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
《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 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摘 要】语文教学包含着美的因素,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充分地展现语文教学的美,留白是语文教学设计中最具美学特征的,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要留在悬而未决处,疑而生惑处,引而待发处。高中生学习论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对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著作该怎样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就论语教学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与思考来抛砖引玉,以求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关键词】留白 自行研读 共同探究留白,原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
2、字,而形神兼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功夫在讲外,意境也在讲外,意犹未尽、悠然而止也应该是语文教师常常使用的手法,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可以称做语文课堂上的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论语的教学让身为教师的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并且学到了很多的为人处事,做人的道理。同时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对论语不感兴趣,上课时间不认真听讲,不作笔记;有的学生对论语中的翻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含糊其辞,根本不理解论语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有的学生让其阐述孔子
3、思想,一句“不知道”坦然过关;还有就是论语在讲解的过程中形式比较少,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只能是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这种机械性的循环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会不理想。我们开设论语教学的预期目的很好,可是如果没有“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式,那就不会达到论语教学的共同目标。怎样的论语教学才是成功的?是所有学生都完成了预定的学习任务,还是教师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如果是,那意味着将教学理解为一种认知结果的生成,而不是一种认知过程的演绎。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学生发展自我的操练台。作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笔墨”触及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教师在课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课堂中一份
4、令学生想象不尽的“留白”,所以笔者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种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论语教学中,我巧留“空白”,达到了让学生的思维飞翔、充分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的教学目的。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如果把所有的探究要素全部设计精巧、包办太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就会过于狭窄,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得以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在知识的探究中有意“留白”,提高论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呢?心理学研究显示,每个学生都
5、有成功的愿望也有成功的潜能。学习中,教师一味的“讲”是讲不出学生的潜能的。新课标提出:学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教材,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因此,此次论语教学,笔者在重点班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少分析多倾听,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由教师“教”学生“学”论语,变为学生“教”老师“学”论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退化了,只是变教师的“独脚戏”为师生的“同台”合作。也许有人会担心,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学生能自行解读吗?要知道教室就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笔者按照论语教材的特点,按章节分给每位学生,从文言字词的落实到文意的解读都由自行
6、探究。在课堂上,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涉及到某章节的内容由分到任务的学生主讲,然后由教师把内容连贯起来。这样,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减轻了,某种程度来讲,教师不仅自己要“备”好课,同时对于学生“授予”的内容还要临场消化吸收,并作出准确的回应。这样做,至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精神。一、“松散杂乱”如何引导学生 “知全象”“见森林”?论语思想博大精深,学生对其中篇章的学习,可能仅仅只见到森林的一片树叶,或者只摸到一条大象的尾巴。整理论语的结构体系,有益于对典籍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对具体篇章进一步加深理解。因为论语里边的概念、思想都不是孤立的,需要有宏观上
7、的把握。仁、孝、礼、乐等概念贯穿全篇;另外,也能知晓孔门学说重实践,内修与外用并重。教师要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这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迫切需要。传统的教学全都是教师包揽的,笔者在论语教学中多处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让其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1.明确目标,整体感知学习内容论语的篇章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笔者都事先阐明本章的内容。为政以德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克己复礼则是孔子的礼治主张,一个人应
8、该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明知道行不通却偏偏还要去做,体现孔子及其弟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围绕“为什么不可为”,“为什么要为”,“为了什么”三个问题展开师生间的大讨论学了几篇后,笔者也尝试着让学生在教学之前自行梳理课文的学习目标,谈谈本课学习的内容。2.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当学生走进课堂后,他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认知者与体验者。作为认知者,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下,完成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运用;而作为体验者,学生则时刻感受着课堂上不同的心理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9、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师要多创设问题情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事实上,引入课题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虽然所用的时间非常有限,但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好奇的情景下进入学习状态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此环节需要从整体把握课文入手,大都情况下,由教师主讲,偶尔也请学情较好的学生来尝试主持。在走进论语教学之前,笔者以
10、“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场景导入: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论语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热情欢迎世界各地朋友的真挚感情。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情景,是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壮观场面。伴随着清雅、悠远的古琴声,三千孔门弟子峨冠博带,手持竹简,且舞且吟,在“孔子周游列国图”的背景下,沉稳庄重、神采飞扬地齐声朗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盛大的场面,那浑厚的声音,把亿万观众引领到了两千多年前,让人们走进了万世之师孔子。今天起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聆听先贤的教诲,沐浴经典的光辉。再现奥运场景,引发学生遐想,
11、一起走进论语教学。而后重点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和重要弟子的情况,使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学了几篇课文后,我请班级中语文最好的帅慧兰同学给仁者爱人写一段课前导入语。经过仔细研读、借鉴名家赏析,她引用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题为导入开头:“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一石激起千层浪。答案不外乎两个,但原因一定五花八门。一听说这是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题,学生兴致都很高,都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与面试方的答案接近。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一开课就形成了一个小高潮。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这道题有多种答法,关键在于考生对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了解多少,但不能拘
12、泥于打架本身,而要从他们的哲学思想出发,去解读“打架”二字。因为老子崇尚“道”,道为万物之源,知道事物相生相克的道理,主张清静无为,他不会对孔子怎们样的;而孔子呢?他虽说习过武,但他崇尚仁,仁者爱人,讲究“和为贵”,他会以仁爱之心对待老子,放他一条生路。经过这样一讨论,学生对孔子的“仁爱”关就更加明确了。接着,帅慧兰说,让我们走近孔子,进一步了解孔子“仁者爱人”的人格和思想。导入与课文内容相符,引起争议和探知的兴趣。导入课文时适当留白,教师不要把所知的内容全部授予学生,给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也给课堂留下无尽遐想。二、“博大精深”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思想殿堂?选读到底
13、是让学生仅仅背诵一些经典的传世句段还是深入领会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到底是注重言语教学还是紧扣人文主旨,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扰着很多教师。由于学生的课本上有详尽的词句解释和翻译内容,教师如果再煞有介事的老调重弹,学生肯定很反感,但是不“强调和重温”一下,很多学生根本是熟视无睹,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到底是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与落实文言知识呢,还是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纵横延展,如果是前者绝对是出力不讨好,如果是选择后者极有可能架空与玄虚起来,学生定是云里雾里。笔者曾经尝试教师“重讲”,学生在原文中“记录”的教学文言方式。但部分学生认为课文下面有注释,不愿作“简单”的重复工作,而检查文言落实情况
14、,效果不佳。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因此第一步还是得强化文言知识,“文”与“言”并行。这部分是旧知与新知的结合,教师无需包办,给课堂一点留白,让学生去填充会更丰富多彩。(一)快乐积累,关注整理细节经过高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相关的各类文言现象。在论语选读教学中,学生完全有能力借助注释和古汉语词典自行疏通文意,教师只需要对其中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加以点拨即可。文言文翻译中,重点要落实的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
15、式。笔者在课前的分工中就加以指导,把每个语段分给学生,要求其对所选的语段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自己整理出来,在课堂讨论中与其他同学分享,由其他学生补充,再强化记忆。这一步工作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落实,只不过由一名学生主持,暂时充当教师的角色,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是需要对知识进行强调和补充。那么如何检测其他学生对这一则的文言落实情况呢?让一位学生主讲,主讲的学生是落实了,其他学生会忽视吗?笔者在补充知识时,去掉单一译文,引导学生自读。有意地将课本上译文去掉,用多媒体将论语语录原文投映出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
16、文言知识原生态地自读。如朗读仁者爱人第6.30则后,笔者在幻灯上打出以下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博:_(2)何事于仁 事:_(3)尧舜其犹病诸 病:_(4)己欲达而达人 达:_(5)能近取譬 譬: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仁者,己欲人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样,学生在解读时会碰到相当多的困难:有字词解读的困惑,有文言句式的不解,也有语录意图的揣摩学生有了这些困难,自然就萌生了解读的渴求,产生了解读的原初动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文意的探究。如对上述这则,在完成两题后,再出两题论述题:3.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
17、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4.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请学生进行书面表述,然后课堂讨论,形成共识。教师事先指导学生在疏通字词和传授相关文言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归纳总结,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主讲学生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连贯,可以采用以旧带新,新旧对比,古今对比的方式,从中总结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快乐对话,加强诵读细节对于文章的重要篇目,要求学生熟练的背诵下来,这是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的途径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曾经说过:“记诵优秀的文言文篇章,从表面上看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语言模块的
18、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感情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王尚文先生也指出“语文就是对话,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我们应当邀请古今中外的经典和巨人与我们一起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在和经典和巨人的直接对话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朗读和背诵就是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巨人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整体齐读、个别诵读和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尤其是分角色朗读,论语选读中很多篇章都是对话体,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对话的语境,要揣摩人物的性格以及相对应的说话语气。比如在读知其不可而为之18.7则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
19、子?”应该读出丈人对孔子不以为然的语气;在18.6则中,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文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要读出孔子坚定但又有点怅然若失的语气。在仁者爱人5.26则和沂水春水11.26则中,要读出孔子的几个弟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子路刚强性急,颜渊谦虚好学,曾子儒雅谨慎,同时也要读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语气,力求在读中还原人物最真实的面貌。另外,笔者采用“补全对话”的形式,激活学生的体验。以知其不可而为之18.5则为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子下车欲与之言却不得与之言,这个时候可以请学生再现当时的情形,假如孔子追上了接舆,两个人会谈些什么? 通过补白后,学生们进行即兴
20、配乐朗读,我发现他们的朗读声中涌动着真情,充满伤感。品悟出孔子明知道接舆不会与自己入世济时,但他充满幻想,多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把孔子的孤独与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文中的一处处“留白”,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上,在开放的教学实践中,成为“此时无字胜有字”的内涵解读。通过精心设计的“补白”,成功地把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坚忍不拔的精神留给了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一点拨,学生就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无奈何孤独了。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读”中积累文言知识,在品读中初步感悟孔子的博大思想。(三)起承转合,关注补充细节论语是一本语录体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据回忆而记载的孔
21、子的言行、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独立的语录,由于缺少具体的上下文语境,给学生解读带来了情感揣摩的困惑。学生很难深层次理解言语者说此话时的情境和意图,也很难理解言语者说此话时的侧重点。于是,学生很容易孤立地理解某一条语录,极容易导致片面的理解,甚至曲解。据此考虑,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1.缘情探境,依情提供语境语录式的言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是在一定的言语情境下偶发的言语。言语者的真实情感不可能全部凝固在静态的言语文字上,言语时的语气、语调和表情等都能表达出一定的情感,那么时隔千年之后的静态语录又如何能呈现当时那种复杂的情境呢?美国当代文艺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 留白 一种 宝贵 教学 艺术 刍议 怎样 体现 学生 主体 地位 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0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