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doc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西城区十五教育科研课题北京市三帆中学(师大二附中初中部)200512三帆中学教育教学案例集锦-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一)目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及其课后反思 政治组 王芊 散步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 语文组 李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教学的设计“第8课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的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历史组 薛纪国关注学生表现、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我的课堂我来讲” 生物组 邢旭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机会 英语组 金湘设计合理的学生
2、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素质 地理组 李燕玲设置疑境,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启迪创造性思维 生物组 吕向阳设计实验活动 ,增加主体参与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组 吕向阳 自我展示、体验成功 政治组 李建文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活动 物理组 张晓雪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政治组 李建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物理组 张晓雪将生命的活力还给课堂 语文组 葛秀丽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生物组 田春华 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组 商强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发学生探究 物理组 张晓雪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培养数学
3、思维能力 数学组 崔佳佳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物理组 曾路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时 语文组 秦改英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地理组 李燕玲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历史组 薛纪国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生物组 吕向阳 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语文组 葛秀丽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进行学科渗透、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活动 音美组 张宇、吴京凤学科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物理组 张晓雪关爱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 历史组 刘华对当今中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案例分析报告 语文组 鲁媛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
4、究课题研究报告(一)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活动的目的:通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将教师外在的科研要求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教学研究习惯,从而更好的贯彻我校“科研兴校”的办学宗旨。具体表现如下:1案例分析与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系统化地反思自身的行为,有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教学案例,是教师的成长经历记录,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观。把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最基本的素材。一线教师很少有大块的时间搞大课题教育科研,但可以利用点滴零碎的时间去研究一些小问题,进行一些
5、案例研究,以小见大,发现规律。教学案例能够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把反思当成常规,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破解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对问题解决的途径进行反思,使自己的行为更具有理性化。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案例分析与研究,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案例,教师知道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提出的相应对策有哪些。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会思考,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能否进一步形成案例? 等等。这种做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教师文化,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二)研
6、究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1“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2“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教学的观键环节,既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有效教学的本质要求。3“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可以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做到“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三)初步成果:整理、搜集三帆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案例,编辑三帆中学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集锦,部分地反映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从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为了更好的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
7、程中、以及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中,都要首先关心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即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与效果;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与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册教学案例集锦,为我校教师搭起一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教育教学研讨的平台。同时也希望能够教师从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引发教师对“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探索与研究。我们的宗旨是:将教师个人的智慧,变成教师集体的智慧;用教师集体智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四)、希望教师关注的问题1养成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努力发现教学中存在
8、的问题、以及及时小结与分析形成一种习惯,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促进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 2案例中的,有关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变化(三维目标),应该有直接来自学生本身的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的一手材料。例如:做题的正确率等方面的统计数字、学生的体会文章、或发言摘录等等3关注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可以从学生的错题入手,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分析出哪些学生是由于思维问题、哪些学生是学习方法与习惯问题,哪些学生没有理解,哪些学生是学习态度问题等等。这种对学生学习错误的分析与诊断,要有具体的内容(例如对某一次作业的分析、学生对错题的态度、学生对
9、某一原理及其应用的错误理解等等)要有统计数字,并且要明确比例。这样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指导学生会具有针对性。3 案例分析过程,最好写上自己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及自己采取的措施,进行相关的点评(例如符合哪些教育原理,或者违背了哪些教育原理等等)。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小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种课程功能上的变化,引发了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10、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的检验与反思,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发展。始于教学设计。王芊、李琳、薛纪国三位老师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供大家借鉴与参考。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及其课后反思政治组 王芊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以珍惜无价的自尊开篇,围绕着“什么是自尊”、“自尊与知耻”、“自尊与虚荣”、“尊重是相互的”、“善于尊重他人”等一系列问题,全面深入地
11、进行解构分析。力图通过课堂的教学设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互动,以帮助孩子们确立客观的自我评价模式,协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冲突,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心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结构中,自尊的需要位于正中的位置: 【英】戴冯塔纳著:教师心理学,王新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对称、秩序、美丽)认知需求(认知、理解、探求)自尊的需要(有能力、被赞许、被承认)安全需求(安定、可靠、 摆脱威胁)归属与爱的需要(被他人所接纳、被社会接纳)安全需求(安定、可靠、 摆脱威胁)生理需求(饥、渴等等)马斯洛认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追
12、求上面四种层次的需求。对于自尊的需求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最终自我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个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以满足后,他们就将主要关注于被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群体接受。一旦被接受了,下一步就将关心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这样他们开始认识自己。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关注,自我对于自身价值的评价,是所有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同时,自尊也是导致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一些人无法对自我做出正确评价,把自己看作是不被环境所接受的人,并对自身有一种无能、无希望的感觉,或总是低估自己的才能和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出现种种内心失衡的状态。心理学家库伯斯密斯在他的试验研究中发现,这种对于自身的挫败感在
13、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显现的尤其明显,初一年级的学生就恰恰处于这样一个敏感阶段。库伯斯密斯对一群十岁的男孩展开调查,并跟踪他们到成年的早期生活。在经过了一系列心理测验和自我评价测验以后,他发现被测试者可以被稳定的分为三个群体,称之为自尊的“低”、“中”、“高”群体。 同上,第305页。这样一种界定与划分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我以分层的视角重新审视我的学生。在此理论基础上,我认识到所有的班级实际上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三级分化。首先是一部分低自尊的孩子,他们是比较忧郁的一小群人,有一些畏惧,有一点冷漠,不愿意参与,同时也很敏感。他们一般学习成绩较差,大多数时间都是被自己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困扰。这部分孩
14、子很难面对失败,任何挫折都会对他们仅有的自尊造成又一次打击和伤害。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于他们的看法,很容易被批评所伤害,也更渴望别人的表扬。对于自我的否定态度有它复杂的形成原因,遗传性格、成长环境、成长历程等等因素的负面作用下,造就了班级集体里这样一小群“旁观者”。他们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感受不到自身的作用和意义。中等自尊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顺从,总是渴望获得他人的接受,缺乏自我的积极肯定。他们的自我认识更多的依赖于他人的意见。而高自尊的群体他们内心平衡、和谐,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积极和现实的认识。他们愿意参与,对他们所作的事情都很主动,并善于表达。他们一般在学习和交往也都是很成
15、功的,往往不会被别人的批评而感到抑郁。三个群体的鲜明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角色,高自尊群体是班级中的榜样,中自尊群体是追随者,而低自尊群体则是被帮助者。珍惜无价的自尊这一课最终所要实现的就是,让绝大数孩子都能够感受自我尊重的快乐、尊重他人的可贵。如何实现角色多元化与目标统一性的有机融合,是这一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传纸条”这样一个环节活动参与者:班级所有同学、任课老师活动道具:白纸、笔活动时间:20分钟活动步骤:第一步每个人准备一张空白的纸、一支笔,将纸裁成大小适宜的小纸条。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你对于某一位同学的评价,他(她)的优点、你最欣赏他(她)的地方。署
16、名、匿名皆可,时间是十分钟。第二步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你的小纸条传到对方手里。请记好自己传出的小纸条的数量。第三步数数你收到的小纸条的数量。然后是八分钟的交流时间。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主要关注这样三个问题:谁是活动的旁观者?活动中,大部分孩子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谁传出的和收到的小纸条都比较多?在一个班的实际教学中我曾记录下这样三个情况。情况一:韩某在活动过程中一动不动,呆呆地看着周围同学在忙碌。游离的眼神中,情绪复杂,有羡慕、渴望,也有畏缩。他的学习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身体肥胖,班里同学多数不常与他交往。情况二:大家都很在意自己受到的小纸条的数量,不停地探问、比较。嘴角都挂着笑意,眼神亮晶晶的。
17、情况三:张某某,在活动最被大家羡慕的人,收到的小纸条铺满了课桌。不停的忙碌,让她的额头上冒出了小汗珠。她学习成绩优秀,担任班长职务。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各异,但每个人的情绪都被带动了起来。在大家交换完小纸条之后,我把自己的一张小纸条递给了韩某。“你很棒!我知道你会吹奏大号,真了不起!你很有责任心,我曾看到你默默地拾起讲台上的废纸片。我真的很欣赏你!”韩某收到纸条时,先是惊讶,而后是惊喜,手紧紧地握着纸条,很仔细很仔细地看,圆圆的脸蛋开始泛红、泛光。班里其他的孩子也受到了震撼,大家似乎重新认识了韩某,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随即,我总结到:“哪怕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手电筒,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光亮。
18、”对于班里一部分个性、能力都不很突出的中等自尊的孩子们来说,得到来自他人的赞许就是一种最大的快乐。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收到好朋友的小纸条,内容简单、质朴(比如“很很爱帮助别人”、“有集体荣誉感”、“很细心”等等),但却诚挚、感人。这时,我给大家提示了两点:“一、既然在别人眼中我都如此可爱,那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肯定自己、悦纳自己。二、被人欣赏是这么令人快乐的一件事,那么不要忘了把这种快乐传递出去。尊重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感受到同样的快乐。”最后给孩子们提一个问题:“为什么张某某能受到这么多的小纸条呢?”其实答案就在小纸条的内容里,三十多张小纸条能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作为学生,张某某“认真”
19、、“上课积极发言”、“思维敏捷”作为班干部,张某某“负责任”、“口才好”、“有组织能力”作为朋友,张某某“热情”、“开朗”、“乐观”大家亲笔所写的小纸条教会我们尊重从何而来?二十分钟的活动最后实际回归到了课本上的两段话:“自尊即自我自尊,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感悟生活的意义,首先要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为人所需要的,并且这种价值常常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善于欣赏、接纳他人,就是与人相处时,能由衷地欣赏和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给高自尊的孩子以引导,给中等自尊孩子以信心,给低自尊孩子以光明,在情感的互动中确立自我认知坐标,以自尊自信来迎接生活的考验。参考书目:1、【英】戴冯塔纳著:
20、教师心理学,王新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徐胜三主编,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点评:珍惜无价的自尊这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突出的特点是:分析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散步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语文组 李琳一、 设计思想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很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领悟作品
21、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学生现在正处于叛逆时期,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去感受亲情,体会父母的爱。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二、 实施过程科 目语 文课 题散步教 师李 琳班 级初一(11)时 间2004-12-9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感悟生活细节中表现出的亲情。2、 揣摩语言,体味句子的对称美。3、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教 学重、难点1、以小见大,感悟生活细节中表现出的亲情2、揣摩语言,体味句子的对称美。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和双主体互动
2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 与 学 设 计教 学 过 程设计说明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展示图片,给学生感性认识。背诵古诗,情境导入,增加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1、看图片,总结主题。背诵学过的表现亲情的古诗。一、 导入老师给大家展示几幅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一个什么主题?你们能想到我们背过的反映亲情的诗吗?其实,亲情一直包围着我们,爸爸一个关切的眼神,妈妈一顿可口的饭菜,也许都是一些小事,小得我们都不会留意,但正是这样无私的亲情沐浴着我们,让我们暖暖地走过一生。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莫怀戚一起寻找我们忽视已久的亲情。2、配乐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二、整体感知1) 课文写了几个人物?2) 一家人去做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标准 教学 案例 分析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