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doc
《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内容摘要:本文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所具有的功能,新教材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三方面引出“高一历史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如何授课?”这一问题。就这一问题从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够落实新课程目标;必须充分了解高一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明学情,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关键词:新课改 高一历史 课堂教学 思考 随着国家新课改的展开,06学年开始,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面对着全新的教材,教师必须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承担起新课改的教学任务。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课
2、堂教学有哪些要求?如何具体实施?这是教师必须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就高一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思考。一、了解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1、课程目标的创新:新课程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学科本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目标;4、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强调注重课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
3、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5、课程的实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简单适应,强调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以构建智能和人生意义的活动。6、学习方法的变革: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和积极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7、课程评价的改变:评价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侧重学生发展,注重教师的成长;8、课程管理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二、新教材所具有的功能1、新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很好的发挥了范例作用,内容的编排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4、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这是因为,在信息社会中,人们都需要不断地自学来实现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人人都应具备查找、分析、综合和分辨真伪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锻炼。2、新教材具有符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功能 以往的教材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具备基本技能的方面关注得比较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则重视不够。而现在的新教材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具体说来,新教材注意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及科学态度,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
5、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3、新教材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传统的教材对科学真理的表达与解释被认为是“事实性知识”,教师与学生很少考虑教材对科学真理的表达与解释是否正确与准确,因而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的真理性被绝对化了;还由于教材是教学评价和对学生进行评价和主要依据,所以学生很少思考和怀疑教材中有关科学事件或现象的叙述和解释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学习时也只是接受科学知识与事实,难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其实创新就是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品质之一,新教材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或事例中,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又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来展示科
6、学技术发展过程与创新活动的关系,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设置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4、新教材还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它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在的教材进行再加工。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递既定的原理、定理、法则等权威性的知识,而是通过教材这个中介与学生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与对话,在这种交流与对活中进行知识的建构活动,获得心灵的沟通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三、新课改下对学生和教师的理解1、新课程下的学生:新课程首先认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
7、和创造基础进行学习。其次,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具有身心发展的规律, 具有巨大的潜能,且处在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再次,新课程认为学生是个独特的人,他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性,学生与学生(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和不同个体)之间、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所教学生的情况、要求和认知的发展规律。2、新课程下的教师:新课程首先认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其次,新课程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第三,新课程认为教师还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设计),
8、也是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教师在课程标准下(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可以创造性的开展和改组教材,灵活的选择组织教学的形式。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思路、知识结构和含量、教学工具的使用水平等)。我们应该积极的去了解以往的上课与新课程要求对照有何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并按新课程、新理念充实自己、改变自己。三、高一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考虑的基本问题高一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考虑的六个具体问题:1、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所谓专题的形式。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
9、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在进行高中课程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通史知识回忆和能力、方法养成。2、新课程下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学生的历史学习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完全不
10、够的,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所以,学生课外自学必不可少,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3、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变化问题:新课标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业情况时要求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勤、作业、学生课外研究学习、上课情况等)与模块考试的成绩结合。这决定了教师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情况(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价必不可缺。4、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因为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5、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6、
11、高考方案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08年及08年以后的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 四、高一历史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如何授课?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 那么,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该如何授课呢? 第一, 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传统教学,总是要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这种授课,其目的很明
12、确,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知晓文本的作者说了什么。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作者的观点,并把作者的观点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间,形成思维的一致性。 然而,这种模式的荒谬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学习,要解决的总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而不应该是“是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对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的组织,让学生了解它们。但这永远不能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 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建立起来的,是
13、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课文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要求,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来进行落实。 第二, 我们的教师,还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够落实新课程目标。依照已经为多数人实践所验证的话题教学模式理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师要特
14、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传统的课堂,老师也会设置一定的“问题”来供学生们讨论的。但“问题”和“话题”不同,“问题”出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是有教师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为了把思维更大范围地引向答案。而“话题”则明显不同,教学中的“话题”,有且仅有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自课堂的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再者,“话题”的指向性也很明确,它直接指向的是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说,“话题”并不需要一个精彩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话题”的内容
15、,可能一段时间后才有个明确的答案,也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产生确定的答案。 第三,必须充分了解高一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明学情,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高一历史新教材跨度大,跳跃大,难度提高,内容增加,中外结合,课时受限制,(如何处理高中专题学习与学生自身历史知识欠缺问题)学生基础差。历史新课程的专题式模块教学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定位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模块的学科要求上,这是高中新课程的特色,既简化了知识架构,又简化了教学过程。然而,知识框架,无论纵向知识还是横向知识,却都是不能省略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阶段特征都应在教学中体现。这对必须实施的专题教学而言,无疑就有时间紧、内容
16、多、任务重的困难,而且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于是怎样从初中的横向思维转换到高中的纵向思维,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顺利进入到专题式的模块学习,的确要有一个引导培养的过程和学生适应与习惯的过程。所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专题教学的关系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工夫,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比如:抗日战争这节课可以给学生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讲新航路开辟时用幻灯片展示动画路线图,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17、活的变迁时可以截取百年中国有关片段,学生非常爱看,加深印象。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关系,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如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如果让我来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话,我会与地方史结合起来,即探究浙江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建制的历史由来。 4、教学中应该指定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
18、取舍,未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比如:必修一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2节抗日战争这节课,我认为教学中应注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日本侵华罪行(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以及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崛起的事实,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既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历史教育的功能。 5、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传统教学延续多年,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历史学科,不论是否在新课程背景
19、下,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课件的制作已经应用到了历史课堂,但这只是专业教具在手段上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历史教学的内容。所以加强基本功,更有利于教学改革。第四、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通
20、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在高中历史必修1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节中,对于“走向联合的欧洲”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自己讲述,结果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不仅包括欧共体还有欧盟,也就是说他们把第2、第3节的内容连在了一起,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而且更让吃惊的是他们到银行兑换了欧元(当然是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在课堂上进行实物展示,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而且调动
21、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这样的学生活动自然精彩,但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这样做。类似这样的探究活动必须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否则效果不好。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惊喜。 (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节时,告诉学生学习革命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即从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方面。这些都是课本上比较明了的知识,就不
22、需要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那么需要教师讲解的是,造成革命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等。如太平天国运动中需要给同学们分析农民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再如五四运动的影响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为什么说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根据是什么。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更加便于学生掌握。 (三)我们还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
23、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2节抗日战争一节时,“日本的滔天罪行”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给学生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为配合课改,学校买了大量历史资料光盘),学生看得极为认真,有的学生甚至留下了眼泪,相信他们永远也忘不了当年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场面!这,就是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使知识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教学最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背景 下高一 历史 课堂教学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