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浅论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资源观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浅论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资源观的培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资源环境观的培养 摘 要:我国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战略思想高度表明资源与环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而要实现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青少年进行资源环境观教育是其重要保障。中学地理教学中包含了资源环境观教育的主要思想,文章从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有效利用课内资源和从客观实际出发利用乡土材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两个方面采取多措施、多途径实现学生资源环境观的培养和提高,旨在为中学地理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资源环境观教育提供新方法和新启迪。关键词:资源环境观、课堂教学、野外调查、地理一、前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已成为时
2、代的主题和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两型”的精髓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可见,资源环境观的教育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下一代,对其实行资源环境观教育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全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形象十分普遍并很严重。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保持社会经济、人文和谐的重大障碍。这突出表现在污染严重、生态破坏、能源紧张、人地矛盾突出等等。例如,我国的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全国有近
3、一半的城镇人口和3.6亿农民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7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急剧下降,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7%,沙漠化每年3436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我国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大量排放,资源、能源进一步短缺和需求不断上升的矛盾继续加剧,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生态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环境污染、资源争夺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平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的纠纷5万余起,对抗程度明显高于群体事件。我国要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维持较高水准的经济
4、增长速度,必须认清目前形势,尊重和维持生态关系,加强和重视资源环境观的培养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资源环境观教育,而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中学地理教学承担的主要任务和体现的核心价值就是要让学生认知生态环境,识记地理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我们就要充分利用中学地理课程对学生进行有关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资源环境观教育的研究,目前国内已有不少报道。刘双华(2008)1从挖掘地理教材内容、结合乡土教材、把握时政特点、加强学科联系等方面,寓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真情实境之中、形势教育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无论是教材内容、
5、知识要点,还是野外实践,都包含了丰富的资源环境素材。渗透在资源环境教育的各个环节,是实现地理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刘伟辉(2008)2认识到了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资源环境教育的若干问题,认为实践中加强环境素质教育,倡导新的生活方式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肖建雄(2009)3就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进行了深刻探讨。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与环境维护是密切相连的4。学生具有良好的环境观,但如果没有养成强烈的资源节约利用意识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人成长的。纵观国内研究现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将资源环境综合研究的理论还没有见到报道。文章从资源环境观二者辩证的逻辑关系角度论证中学地理
6、教学的重要性,重点是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观问题,当然,结合乡土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是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二、学生资源环境观的培养途径人类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已成为人类面临和急需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新时期“两型”社会建设正是在这一紧逼形势下国家提出的重大决策。同时,资源环境观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这是可喜可贺的。由于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与自身优势,它在资源环境教育中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地理教材,结合当前实践,对学生有效开展资源环境教育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 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切实贯彻落实资源环境观教育中学地理教
7、材包含了丰富的资源环境内容,课堂教学是渗透资源环境观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地理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在教学中贯彻资源环境思想教育,以提高学生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健康正确的资源环境观,这也是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但是,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资源环境的教育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节约意识不强,环保知识缺乏,以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地理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甚至有的中学将地理课程看作可有可无的课程,不予以重视。因此,不管是教学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地理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条件和思想上克服不重视学生资源环境的教育,还要对地理课程的不合理设置予以改革,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资源
8、环境教育氛围缺失的状况。许多的中学认为地理教育重环保知识,轻资源知识与素质的传授与培养,这样也许较多的学生通过接受课堂教学环保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对怎样节约资源,利用资源的知识则相对贫乏。因此,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学生补上资源节约知识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当然,在论及教学方式方法上,传统的、单一的旧有模式需要改变,学生在旧有模式下接受的资源环境教育效果远不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手段的现有模式丰富与深刻。现代技术教学将声、光、电综合有效利用,会从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对资源环境教育的共鸣,我们要从教学实际上改变既往全靠教师课堂教授或学生讨论的单一方式。例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以播放“长
9、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录像,观看形象生动、有声有色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就会深刻认识到人类环境破坏导致的严重后果,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其成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又如播放人类缺水而产生生产生活紊乱,让学生深刻认识保护淡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的重要性,养成良好道德观念。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图表数据来分析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数字图形能使学生更为直观地和形象地认识这一问题。如教师在讲述“地球上的水”章节时,可从图表数据很清晰地看出地球上水资源从其覆盖面积、储量、水循环方面看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但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所占比例用扇形统计图
10、绘制后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实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类污染水体,浪费水资源,导致全球用水危机的产生,最终出现地球上水资源的枯竭。又如,如果全世界平均每人拥有一桶水,那么中国平均每人只有一盆水,而水资源较为贫乏的中国华北地区平均每人只有一杯水,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关注水资源,探讨用水节水方法,呼吁大家节约用水,不污染水资源,并倡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资源环境意识。当然,学生在课堂的自由交流与讨论也是进行资源环境观教育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社会调查等多种渠道获得很多信息,学生间的交流达到提高资源环境认识的作用。
11、如我们在讲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千沟万壑的高原地貌时,学生就可以充分认识周围的环境问题与人类关系是何等的密不可分,引起学生思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强调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时,一定要坚决做到环保先行,发展局后。(二)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资源环境认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资源环境教育,课堂理论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更需要让学生的学习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环保等实践活动。地理活动课程的设置、课外兴趣小组的建立,要坚持以学生只我参与为中心,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资源环境教育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日,在教师的带领下,明确活动目的、设计研究内容、
12、安排调查行程,参与企业、农村、城镇、社区的资源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探索,这样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资源环境观教育。很多学校设立了第二课堂教学,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如充分利用旅游、野营、参观、专题讲座、模型制作、黑板报、地理小报、漫画展等实践阵地,提升学生的资源环境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对地理课本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围绕“植树节”、“粮食日”、“土地日”、“人口日”、“保护臭氧层”等环保纪念日,积极开展主题周或主题月活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地理野外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热情,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
13、书本知识。例如,结合开展星空观测活动,对学生进行地球观教育,结合组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考察活动,对学生进行“珍惜不可再生资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节约珍惜资源的道德观与责任感,树立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新环保意识,使学生懂得资源的宝贵性,环境的重要性,就要善待自然、善待人类自身,实现主体精神认识的升华。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乡土地理教材的普遍性与随时可利用性,为学生资源环境观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关键是如何利用,怎么利用材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的问题。对此,我们有些成功经验。我曾经带领学生分班分组,携带笔记资料,简便测量仪器,深
14、入企业、污染的生产生活区进行资源调查和环境普查,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资源环境问题。例如,我曾组织学生测评南洞庭湖水水质,进行沿河居民南洞庭湖水保护调查,针对沿途排放污染的企业,提出如何实现排污节排,保护环境的建议与措施,并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写成调查报告,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宝贵材料。这样的实践活动,既丰富了课外教学的内容,又达到了实现学生资源环境意识的提高。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资源节约意识,环保观念,积极投身环保活动,参与环保活动,增强资源节约和保护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当然,利用周围的地理教育材料,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如节约身边的每一滴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食品塑料袋
15、,提倡环保观念,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股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三、结束语地理学科教育对学生进行资源环境观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在中学课程中具有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式多样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教学语言的丰富与专业化,切实利用课堂教学、野外实践对学生进行资源环境观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资源环境问题,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与做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和行为,并坚持和敢于同一切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使他们能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当然,地理教学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还有许多,需要各位同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和不断检验,只有我们从思想上明确了资源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找到更多符合教学实践,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资源环境认识水平的目的。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参考文献:1 刘双华.浅议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J.基础教育,2008,(24):563.2 刘伟辉.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11):110-111.3 肖建雄.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青年之家,2009,(7):140.4 陈羡沾.中学地理教学与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J.学科教育研究,2008,(18):47-48.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9846.html