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doc
《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龙宝新 陈晓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是我国在世纪之交应对信息社会来临、终身教育思潮、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之一。因此,“新课改”理念主导下的教学也必然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动态存在,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其专业智慧将这种理念具体化为现实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形态。为此,作为推动“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持续深化的得力助手有效教学,更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准确把握。否则,它就有可能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偏离“新课改”人性化的指针,最终窒息“新课改”的活力和生气。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把有效教学置于“新课改”的理念之下,在对其概念、特征
2、进行批判式分析的基础上,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视角。一、概念重构有效教学的理论起点何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崔允氵郭 教授曾从“有效”与“教学”两个方面对其涵义进行了分析:他将“有效”看作学生的进步,将“教学”视为引起、维持学生的行为”。客观上说,该观点比较中肯地反映了教育界同仁对有效教学的一般理解,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即有效教学之“教学”的含义)和“学生主体”(即有效教学之“有效”的含义)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观点将有效教学当作了对“教学”概念理解的一种变体,不利于凸现有效教学的特质,即忽视了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及生成性课程的关注
3、,从而也忽视了对“有效”观本身的深入探讨。本文撰写的立足点在于力求从内部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即把有效教学放在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上进行剖析,以求使大家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能正本清源、拓宽视阈。从表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如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学效率高、教学过程严谨、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融洽等。在这一层次上,有效教学的特质就体现为:对教学两大主体而言,这种教学对认知的影响是可见的,对人格的影响是可感的,对情感的影响是可以体认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学是无中心的,因为“好教学”不仅是征服学生的,也是征服教育者自身的,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学
4、的双边性、回馈性也同样告诉我们:教学的进步有其两面性,它既是学生的发展,又是教师的进步。因此,从教学形态这一层面来看,有效教学呈现出的是一幅幅可见、可感、混沌(教、学交融的胶态)的现实形态,这种形态是任何教育者和非教育者只要身处其间便可以对其有效与否作出合理的评价、认定,无须深入的技术测量和价值论证。 从中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它是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是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与表层不同,这一层次的有效教学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自觉调适能力。它是教师基于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把握,积极权衡学生、情境、课程、教师自身四个因素的现
5、实状态和动态关联,利用自己的实践智慧和教学艺术,对教学因素进行的最优化组合。其目的在于追求一种融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价值引导与人格陶冶、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使教与学交感互动、协调平稳推进的“好教学”。因此,在这一层次上的有效教学集中体现为各种教学策略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师之教对有效教学的意义将在这一层面上集中彰显。此外,这一层面上的“有效”是能用可测性的工具来评价的,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驾驭能力与学生的发展水平、质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从深层次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所谓“理想”、“境界”就是追求的目标,其存在的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推动、牵引、导向作
6、用。如果说表层的有效教学是着眼于教学的现实,中层的有效教学是着眼于教学的背后,那么,深层的有效教学则是着眼于教学的未来。在这一层面上,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新课程的理念应是一致的,即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追求多元智力发展,强调整合、弹性、参与等等。具备这些特点的课程是“好课程”,具备了这些特点的教学就是“好教学”,即有效教学。这一层面上的有效教学体现着教学主体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和永恒超越,它充分显示着教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因为最“好”的教学是善于新陈代谢与时俱进的。 综合有效教学的三个层面来看,有效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把有效教学从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
7、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这一过程就是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材料、学习者活动及其他课程资源(如学校环境等)有机结合,使课程获得生命形态的过程。那么,如何对有效教学作出新的诠释呢?我们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有效教学的重点不在“效”和“学”,就目前理论发展现状而言,它更应该强调“有”与“教”,以使有效教学从这种绝对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即单纯注重“学”与“效”的达成)中解放出来,转而努力追求一种教与学平衡推进的本然的教学状态。在当代倡导“有”与“教”的
8、有效教学尤其应受到关注,可以说,它预示着有效教学发展历程中的必然转向:从重“学”之“效”的传统有效教学思维转变为重“教”之“有”效的教学思维,从而不断提升教学境界,实现有效教学的革命性变革。这一转向的合理性在于: 其一,重“效”和“学”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特征,现实中难以发现完全无效的教学。既然能称之为教学的“教”,它就必然会给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是影响的方向差异、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无根本性的差异。同样,服务于“学”是一切教学的最终追求,“教”存在的全部理由在于它以“学”的存在为前提。认为有效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的论者忽略了:“学”只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宿,而有效教学不是在于探讨教学的存在与否
9、、目标如何设定(这是一切教学的构成因素),而是在于探讨教学质量的形成和提高问题,是在这两点之间寻求手段、路径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主要应是通过“教”。故从“学”的角度强调有效教学是把教学等同于自学,最多也只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绝对不可能触及有效教学的本质,因为它忽视了有效教学的主旋律探讨“教”的有效性。故此,当前在处理有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时应从“重学促教”转向“重教促学”。 其二,有效教学重在探讨有效之“教”的过程、手段、方式及效益,研究使这种“教”有“效”的艺术,而非看其学的“效”果如何。诚然,“效”果是教学存在的生命线,但如果把有效教学放在看学的“效”果如何,无异于重蹈“应试教
10、育”的覆辙,使“教学”沦为效果测衡手段考试、评价的附庸,这是和“新课改”重过程的理念背道而驰的。同时,教学之“效”是难以全面测量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具有“立竿见影”的特征,故是可以测量出来的;然而,学生人格的成长是长效的、不稳定的,其效果也是难以用任何定量、定性的结论来表述的。因此,充其量“效”只是教学的最低尺度,决不能把重末轻本的教学称之为有效的。这一观点提请教育同仁给予重视,否则我们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可能误入歧途,使教学沦为“奴役”人的工具,而非“张扬”人的主体性的武器。故有效教学重心应放在通过“教”使教学“有”效的过程,而非以教学“效”果如何为探讨主题。有效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从学业成绩这一“效
11、”果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发展以空间,更要使教师从教学“效”果中解放出来,使教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二、特征分析有效教学的动态理解 本文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不是用指称的方式(即界定概念外延的定义方法),而是采用了“转化”这一动态定义方式,即把有效教学视为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思维,最终达成教学的“有效”形态呈现的过程,这就为全面地(即从静态和动态两种时态)理解有效教学提供了立论之基。因此,有效教学不是在传统“教学”之前加了两个简单的限定词,而是经过对教学的主体、价值、过程等方面进行全新思索的结果。我们认为,有效教学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有效教学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教学环节“链接” 这
12、是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不同之处:传统教学把“教学”视为一个简单的知识授受、技能训练态度形成的流程,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每个知识单元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可见,这种单向的教学进程,只适合于知识积累,而不适合于知识的增殖、创新,因为它本身就是将知识以定论形式教给学生的。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一种萎缩性的教学,是造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日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有效教学是一种扩展性的教学,它把每一次教学当作教学“有”效化的一个链节,从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行程:态度情感技能知识价值观,即以动机兴趣态度的培养为开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技能,以课堂讨论为知识建构、生成的工厂,促使学生个人知识
13、的形成、价值观的重塑。然后,再通过参与新知探究的活动,激起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情感,使整个教学在良性循环中实现学生对教学进程的自我推进。因此,有效教学应是以有效的“学”为价值追求,以有效的“教”为根本环节,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以认知、情感同步发展为媒介的互动交感状态,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它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融为一体、自然转化、相互诱发。自然,这种“链接”式的教学创造的“有效”必然是可持续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2有效教学是对“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的主动调适如前所述,目前的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的发展,但其工具取向却应放在教师,即通过在“教”上做文章、找出路、求创新,达到学
14、生在“学”上从“他控”到“自控”、从受动到主动、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变和提升。因此,若对教学进行技术理性式的分析,“教”更多处于自变量的位置,“教”是一切教学发生的原因、努力的对象、教学出“效”的关键。可见,如果对成功教学之所以“有效”的成因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它需要对“预成”课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知识设计、教材拟订等方面)和“生成”课程(包括教学情境中的隐蔽课程的自然影响,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对教学的积极促进,教师人格因素的正面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控、综合利用。教师的“教”更多的是以“预成”因素出现在教学中,其主要功能表现在:通过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引起学生的主动反应;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强化,引
15、导教学向“有效”迈进;通过对教学对象心理因素的积极了解,积极选择有利于提高教学之“效”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环境媒体等等。同时,“生成课程”对教学的影响是潜在的、巨大的。目前理论界一直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结果,而教学应该是这种建构的阵地和空间。对生成课程的关注不仅是追求教学民主的要求,更是教学出“效”的枢纽。可以说,它至少在教学有效化行程中发挥三大功能:引导预成课程在学生身上生根、诱发学生产生顿悟、营建宽松的利于教学互动的氛围。总体而言,有效教学必须懂得“预成”的设计、策略、准备,去引导“生成”的教学影响、因素的出现,促使学生在教学中淡化教师“牵引”的感觉,在“自由”的氛围中,实现对教学
16、知识、技能的主动“内化”,使教学的“效果”随之彰显。因此,有效的教学必须是着眼于“预成”的教学,善于利用“生成”的教学因素的中介,达成教学预期的目标,从而使“教”和“学”在“预成”和“生成”的积极转化、相互诱导、协作平衡中推动有效教学状态的显现。3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同步 教学之“有效”始于对“教”这一着力点的及时、恰当、有利的控制,而这一调控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与有效教学相伴而行、相辅相成。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衡量教学有效与无效、效率高与效率低的一个重要标尺,因为我们一贯奉行着“只有不好的教师,没有不好的学生”的美好理念;教学之“效”的质与量理应充当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效 教学 概念 理论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0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