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理论.doc
《课程与教学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理论.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实例与问题谁说一线教师不喜欢理论?上海市金山区在课程与教学改革进程中,一线教师读书学理论蔚然成风,既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又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成就。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研究“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对全校教师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指定读书篇目和要求,请专家指导读书要领与技巧,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与交流活动,进而开发出了有特色的“中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既提升了教师心理辅导理论和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松隐中心小学,围绕“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研究”,组织数学教师深入学习活动课程理论,邀请专家进行数学活动课理论知识与实施技能的培训,并以本校优秀教师的丰富
2、经验为基础,升华而编撰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研究与实践理论成果,成效卓著。 实例改编自王秀美:金山区校本培训实践中的几种类型,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9期。这样的实例说明,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化,一线教师并不是不喜欢研究与理论。相反结合实践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已经向他们提出了严峻挑战,读书学理论已经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在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过程中,道理也是一样的,人们需要了解和理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知识。为此,本章将集中回答下列问题:1.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什么?2.西方课程与教学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有哪些?主要流派的核心主张是什么?3.中国课
3、程与教学研究园地活跃着哪些理论流派?它们的观点及主张分别是什么?4.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古今中外具有较大影响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教学指南一、教学目标1.识记:课程与教学论产生与发展的三个时期、课程论与教学论诞生的标志、西方与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的名称与代表人物。2.理解:西方与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3.应用:用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的观点来分析与解释实际教育现象与问题。二、教法与学法建议1.本章的难点是“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重点是“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2.第一节可以采取“自学作业法”,第二节可采取“课堂讲授法”,第三节可采取“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小组交流与讨论法”。3.教
4、师需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教育现象与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诘问与思考,深入理解西方与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与教学理论是指已经形成的关于课程与教学认识结果的知识或信念体系。在历史长河中,教育领域积累起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使课程与教学论逐步萌芽、发展并获得独立,逐步形成了今天理论流派林立的繁荣景象。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回顾漫长的历史进程,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一、萌芽期 从学校课程与教学产生到公元16世纪的数千年中,课程与教学理论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
5、,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这个时期,人们的研究还普遍是一种哲学行为,顶多是对整体教育问题加以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独立学科的出现。不过,古代教育家已明确提出了“怎样教学”“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三大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们分别关涉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方法、内容体系和价值目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散见于比较多的古籍中,而且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比如中国的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或末期(即公元前221年前),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专著;而古罗马昆体良(Quintilianus, M.F., 约35-95)所著的雄辩术原理,则是西方
6、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漫长的萌芽期表现的主要特点有:1.人们十分重视教育内容及其分科等问题。在中国,有人已开始用“课程”一词来描述有关问题 参见本书第一章的有关引注。如唐孔颖达在注疏诗经小雅中云:“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云:“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2.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念,经历了巨大变迁,从职能主义,到宗教道德主义,再到人文主义。而在中国,从职能主义到了宗教人伦道德教育,就停滞不前了。3.课程与教学认识成果,包含在整个教育理论甚至哲学理论中,不仅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领域,就连最基本的学科、科目、课程与教学等基本概念都尚未形
7、成。如西方称“三艺(three liberal arts)”, “四艺(four liberal arts)”,或“七艺(seven liberal arts)”;而中国则有“孔子以六艺教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4.教育内容的选择问题尚不突出,教育内容直接来自主流文化,课本就是经典著作。 二、建立期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后,课程与教学论在欧洲诞生。课程与教学论从出现雏形到基本成熟,经历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持续300年的建立期。在那个年代,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政治上也逐步掌握了政权,社会急剧变革,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
8、转型。文化和政治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各种新兴作坊、工厂不断出现,同时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量农民流向城镇。这些人及其子女为了进作坊和工厂工作谋生,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极大地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欧洲,学校教育第一次走出家庭,走出上层社会,走向市民社会。同时因为社会发展的局限,尽管受教育的人增多了,但能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人数则是十分有限的。“一对一”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一位教师教几十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的班级授课制被创造了出来。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教育背景里,在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中,课程与教学问
9、题成了人们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专门的研究应运而生,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专门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不断问世,从而形成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专门的学科领域。在建立期,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表现出“拓宽了问题领域”“出版了学科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和“根本基础从哲学转换为心理学”三大显著特点。 (一)拓宽了问题领域进入建立期,在深入探讨已有的“怎样教学”和“为什么教学”问题同时,课程与教学论加强了对“教学什么”问题的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课程与教学是什么”的新问题。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教学目的也是多样的,而不同的人总是选择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这就催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一教学目的
10、和这一教学方法而不另作它选呢?”这个问题的背后就是“课程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所以当时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与哲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那时到现在,这一问题一直是被归入了“教育或教学哲学”领域。 (二)出版了学科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在建立期,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大批研究成果。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1806年又出版了影响重大而深远的普通教育学。大教学论,是捷克最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全面地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既被公认为教育学诞生的标志,也被赞誉为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普通教育学是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名著。如果说夸
11、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把教学看成是“艺术”的话,那么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追求的则主要是教学的科学性。为此,赫尔巴特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并明确地将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认定,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将儿童培养成为对国家无限忠诚的“顺民”,而教学的“较近的目的”是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划分出了提示的、分析的和综合的三种教学类型;创立了“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的教学阶段说。(三)转换了根本基础在建立期,课程与教学论的根本基础,从哲学思辨走向心理学实证。长期以来,人们几乎一直都是将教学理论研究置于哲学理论思辨层面。到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12、自然性,但它的整个理论基础仍然是宗教自然哲学。之后,裴斯泰洛齐深刻洞悉了哲学思辨的局限性并极端地加以否定,公开提出了教育教学“心理学化”命题。赫尔巴特在与他结交以后,对此信奉一生,并竭尽全力发展心理学,努力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的根本基础。杜威则进一步提出了课程与教材心理学化的主张,开辟了课程与教学心理学化的崭新前景。 三、繁荣期 20世纪是教育的黄金年代,为课程与教学论营造了一个繁荣期。在这个时期,首先是全球范围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接着是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和发展,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人类在追求教育规模的同时,格外地注重追求教育质量;相应地,人们在追求教育效率的同时,格外地注重追求教育公平。这
13、样,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追求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就构成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新背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追求,就具体化为对学校课程与教学质量和学校课堂教学平等的追求,从而提出了大量的急需解决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刺激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大发展,使课程与教学论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在繁荣期,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问题领域再度扩展 进入繁荣期,人们在深入探讨已有的“教学什么”“怎样教学”“为什么教学”和“课程与教学是什么”等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应该怎样开发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这实质上就是“课程与教学价值”问题,进而提出了“课程与教学论是什么”的问题。到20世纪,学校
14、的课程与教学进入了一个新起点,不仅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具有多样性,而且教学观和课程观也具有多样性。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态度,发现了由于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态度仅仅是“实然”性的,存在比较极端的“科学化”倾向。走出这一误区,人们提出了教育民主化和课程与教学人文化的要求,进而生发出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应然”态度,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论态度。现实的课程与教学,包括现实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并非就是完全合乎人性的,或者并非就是各种可能性中最好的。这样,“应该怎样开发课程?”“应该怎样教学?”就自然而必然地成了人们追问和努力解决的新问题。提出“课程与教
15、学论是什么”的问题,是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自我意识的表现,意在确立学科自身的独立性格,并通过自我反思和元研究,考察和建构该领域里理论反映和指导实践的特定方式和途径,追求和实现理论对实践的同一与超越。(二)不同流派代表作面世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一大批代表不同流派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陆续面世,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0世纪以来,教育领域里面世最多的当数课程与教学研究著作,其中许多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不同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流派代表作就有:进步主义的儿童与课程,科学主义的课程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人类特点和学校学习,结构主义的教育过程,文化历史理论的教学与发展,信息技术主义的教学的学习
16、原理 该书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所著,1974年初版,已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经典著作。英文原名为“Essential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在我国一般被翻译为教学的学习要素。该书内容为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所以翻译为教学的学习原理似更恰当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课程观,以及概念重构主义的理解课程等等。(三)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心理学化前人萌生出的课程与教学“心理学化”的理想,在20世纪的西方得到了实现。20世纪是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大发展时期,这既是教育与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需要所致,同时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可
17、以说,在20世纪,凡是创新而有影响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总是有新的学习心理学理论作基础,凡是著名而有创新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肯定是有成就的心理学家。(四)课程论获得独立并与教学论进行整合在20世纪初叶,课程论从教学论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分支学科。过去,对“怎样教学”和“教学什么”的问题,人们是统而论之,而且特别重视“怎样教学”的问题。到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知识爆炸”,“无限的知识”与“有限的学习”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教学什么”的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日益重视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形成了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课程理论日益丰富,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使课程论脱胎而出,
18、成了一门独立的教育学分支学科。一批又一批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版了,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杜威1902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以及博比特(Bobbitt, F.)1918年出版的课程论(The Curriculum,异译课程)等,其中博比特的课程论被西方社会公认为“课程论”诞生的标志。不过,也有人认为,弗莱里(Fleury, C.)1695年出版的学习的选择与方法史(The History of Choice and Methods of Studies)“也许是最早的课程论专著” Schubert,W. H. .Curriculum Books: The First Eighty Years. Lanham,
19、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1984. p.16.。伴随课程论的独立,课程与教学研究出现一体化趋势,课程(论)与教学(论)开始走向整合。泰勒1949年出版了至今已经成为经典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升了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进程。到世纪之交,在我国台湾和大陆分别出版了一系列以“课程与教学论”命名的著作和大学教材,表现并促进了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发展和进程。(五)现代课程与教学媒体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促使课程与教学发展经历了“教学机器”“程序教学”“CAI”“网络学习”以及“课程与教学网络化”五个时代。美国的教育家在
20、20世纪20年代,设计、制造和使用了教学机器,在50年代创用了基于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后来人们把计算机引入程序教学,创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到9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蓬勃发展起来。90年代中期,互联网飞速发展起来了,网络课程与教学迅速崛起。现代课程与教学媒体,在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过程中,已经从开始时的教学手段,演化而孕育出了当代课程与教学的一种新思维、新模式和新原理。第二节 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长期来西方孕育产生了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分别对理论和实践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究竟有哪些课程与教学论流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归纳和介绍。 参见陈侠著:课
21、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160; Also See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4th ed.). Boston: Pearson. 2004.pp.170-191.在历史上,为西方课程与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较大作用的流派,大致有传统的古典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和赫尔巴特主义,现代的进步主义、文化-历史理论、要素主义与范例教学和人本主义,以及新兴的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一、传统流派 (一)古典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课程与教学流派,是西方
22、文艺复兴的产物。在文艺复兴中,包括伊拉斯谟(Erasmus,D., 1469-1536)在内的许多仁人志士,反对封建社会,批判和否定神本主义,主张解放人性,让理性为人性服务。所以在教育、课程与教学中,人文主义(Humanism,异译“人道主义”)特别重视儿童,特别强调心智训练。它竭力主张课程设置以人文学科为主,尤其突出有心智训练作用的古典语文,将其置于课程的中心,以养成儿童坚持、勤奋、记忆和推理的习惯。后来自然科学在快速发展中,开始进入学校课程成为教学科目,引发了泛爱主义教育运动,主张和实践以自然科学为主的课程与教学。对此,人文主义如鲠在喉,对泛爱主义及自然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以捍卫自己 Se
23、e Brubacher, J. S. .A History of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2nd ed.).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6.p.258.:1.超越功利,训练心智官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课程,均流于功利性,而人文主义课程旨在追求达到通识文化(general culture)。因而,当自然主义只是以有用的知识去充塞人的头脑时,人文主义则在强化和训练心智的基本官能方面谋求取得大丰收。2.减轻学习负担,突出心智能力迁移。自然主义课程,必然会为了包揽一切功利事项而汗牛充栋使得儿童负担加重,而人文主义课程的有关学科却能给
24、人的心智以一般训练,并使这些能力能够迁移到后来的一切学习之中。3.拒绝物质诱惑,提升德育价值。自然主义课程由事实构成,而人文主义课程则由观念构成。自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都通向唯物主义而颠覆道德价值,导致道德沦丧;人文主义课程则强调非物质的和精神的方面,与道德价值密切相关而促进道德进步。(二)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一样,自然主义(Naturalism)也有自己的悠久历史。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四艺”偏重于科学学科的渊源。古代科学力图预测自然,近代科学恭顺地遵循自然。主张通过感觉研究自然的培根(Bacon,F., 1561-1626)高呼:“知识就是力量!”夸美纽斯对科学知识格外青睐,设计出了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教学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