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标中的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新课标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及阶段目标,“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了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推出了阅读教学的评价方略,注重阅读能力的测试;弘扬了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等。阅读教学目标的变化带动的是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构建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首先要理清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质。一、
2、认识阅读的内涵,明确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阅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增长智慧,进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当我们的阅读太看重获取知识的功能时,阅读的过程往往成为精确图解知识的单一过程,这与新课标中要求的“三个维度”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阅读的目的应是多种多样的,阅读的过程也是丰富充盈的。阅读是一种建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不是所谓单向的主体对客体刺激的消极接受和被动反应,而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客体刺激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结构是十分重要的。阅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实就是阅读主体主动建构文章意义的过程。无论是初学的还是熟练的阅读者,都可以用头脑中
3、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去积极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也正如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新课标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一种创造。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和作品并不是一个概念,文本只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一种睡眠状态的、潜在的艺术世界,其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或者说读者是一个文本变成了作品。正如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所说:“作品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
4、”阅读是在文本“召唤结构”和读者“期待视野”的互动中完成的。阅读,其实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对作品进行“重塑”和“再创造”的活动。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种生存方式。不少国家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比较关注阅读的人文精神。德国指出应当是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乐趣,英国提出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个人生活的需要,美国则提出应当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生命的需要。我们虽不必说为阅读而生活,但完全可以“阅读并快乐地生活着”。新课标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对阅读
5、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应该是贯穿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要求。阅读教学策略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有其不可逾越的内在规律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阅读教学的流程。1整体局部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即整体是由各种要素和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格式塔”,一个自足的“知觉整体”,其意义的实现体现在文本的整体把握之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启示我们:抛却了整体的把握,即便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要素
6、分析得再细致、再具体,也不可能真正获得作品的意义。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完形心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才是一种正确的阅读教学策略。具体说来,第一个“整体”,就是通读全文的“直觉”和“初感”,如同看人的“第一印象”、品酒的“初步口感”一样,它也许是混沌的、朦胧的,甚或是粗浅的、偏颇的,但却是弥足珍贵的,是进一步品评和玩味的必要前提。“局部”是“整体”之中的“局部”,是与其它局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部分。阅读教学中的“局部”处理,也就是于漪老师所说的突现教学功力的“细活”,即从文章整体结构的功能出发,抓住精美句段、典型细节、重要的表现要素进行重锤敲打、深入理解。这种“深入理解”即如黑格尔所说的“充满
7、灵感的关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如果说第一个“整体”还是粗略的感知和出没,第二个“整体”则是理性的审视和整合,是对“知觉整体”冷静地梳理、内化和迁移。2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任何言语文本都通过言语形式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表述一定的言语内容。中小学学科的学习便是与用言语形式这个凭借来了解掌握其负载的内容。如历史学科,通过文字阅读,掌握历史人物、事件等。语文学科则不同,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只停留于此,而是要进一步研究揣摩“言语形式”的表里机制,既有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再到言语形式,不仅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思考求索“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因此,艺术的奥秘不在于“表现了什么”而在于“怎样表现
8、”。当然,仅仅专注于“表现了什么”或“怎样表现”都是片面的,但鉴于阅读教学一直比较注重对主题与题材的分析,似乎很有必要强化对“言语形式”的揣摩和体味。例如,对于鲁迅的作品的教学,我们是否太注重主题的挖掘而忽略了“形式”的涵咏玩味?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风筝故乡等,我们是否能引导学生由生涩坚硬的初读到品悟到意味无穷而多少带有点“陌生化”处理艺术的语言特点等等。3感性理性前两条阅读教学策略也暗含了这一特点。语文教学太需要感性的介入了!“形象”“意境”“蕴味”“气韵”等等这些词在语文阅读中是多么熟悉,而哪一点又不需要用饱满的情感、丰富的阅历去感受和体验呢?同数理化相比,语文学科突出的特点是模糊性、混
9、沌性,非充分的感知体味不能得其门径。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文章一边还没读完,便径直跃入到“知性”的解剖,架空的分析、琐碎的讲解多了,沉浸于语言之中涵咏玩味的时间少了。当然,强调感性并不排斥理性,“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刻的感觉它”。阅读教学需要理性,只不过这种理性思考是建立在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即如王国维所说的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做到感性与理性的互容。换句话说,阅读教学要在分享阅读体验的过程之中,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智慧的目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揣摩玩味新课标要求,我们
10、不难看出“要求”正是遵循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二、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语文教学不需要模式化,但却少不了可供遵循的教学的“格”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是阅读教学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阅读教学中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同等具有建构文章意义的权利,教师可以积极地影响和指导学生,但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学生;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但不能剥夺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权利。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和谐共振、融为一体。作为阅读教学的教师,是一位特殊的读者。教师应首先以一种积极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
11、二度创作,而不只是教参的传声筒。因为只有教师对课文有了发现的冲动和兴奋,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发现欲望,才能与学生进行幸福而愉快地分享和交流。其次,教师还是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其主要职能是设置情景、促进协作、组织对话,充分帮助学生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根据阅读教学基本策略、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整体感知,触摸思路,感受基调深入理解,品味“形式”,分享体验整化思考,建构“图式”,拓展迁移。现结合变色龙作具体阐释。1整体感知,触摸思路,感受基调课堂从解题入手,初步领会文章情节围绕一个“变”字展开。接着请学生带着三个问题速读一遍课文,问题为:谁在变?围绕什
12、么变?怎样发生变化?进而引导学生用简洁的线条或图画符号勾勒出奥楚蔑洛夫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学生定会跃跃欲试,或用变化的曲线活用多变的脸谱等各种方式诠释他们的直觉理解。此过程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主体人物及情节架构的特点。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们的“解题”即导入新课环节。根据变色龙一文的特点,我们通过“解题”引入一个“变”字进而自然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具体做法如下: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是变色龙,请看标题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我们知道这是生物的保护色?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小说是谁在变呢?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解题导入法。文章的标题即“文眼”。它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些标题
13、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有益处。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极为重要。教师如能用三、五分钟的时间精心设计导入语,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的美好气氛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尽快地接受新的知识。下面再列举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情感导入法 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讲春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贺知章眼中的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笔下的
14、春,朱熹则认为万紫千红总是春,朱自清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这样的开头语,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很容易调动起学生阅读期待。故事式导入法 故事往往具有曲折性、悬念性、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联想,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传颂着许许多多经久不衰、美丽动人的故事、典故。如科学家的趣闻轶事,作家、诗人的浪漫生平,发明创造的诞生经历,这些对青少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常常能诱发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典故、寓言、传说、故事来诱发学生动机,启迪其思维,从而进入新课。当然,故事的选择要联系教材,贴近教学。例如
15、学习提醒幸福,我们不妨这样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很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也很着急,因为那个染坊的女儿晒不干布。后来有人来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是啊,我们生活在幸福中,往往感觉不到幸福,还会滋生很多烦恼。看来,生活中确实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享受幸福,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跑掉。有位女作家就用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们提醒幸福。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
16、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学习在声音的世界里可以这样做:教师先放一段梁祝,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请说说在听这段音乐时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重在让学生感受,回答不强求一致。)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能发现,一旦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在声音的世界里,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多媒体教学设计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
17、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在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精心的设计,灵活的掌握,只有紧扣课文的主体内容或主题,艺术地吸引或集中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佳。现代文阅读中,“整体感知”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不仅现代文阅读重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也强调整体感知。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还必须明确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的途径,即感知一些什么东西。当我们读罢一篇文章,它总会给我们留下一些综合的印象,这些印象即整体感知的内容:
18、主要内容文章谈的是什么事或就什么事阐述道理、抒发感情。立意文章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构思及手法文章作者实现立意的手段技巧有哪些。作者思路文章自始至终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段落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点,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这个基点上。之所以把整体感知确定为阅读教学的基点,是因为 “整体感知(或感受)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钱梦龙语)。2深入理解,品味“形式”,分享体验针对变色龙一文,教师注意把分析理解的着力点放在集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对话描写上。可先有学生自由搭配合作学习,选取典型的对话片段,商定角色、讨
19、论不同角色的朗读语气,而后进行朗读的训练、演示和必要的解说。因为,新课程标准提倡“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可以在学生提供的基础上相机推荐一精要语段,如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本段是奥楚蔑洛夫的独白,还是对话?在师生反复朗读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本段看似是精彩的独白,实则是人与狗的对话,确切地说,是“狗”与狗的对话,一条“遇见所有的富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的“沙皇走狗”与自然之狗的“对话”。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的“表面意义”挖掘其蕴含的“深层意义”。根据阅读
20、教学的一般策略,本环节应是“整体局部整体”中的“局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中的“言语内容”阶段。本环节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文本实际、学生实际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首先,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本环节尤其应该重视读的训练。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学段有所侧重,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力保体验与领悟。本环节中,在讨论交流中需要读;在读书汇报时需要有感情地朗读;在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时更要读。特别是在读书汇报中更应多读,只有
21、通过有感情朗读才能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使朗读与汇报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决不能繁琐地去分析,再单独训练感情朗读。总之,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品味“形式”,分享体验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获得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读,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把握,决不能以讲代读。第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标准把积极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生观、学习观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
22、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体现,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应注意适时构建对话平台,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张扬个性发言。如果第一阶段的阅读是静的过程,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那么这第二个阶段应该是动的,是学生之间畅所欲言的互动。这是一个放飞心灵与思维的空间,学生在这片领域进行精神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思想从而得到启迪。学生在充分的感知文本之后,这时的教师要充当聆听者的角色,细心聆听学生所表达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发言,畅所欲言,想谈点什么就谈什么,感受得多可多谈,感受得少就少谈,感受得深可谈得深刻些,感受得浅可谈得肤浅些,关键的是要学会表达,要开口和大家
23、交流,并能说出自己最想要说的,能说出自己的独到感受。教师在这一阶段是个忠实的听众,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决不能流行于形式,要重实效,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再次,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避免走入评价误区。语文课堂评价,指的是发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新课程启动以来,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正确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大大提升学生的潜能。但对学生的正确的评价决不是不绝于
24、耳单调乏味的表扬,真诚的表扬才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另外,积极评价为主,决不意味着不要消极评价批评也不是评价的雷区,课堂评价中只有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学生才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当然,评价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同学的评价来自不同的个体,角度不同,更全面也更亲切,应该让学生倾听。由此看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环。第四,教师应相机介入,引领、促进、提升。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是说课堂教学是放任自由,天马行空,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拿捏。这个尺度拿捏的准了,这个课堂就是紧凑
25、的、流畅的、有高低起伏,更是有智慧和思想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之间,教师还应该懂得在细心聆听的同时适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堂课都是让学生说了算,而是要恰到好处的收放,真正落实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的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与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精彩片段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创新者”的作用,将学生往思维的高度、见解的深度引领,从而掀起阅读教学的高潮。整化思考,建构“图式”,拓
26、展迁移照德国心理学家巴利特理解,“图式”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主体运用已有的图式对当前的信息加以整合、归纳和类化,补充、调整、修正原有的“心理图式”。变色龙一课的收束阶段即可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创造性阅读”,可启发学生思考:设想一下,如果最后得知狗的主人是一个铁匠之类的小市民时,奥楚蔑洛夫会怎么处理?赫留金本人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是警官又怎么处理?引导学生领悟到:在一种肃杀冷酷、恐怖衰颓的社会环境的威压下,非但阳奉
27、阴违的奥楚蔑洛夫,连破产的小市民阶层也可能变得锱铢必较、狭隘自私(从周围看客的身上即可看出这种百无聊赖的心态)。这样不但从更深层面上理解小说主题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展开想象和灵活的言语实践的情境和机会。再如“拓展性阅读”可结合本课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一下专题:文学作品中的“变形人”;道具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标点符号一种特殊的语言;“看客”现象探析等等,从而实现阅读的拓展和能力的迁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的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
28、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因此,拓展探究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几乎已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许多教师在此环节中费尽心思,力求创新,或是进行同类作品迁移阅读,或是抓住课文的某一点进行创造性阅读,或是利用课文引出话题进行讨论辩论,或是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或是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大容量整合这种探索活跃了课堂,活跃了学生思维,但有时会让人感到这种活跃背后隐含着贫乏和肤浅,缺乏内涵与深度,似乎远离了语文。要解决这个问题,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探究必须回归文本,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抓住文本“空白点”,向内拓展文本内涵。文本中存在着许多
29、“空白点”,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去补充去拓展,以丰富文本的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教学背影一课,可针对课文表达情感深沉内敛初中学生难以深刻体会的特点,可利用老师、同龄人及学生自己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来体验、理解课文故事中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其次,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可重点进行参考阅读、比较阅读或专题探究性阅读。这类拓展探究要注意保证时间,如果在课堂内进行则必须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以防止课文阅读和拓展阅读都匆匆走过场。如在课外进行则要注意可行性与实际效果,注意检查落实。最后,拓展探究的设计要以向语文本身(读写听说)的拓展为核心,跨学科、搞活动等类拓展探究则要适量,不可喧宾夺主。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迁移,既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要从课外延伸到课内。借用王国维的话,“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以上是基于新课标、新理论背景下我们对阅读教学策略及基本模式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仅限于现代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灵活变通。特别说明:本教学模式是新课程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理论的借鉴、引申、编辑整理。可以借鉴、运用,但无权发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0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