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模板.doc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设计模板.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学科数学教学内容(课名)数系的扩充该内容总课时3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2第3.1节数系的扩充的这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数集的范围已扩充到了实数,而本课是把实数集再次扩充到复数集,完成中学课程的最后一次扩充,复数作为一种新的数学语言,将为我们今后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法.数,是数学中最基本概念,为了满足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数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着.每一次扩充都标志着数学的巨大飞跃,一个时代人们对于数的认识与应用,以及数系理论的完善程度,反映了当时数学发展的水平.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引入复数的必要性
2、,理解复数的概念及复数的代数表示,掌握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2过程与方法目标:回顾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数的概念是逐步发展的;感悟数的概念产生于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自我探索科学的乐趣,增强自信,领悟从理论与实际的息息相关,并能体会到世界万物是相会联系,相互转化的,科学来源于生活,放大于普遍,回归于应用.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已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步渗透,为了计数学习了自然数,为了测量学习了分数,为了刻画相反的意思学习了负数,为了解决正方形对角线长的问题学习了无理数.对于数的概念已经
3、扩充到了实数的范围,并初步理解了数系扩充的原因,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意识.四、课前任务设计通过查图书馆资料,上网搜索等办法,对小学开始到现在的所有数的扩充进行回顾、分析,并展望未来。五、课上任务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1:前几天我参加了高中毕业15周年同学聚会,当年一个班的同学现在已在各行各业做出了成绩.所以,我猜想我们这个班未来可能产生1位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2位软件工程师,3位医学专家,4位CEO,5位名师,最好有0位犯罪分子.请问,这里的0,1,2,3,4,5,都是什么数?(对,人类因为计数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形成了自然数集.但仅有自然数集是不够用的,种种实践生活的需要也推动了数的
4、不断发展。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数的发展历史.)首先,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数的发展:(这一切在今天看来是那么的自然,然而在数学史上,每一步的跨出都充满了艰难与曲折.如,“0”这个自然数的出现就比其他自然数要晚很多年,而且有人还因此受了酷刑;如,在无理数诞生之前,人们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既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不能用两个整数的比来表示,这就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相矛盾,从而引发了一次数学危机,致使苏帕萨斯被投入大海,为之献出了生命.)设计意图: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归纳,体会出一次次数系扩充的根本原因,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能进一步强化对整个数系的理解.
5、下面,我们再从数学内部的角度来看数的发展,如方程的解如何?()严格的说这个答案不够准确,因为事先没有规定是在哪个数集内解这个方程,在自然数集内这个方程是无解的.所以,为了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我们也必须对数集进行扩充,我们也可以认为解方程推动了数的不断发展.问题2:研究了这么多,我们回头看看这些数的发展历程,能不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总结出一些共性呢?(1) 为什么要对数集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扩充?(数集的每一次扩充,可以解决某些在原数集中不能解决的矛盾,这说明数集的扩充具有“进步性”.)(2) 每一次对数集进行扩充时,是如何解决矛盾的?(新的数集都是在原来数集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种新的数得来的,说明
6、数集的扩充具有“引新性”.)(3) 数集扩充后,有没有影响到原有的运算性质?(没有,数集的扩充具有“可算性”.)自然数集负整数引入无理数引入分数引入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乘方乘方乘方乘方开奇次方(进步性、引新性、可算性三个基本原则)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前几次数系扩充的归纳与梳理,感受到数系扩充的合理性,并能提炼出数系扩充的一般原则:“引入新数;在新的数集中,原有的运算及其性质仍然适用,同时解决了某些运算在原来数集中不是总可以实施的矛盾”为数系的再一次扩充以及如何扩充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由此,突破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问题3:我们的数集扩充到实数集后,是不是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教学 设计 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