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育策略分析毕业论文.doc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育策略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育策略分析毕业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育策略分析 摘 要:新课改逐渐深入给数学课堂,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模式带来了许多变化。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新课堂数学课堂设计以及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我们既要发展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思想,还要突出新课标下的先进教学理念。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新旧教学理念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实践策略;课堂设计;教学评价1 绪论新一轮数学改革确立了崭新
2、的理念。在实施策略上展现的几个转变,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以及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明确提出了课堂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怎样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评价中展现了评价理念的几个转变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 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实施策略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章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由此进行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
3、的思考与策略。2.1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学的行为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部分教师正处在从原有的教学理念转变到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过渡时期。我们要真正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髓,既要突出新课标下的先进教学理念,又要发展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思想方法。我们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理念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转变:2.1.1 注重教学结果向更注重教学过程的转变过去的教法较多地运用灌输式、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主张
4、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主张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了知识。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虽然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关键之处是教师应该在什么时间出现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我们不妨看看诱导公式的推导:1教师:提出问题,初中我们已经学会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学生:sin30=,cos60=,tan60=,sin20等非特殊角可以查表
5、。教师:那么下面的这些三角函数值能否解决?(一)sin390, cos405,tan(二)sin( -30),cos-45,tan(-)对第(一)组角,安排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同桌讨论、交流2分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利用已学数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快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390=360+30,405=45+360,=+2,在直角坐标系中与+k2(kZ)的终边相同,所以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他们的函数值相等。即: sin390= sin30=,cos405= cos45=,tan=tan=教师:大家能不能归纳出对任意角都成立的一般规律呢?(投影,动画演示角的终边至重合的过程)
6、师生活动:学生口述公式sin(+2k)=sin cos(+2k)=cos tan(+2k)=tan2.1.2 由教学内容的死板性向开放性的转变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
7、相同的。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2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有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现有一经销商,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活蟹1000千克放养在塘内,此时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据测算,此后第千克活蟹市场价每天上升1元,但是,放养1天需各种支出400元,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
8、蟹死去,假定死蟹均全部售出,售价都有是每千克20元。(1)如果放养x天后将活蟹一次性出售,并记1000千克蟹的总额为Q元,请写出Q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该经销商将这批蟹放养多少天后出售,可获最大利润(利润=销售总额-收购成本-费用)?最大利润是多少?(这是一道方案探索题,在道条件开放题给出问题中要求设计不同方法(案),并寻求最佳方法(案),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2.1.3 由教师讲解知识向学生探索知识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逐渐转变为“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
9、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只有积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班级中营造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适应教育的新课改精神。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3例如,在学习多项式的乘法时,首先,教师向学生出示下列情境问题:一家公司准备征用一块地,修建营业房,现在有李村提供一块长、宽分别为a米、b米的长方形用地,但中间有两条宽为2米且互相交叉的小河,张庄提供了一块长、宽分别为(a2)米、(b2)米的长方形用地,问:你认为该公司应该征用那家的用地更划算?(先让学
10、生观察黑板上的图形,并动手画一画可比较的图形、写一写它们各自的表达式。然后教师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图形模型进行演示,再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提示或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正确的表达式。到最后同学们大多会说“左边的长方形通过平移,就得到右边的长方形,那么这两块地有用的陆地面积就一样了”。) 2 b米 (b-2)米a米 (a-2)米究竟征用哪块地呢?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然后,教师问:它们各自的面积应该怎样表示呢?在讨论和思考中,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一是左边的长方形可看成几个图形的和、差,即(ab2a2b + 4);二是既然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一样也可表达为(a2)(b2),于是形成了等式(a
11、2)(b2)= ab 2a2b + 4。至此,多项式的乘法规律便被发现了。这种知识和方法获得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推广到一般情形,并按照上述途径和方式建立新的等式,最终学生发现了多项式的乘法规律,即(ac)(bc)= abaccb。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了多项式乘法的规律,具备了应用多项式乘法的规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数学思想,从而实现了课堂效率的目标。2.2 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
12、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2.2.1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发现数学教学仍然存在着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训练的太多太苦,时间精力投入太大,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数学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在现实世界中寻求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在觉得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不加认可;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猜测、反思等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最
13、后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例如:糖葫芦学生都买来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是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两串,而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识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肋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
14、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2.2.2 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情境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教材中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中,尽量将教学内容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这方面教材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如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例题:1例:因铺设电
15、线的需要,要在池塘两侧A、B处各设一根电线杆(如图)因无法直接量出A、B两点的距离,现有一足够的米尺。请米设计一种方案,粗略测出A、B两杆之间的距离。ADOBC解:先在池塘旁取一个能直接到达A和B的O点,连接AO并延长至C点,使AO=CO,连接BO并延长至D点,使BO=DO,连接CD,用米尺测出CD的长,这个长度就等于A、B两点的距离。因为 AO=CO AOB=COD BO=DO所以 AOBBOD(SAS)所以 AB=CD2.3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要提高教学质量,须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入手。如何实现数学课的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在实践中
16、努力探索的课题。2.3.1 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3.2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17、,形成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从而为这种交往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5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比较大小这一课时中,教师仿照电视里的一个猜商品价格的节目,让一个学生上讲台面对学生,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数,然后给出一个范围,让这个学生猜,如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育策略分析 毕业论文 新课程 理念 中学数学 教育 策略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6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