3公里/秒。由于纵波行进时波形的物理特点引起地面物体上下颠簸,也就使人感到先是上下动。横波慢,后到之,它的波形特点是使物体左右摇晃。所以,人觉得上下动后,左右动,连贯起来便是地震来了先颠簸后摇晃了。37. 凭感觉如何判别近震和远震?
15、答:地震波到来时,若先上下颠动明显,尔后摇晃。即为近震;远震上下颠动不明显,而以左右摇晃为主。38. 地球上一年大约发生多少次地震? 答: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可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 39. 云南为什么地震多? 我国地壳运动最剧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结果。而云南不仅受到印度板块沿缅甸弧自西向东俯冲的作用力,同时还受到来自青藏高原侧向挤压等多个动力作用,加上云南特别复杂的断层结构,导致云南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地震最多的地区之一。40. 云南地震有何特点?据资料统计,
16、云南地区平均8年发生1次7级地震,每3年发生6级地震2次、每年发生5级地震34次、每年有4级地震约20次、3级地震150200次,远高于我国大陆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云南的破坏性地震多发生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坝区,成灾率较高。云南地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41. 云南省的地震活动带主要有哪些?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特别是6级以上地震并非到处都发生,而主要发生在下列一些地震带上:小江地震带、通海-石屏地震带、中甸-大理地震带、腾冲-龙陵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思茅-普洱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南华-楚雄地震带。地震前兆42. 地震有前兆吗?答:有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应力应变
17、在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多条前兆异常。43. 什么是地震前兆?答:人们把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目前我国地震学家将地震前兆异常分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44. 常见的地震前兆有? 答: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
18、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 (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 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者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常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关。再如动物异常往往 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 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45. 什么是微
19、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46. 什么是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47. 地震微观前兆是怎样观测的?答: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很多。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
20、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48. 地震前可发生哪些宏观现象?答:可发生的宏观现象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异常、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49. 为什么动物在强震前会有异常反应?答:动物的某些器官特别灵敏,地震前,由于大地物理场、化学场发生改变,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使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使其发生行为异常。50. 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答:地震前地下岩层
21、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等等。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这时,井或泉就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51. 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答: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52. 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答:不一
22、定。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因此,发现异常后,要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去查明原因,做出判断。53. 动物行为异常有哪些表现?答: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抑制型异常
23、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54. 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答: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如生病、怀孕等等。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另外,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55. 为什么动物在强震前会有异常反应?答:动物的某些器官特别灵敏,地震前,由于大地震物理场、化学场发生改变,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家界市 防震 减灾 科普 示范 学校 学生 知识竞赛 题库 小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