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新乐清人”子女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的实践研究.doc
《农村小学“新乐清人”子女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新乐清人”子女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的实践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小学“新乐清人”子女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的实践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省农民来乐清务工,这些“新乐清人”在推动我市经济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他们子女成长我们倍加关注。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些都说明了好习惯的重要性。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积极的引导,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于“新乐清人”子女更不例外。随着“新乐清人”队伍的不断扩大,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事情。我校“新乐清人”子女占学校总人数三
2、分之二多,而二(5)班的45名学生均是“新乐清人”的子女,他们正是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由于许多家长自身的行为素养欠佳,家庭教育观念淡漠,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以至于他们的卫生习惯、礼仪习惯、交往习惯都较差。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关键词新乐清人 文明行为 习惯 正增强 农村小学一、 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省农民来乐清务工,这些“新乐清人”在推动我市经济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中
3、,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新乐清人”队伍的不断扩大,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事情。我校“新乐清人”子女占学校总人数三分之二多,而二(5)班的45名学生均是“新乐清人”的子女。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观察,我们发现二(5)班的家长78%是技工,为谋生而奔忙,文化层次普遍比较低(小学毕业占33%,初中毕业占55%,高中或中专毕业占8%,大专及以上毕业占2%),许多家长自身的行为素养欠佳,由于家庭教育观念淡漠,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部分学生缺乏家长关爱与指导,以至于他们的卫生习惯、礼仪习惯、交往习惯都很差。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
4、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二)问题的提出1、家庭不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交往能力较弱。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别人,随意打断他人谈话,上课过程中说脏话、动手动脚等陋习也经常出现。72%的孩子会使用“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家访过程中了解到,90%以上的家庭租住在车库,老房子,孩子与父母三四人挤住在一个房间,空间狭小,环境肮脏。他们大多是老乡住在一个地方,大人们经常聚在一起闲聊、打麻将。说话声、麻将声使得房子周围非常吵杂,而且大人们的各种陋习如大声
5、地说粗话、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其结果可想而知。2、个人卫生意识、劳动意识淡薄。大多同学没有每天睡前洗脸、洗脚的习惯,一两个星期洗一次头,洗一次澡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虽然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但他们主要是懒惰,不愿意经常洗头、洗澡、换衣服。经过观察有34.7%的学生没有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的良好行为习惯,所谓“病从口入”,这个行为习惯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有影响。课间时刻,我班男生的卫生习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在地上爬行玩游戏,和同学们在地上打滚。打扫卫生时用手捡垃圾,值日结束后也不会主动洗手。3、食品卫生不讲究。虽然这些孩子的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每天总能从父母那儿要一两块零花钱买零食,
6、一般买的都是三无产品和路边摊。有的父母总是顺着孩子,孩子不愿到食堂里吃,每天就给几块钱让他们自己解决早中餐,但他们宁愿省着吃零食也不愿买饭吃。吃完后的零食包装袋随手丢弃,破坏了环境。通过调查,二(5)班有47.2%的学生有爱吃零食,不爱吃饭,经常出现浪费粮食的不文明行为习惯。4、短暂的文明行为习惯,时有时无。 二(5)班的个别学生也有较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但是这些行为的出现率低,而且出现的时间较短暂,很难保持下去。如何才能保持并增强呢?(三)课题研究的意义英国作家萨克雷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段名言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
7、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语道破了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积极的引导,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于“新乐清人”子女更不例外。他们不但需要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还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积极的引导使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文明行为习惯是人类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习惯养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上的重要精神动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新乐清人”子女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研究是当今教育重要工作。这项研究,对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对推
8、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这些外来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当地人群的整体素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文明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本班的现状,采取有效策略,使“新乐清人”子女的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为全校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提供借鉴。 通过对我班“新乐清人”子女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的实践研究,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提高农村小学德育管理水平,从而使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从中受益,最终学校也从中受益。二、研究综述(一)概念界定1、新乐清人“新乐清人”这个词出现于2005年,随后在温州市委宣传部和温州各大媒体的宣传下,成为温州地区
9、的关键词。“新乐清人”是指户籍不在乐清,在乐清居住生活并取得暂住证一年以上,有较为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在乐清地区有办理养老保险,并把乐清作为今后居住地和生活地的特定群体。该群体以大量外来农民工为主,从时间上看,指的是20年以来到乐清工作的外来人员;从空间上看,指的是从乐清市以外的省内外及海外地区来到乐清工作的人员。2、文明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按从低到高分别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行为。所谓的习惯就是指第四层词的自动行为。自动行为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二是自然的、稳定的、持久的行为。“文明行为习惯”是指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
10、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符合各类生活守则、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3、正增强增强原理自从30年代被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后,经过50年代、60年代的学者推展、扩充并加以修正,而有行为改变技术的出现,用来作为控制并促进学童行为的一种手段。而正增强是利用激励方法,使儿童良好行为继续出现,此种激励就是一般人所谓奖赏,在心理学上给予专有名词叫“增强”,因为属于积极性的所以叫正增强。正增强与奖赏一词,意义近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做某种事情(即行为),如果获得满意结果,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做这件事的机率就会提高。(二)文献综述分析台湾的台南师院的林正文教授的一篇要重
11、视“正增强”作用给了我们一个理论罗盘,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实验指导。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8条也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杭州教育局进行的对进城务工子女中问题儿童行为矫正实践研究对进城务工子女中问题儿童行为习惯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研究。另外,“新乐清人”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升温为乐清市的热点之一,打开报纸、电视、网络,常常能了解到来自各行各业的关注与评论。三、研究思路(一)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农村小学“新乐清人”子女文明行为习惯正增强的问题,探索社会、教师、学生、家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1、通过对二(5)班“新乐清人”子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小学 新乐 清人 子女 文明 行为习惯 增强 实践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