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doc
《教学论文: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摘要】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作者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途径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关键词】地理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技能 创新智能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地理教育也只有
2、围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地理科学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地理知识是无限的,人类有限的生命只有在掌握有限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所发现,推进地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学习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旨在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课堂、课外等不同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智能等创新素质,以达到授人以“渔”,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习惯于提供无
3、可置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习方法上的一元、封闭和聚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应高度重视学生思维中的独立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构建。尤其应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必备的独特的优异品质。诸如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综合意识、地理事物的空间意识、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对学术权威的独立意识,追求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过程的飞跃性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基本思维形式。 1.1综合思维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能就地理论地理,必须从大地理的角度,从学科融合和空间综合的角度,了解地理事物,分析地理问题。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智慧圈等
4、圈层所组成,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宏观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地理学科综合性的要求日益突出。对于区域分析来说,综合分析更是不可缺少的。综合型地理思维的创新,在于把握全局、分清主次、归纳总结和整体提升。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与西部,东部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分为北方与南方;西部则以昆仑山为界,分为大西北与大西南。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可称为“绿色中国”;北方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可称为“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面积广大,黄沙漫漫,瀚海无边,可称为“金色中国”;大西南有雄浑的青
5、藏高原,冰川绵延,雪峰皑皑,可称为“银色中国”。关于国土整治,可作如此描述:“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主要是保护好原生环境。由此可见,这位德国地理学家对中国地理区域特征具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并进行了很好的提炼与综合。1.2空间思维空间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地理事物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用数理位置(如经纬网坐标)、自然地理位置(如相对于山脉、河流的位置)、人文地理位置(如相对于城市、铁路的位置)来表述。可选择一些具特殊位置的经纬度让学生去剖析,如东经120度经线与我国海岸线轮廓的关系:在与
6、北纬50度的交点的东南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在与北纬40度的交点附近有秦皇岛,渤海的形状可大致在经线附近绘出;在与北纬30度的交点附近有杭州,根据这个就大致可以绘出中间的轮廓;在与北回归线的交点附近与台湾岛的西部海岸相切。所谓空间思维,关键是建立起准确的方位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影像,从而能够正确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实际方位,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地理问题。比如在我国东部,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线,这条线的位置大概在北纬34度附近(要明确在东经105度东经112度为秦岭,在东经112度以东为淮河),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地理界线。它具有许多显著的地理特征,比如该线以南的河流冬季不结冰,以
7、北的河流冬季则会结冰;该线以南水田为多,以种植水稻为主,该线以北旱地为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1.3比较思维 比较就是比相同,较差异。“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从已知中迁移出未知的开始和基础,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之一。它是通过对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比较,或者各个地理区域的比较,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认识地理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我国农业类型的地域差异,就要抓住各个区域区位条件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比较。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8、,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而制约因素为海拔高,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西北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的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缺乏;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但水源不足,且受旱涝、盐碱、风沙危害严重;南方水稻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且雨热同期,但洪涝严重。从不同区域的比较中,学生可以熟悉各地农业条件的差异、学会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及应用。1.4发散思维 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或某一地理事象对其他地理因素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变化多样的。发散
9、与收敛。它是双向可逆的思维方式,既可进行正向思维,也可进行逆向思维。是学生探求地理事象外部和内部及地理事象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加以培养。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提出假设,地球不是自西向东运转,而是逆转,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又可产生哪些变化?可以启迪学生从一下方面考虑:昼夜时间的变化;太阳升落方向的变化;风向和洋流的变化;大气环流及气候类型分布的变化;植被、自然景观的变化,通过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思考,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一思维方式可以拓展
10、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把握多种不确定因素。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束缚,从而漫游在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崭新的思维天地之中。1.5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包括两层含义:一指对别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有自我思维的独立性;一指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应持批判态度。“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和平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都说明了批判思维的重要。它是最基本的创新思维形式,“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盲从,不迷信,才能辩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比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们把“北大荒”开垦为“北大仓”;当前为了保护湿地环境,又要把“北大仓”的低洼之处恢复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论文 浅谈 地理 中学生 创新 素质 培养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