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oc
《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标中的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新课标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及阶段目标,“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了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推出了阅读教学的评价方略,注重阅读能力的测试;弘扬了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等。阅读教学目标的变化带动的是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构建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首先要理清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质。一、
2、认识阅读的内涵,明确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阅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增长智慧,进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当我们的阅读太看重获取知识的功能时,阅读的过程往往成为精确图解知识的单一过程,这与新课标中要求的“三个维度”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阅读的目的应是多种多样的,阅读的过程也是丰富充盈的。阅读是一种建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不是所谓单向的主体对客体刺激的消极接受和被动反应,而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客体刺激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结构是十分重要的。阅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实就是阅读主体主动建构文章意义的过程。无论是初学的还是熟练的阅读者,都可以用头脑中
3、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去积极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也正如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新课标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一种创造。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和作品并不是一个概念,文本只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一种睡眠状态的、潜在的艺术世界,其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或者说读者是一个文本变成了作品。正如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所说:“作品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
4、”阅读是在文本“召唤结构”和读者“期待视野”的互动中完成的。阅读,其实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对作品进行“重塑”和“再创造”的活动。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种生存方式。不少国家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比较关注阅读的人文精神。德国指出应当是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乐趣,英国提出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个人生活的需要,美国则提出应当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生命的需要。我们虽不必说为阅读而生活,但完全可以“阅读并快乐地生活着”。新课标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对阅读
5、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应该是贯穿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要求。阅读教学策略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有其不可逾越的内在规律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阅读教学的流程。1整体局部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即整体是由各种要素和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格式塔”,一个自足的“知觉整体”,其意义的实现体现在文本的整体把握之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启示我们:抛却了整体的把握,即便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要素
6、分析得再细致、再具体,也不可能真正获得作品的意义。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完形心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才是一种正确的阅读教学策略。具体说来,第一个“整体”,就是通读全文的“直觉”和“初感”,如同看人的“第一印象”、品酒的“初步口感”一样,它也许是混沌的、朦胧的,甚或是粗浅的、偏颇的,但却是弥足珍贵的,是进一步品评和玩味的必要前提。“局部”是“整体”之中的“局部”,是与其它局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部分。阅读教学中的“局部”处理,也就是于漪老师所说的突现教学功力的“细活”,即从文章整体结构的功能出发,抓住精美句段、典型细节、重要的表现要素进行重锤敲打、深入理解。这种“深入理解”即如黑格尔所说的“充满
7、灵感的关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如果说第一个“整体”还是粗略的感知和出没,第二个“整体”则是理性的审视和整合,是对“知觉整体”冷静地梳理、内化和迁移。2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任何言语文本都通过言语形式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表述一定的言语内容。中小学学科的学习便是与用言语形式这个凭借来了解掌握其负载的内容。如历史学科,通过文字阅读,掌握历史人物、事件等。语文学科则不同,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只停留于此,而是要进一步研究揣摩“言语形式”的表里机制,既有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再到言语形式,不仅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思考求索“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因此,艺术的奥秘不在于“表现了什么”而在于“怎样表现
8、”。当然,仅仅专注于“表现了什么”或“怎样表现”都是片面的,但鉴于阅读教学一直比较注重对主题与题材的分析,似乎很有必要强化对“言语形式”的揣摩和体味。例如,对于鲁迅的作品的教学,我们是否太注重主题的挖掘而忽略了“形式”的涵咏玩味?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风筝故乡等,我们是否能引导学生由生涩坚硬的初读到品悟到意味无穷而多少带有点“陌生化”处理艺术的语言特点等等。3感性理性前两条阅读教学策略也暗含了这一特点。语文教学太需要感性的介入了!“形象”“意境”“蕴味”“气韵”等等这些词在语文阅读中是多么熟悉,而哪一点又不需要用饱满的情感、丰富的阅历去感受和体验呢?同数理化相比,语文学科突出的特点是模糊性、混
9、沌性,非充分的感知体味不能得其门径。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文章一边还没读完,便径直跃入到“知性”的解剖,架空的分析、琐碎的讲解多了,沉浸于语言之中涵咏玩味的时间少了。当然,强调感性并不排斥理性,“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刻的感觉它”。阅读教学需要理性,只不过这种理性思考是建立在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即如王国维所说的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做到感性与理性的互容。换句话说,阅读教学要在分享阅读体验的过程之中,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智慧的目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揣摩玩味新课标要求,我们
10、不难看出“要求”正是遵循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二、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语文教学不需要模式化,但却少不了可供遵循的教学的“格”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是阅读教学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阅读教学中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同等具有建构文章意义的权利,教师可以积极地影响和指导学生,但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学生;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但不能剥夺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权利。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和谐共振、融为一体。作为阅读教学的教师,是一位特殊的读者。教师应首先以一种积极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
11、二度创作,而不只是教参的传声筒。因为只有教师对课文有了发现的冲动和兴奋,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发现欲望,才能与学生进行幸福而愉快地分享和交流。其次,教师还是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其主要职能是设置情景、促进协作、组织对话,充分帮助学生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根据阅读教学基本策略、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整体感知,触摸思路,感受基调深入理解,品味“形式”,分享体验整化思考,建构“图式”,拓展迁移。现结合变色龙作具体阐释。1整体感知,触摸思路,感受基调课堂从解题入手,初步领会文章情节围绕一个“变”字展开。接着请学生带着三个问题速读一遍课文,问题为:谁在变?围绕什
12、么变?怎样发生变化?进而引导学生用简洁的线条或图画符号勾勒出奥楚蔑洛夫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学生定会跃跃欲试,或用变化的曲线活用多变的脸谱等各种方式诠释他们的直觉理解。此过程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主体人物及情节架构的特点。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们的“解题”即导入新课环节。根据变色龙一文的特点,我们通过“解题”引入一个“变”字进而自然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具体做法如下: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是变色龙,请看标题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我们知道这是生物的保护色?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小说是谁在变呢?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解题导入法。文章的标题即“文眼”。它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些标题
13、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有益处。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极为重要。教师如能用三、五分钟的时间精心设计导入语,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的美好气氛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尽快地接受新的知识。下面再列举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情感导入法 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讲春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贺知章眼中的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笔下的
14、春,朱熹则认为万紫千红总是春,朱自清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这样的开头语,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很容易调动起学生阅读期待。故事式导入法 故事往往具有曲折性、悬念性、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联想,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传颂着许许多多经久不衰、美丽动人的故事、典故。如科学家的趣闻轶事,作家、诗人的浪漫生平,发明创造的诞生经历,这些对青少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常常能诱发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典故、寓言、传说、故事来诱发学生动机,启迪其思维,从而进入新课。当然,故事的选择要联系教材,贴近教学。例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 阅读教学 模式 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0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