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知识管理视角下课堂教学师生主客体关系.doc
《浅析知识管理视角下课堂教学师生主客体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知识管理视角下课堂教学师生主客体关系.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知识管理视角下课堂教学师生主客体关系论文摘要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分析传统哲学认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与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由此提出了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存在着多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师生的主客体关系会随着教学程序的变化而变化的观点。 世界已经进入21世界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内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而“知识”的传播、共享与教学等早已经脱离了传统教学理论赖以生长的土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其次又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应用知识管理的“知识”和“管理”的理念来梳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
2、系,将对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产生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哲学认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与不足 1、传统哲学认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类型的划分 (1)教师主体观。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学生是教师加工塑造的对象,是教学的客体。这种理论对学生获得较稳定的系统知识,确能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但它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挥。 (2)主导主体观。这种观点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种观点是在教育学(包括教学论)中国化努力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对苏联“主导主动说”的改造。 (3)学生主体观。这种观点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认为
3、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唯一主体,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则为“自然的仆人”,不去干涉学生的行为,只引导、顺应学生的需要。 (4)双主体观。这种观点试图克服教师主体观与学生单主体观各自的缺陷,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体和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主体与客体原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0世纪80至90年代,主体、客体概念引入教学论研究,产生了激烈论争,这应该属正常现象。但几乎每一种观点都有其逆命题(质疑),并都有一定的理
4、论依据,似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公婆之争”。 二、知识管理视角下课堂教学的本质 依据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组成因素,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的管理,即知识层面的管理和组织员工层面的管理。 1、知识层面管理的主体包括教师、一般知识员工(教学辅助人员,如电教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和学生;而知识(教学内容)则是二者共同的客体对象。 教师作为主体其管理职责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知识项目目标,即确定教学教学目标。(2)完成知识(教学内容)的外化过程。(3)与教学辅助人员和学生等管理主体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对于客体(教学内容)而言,他们共同担当起管理主体的角色。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一般知识员工也是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知识 管理 视角 课堂教学 师生 主客 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